中国古代曲学史

李昌集

文学

戏曲 曲学

1997-12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录
目录 导论 一“大曲学”与“小曲学’ 1.“大曲学” 2.“小曲学 (1)北曲学与南曲学 (2)散曲学与戏曲学 3.曲学与“文学” 二 曲学史和曲学史研究的意义 三 本书的学术原则与研究体例 第一卷 元代曲学史 第一章 元代曲体形式的变迁与曲学的产生 第一节 元代曲体的变迁 一 从“随心令”到“格律词”:民间歌词转化为文人歌词的一般轨迹 民间歌辞体的基本文体特征为“无律”之辞。文人歌 辞体的基本文体形态为“律词”。“律化”是歌辞体文 化性质变迁的首要表征 二 元代北曲“律化”的历史轨迹 元代“律辞”的典型形态为文人北曲小令。元代北曲 的“律化”是在元后期由南方文人最终完成的 第二节 元代曲学的产生 一 元代北曲的广泛流行 二 元代曲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1.“天下通语”:元代曲学产生的物质基础 元代以北方语音为基础的“天下通语”“天下通 语”是北曲声律规范化的基石,北曲曲体学的基 本命题是应“正语”的要求产生的。 2.“文律兼美”:元代曲学产生的现实需求 “文律兼美”是曲学史上的贯穿命题 曲体创作论 的主要命题皆与之有程度不同的关系 3.元代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元代曲学是在传统歌辞学基础上解决自身问题 的。元代曲学是历史和时代的双重塑造。 第二章 元代关于“曲”的观念 第一节 元代有关“曲”的概念及曲体分类观 一“曲”:一个既“旧”且“新”的概念 1.元代关于“曲”的概念群 “曲”非元代的主称,而只有一个相应的概念群 元人散曲、戏曲“门同类殊”的分类意识。 2.元代关于“曲”之概念的历史发生源 “曲”概念历史流衍的轨迹“声歌意识”:曲体概 念的核心。 二“乐府”与“传奇” 1.乐府 元人“乐府”概念四义:(1)歌辞之统称。(2)文人 小令之“雅称”。(3)文人对歌辞体“文统”的确认 (4)文人对歌辞文化品味的界定。 2.传奇 “传奇”称名的两点涵义:(1)文人对杂剧与唐代 传奇小说“文统”的认同 (2)对杂剧文学功能价 值与艺术特性的某种体认 三 “杂剧”与“南戏” 1.杂剧 “杂剧”并非是元人对北曲戏剧的普遍称谓,在元 末的文献中方出现与今相同的指意 南宋杂剧衍 为南戏,为何不称“杂剧”,值得探究 2.南戏与南曲 元代的“杂剧’、“传奇”与“南戏”不是对应的称 谓。“南戏”为何冠以“南”,应予深思。 四 “小令”与“套数’ 1.小令 2.套数 小令为传统之名,“套数”为金元俗称称名中文化意识的深层追究 第二节 曲体品性论 一 士夫文人的曲体品性论 曲之“小道”观与“诗、曲一统”论 宋代“诗词异同” 之辩的淡淡“余音”。 二 平民文人的曲体品性观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平民文人的曲体品性观 元 代具有实质意义的“乐府”观及由之牵引的“曲学’ 是由平民文人建构的。 第三章 元代的“曲史论”与有关曲史的文献 第一节 元曲缘起之诸说 一 源金说 “源金说”的学术指向:元剧的渊源。杂剧的戏剧形 态是“源金说”关注的基点,与“乐府”观追究“文统” 正相对照。“源金说”的影响一直至今 二 文人发起说 “文人发起说”的学术指向:元代“乐府”兴盛的原 因。强调文人介入的决定性,忽略了“新声”本源在 民间。 三 曲源民间:元代“曲学”无意中透露的信息 第二节 两个视野的元曲史文献 一《录鬼簿》及其包涵的“曲史”意味 1.《录鬼簿》的曲家排列及其“史”的意义 《录鬼簿》排列的北曲作家时序 文人介入北曲创 作的大致轨迹。 2.《录鬼簿》的“元曲史”观 三点要义:(1)文人中心史观(2)平民文人意识 (3)尊重成就,蔑视“地位”。 二《青楼集》:民间曲文化的珍贵资料 1.《青楼集》中女伶的地域分布及其意味 三点意义:(1)元代北曲之盛是全域现象。(2)大 都、江浙是元曲兴盛的两个中心 (3)元曲之盛 是文人和艺人共同创造的。 2.歌妓的演艺与元代曲文化的多样性 元代曲文化并非“北曲”的一统天下,而是诸“体’ 竞演。“曲”之新“体”首先是在艺人圈中流行的。 3.歌妓与曲的传播 歌妓是曲文化的重要载体,民间曲向文人圈的扩 散,歌妓是主要桥梁 三 元代的曲作选集 1.《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与《朝野新声太平乐府》 杨朝英二选对曲辞本质的理解 杨氏的“选家手 眼”。 2.《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性质 元刊杂剧透露的曲学 信息。 第四章 元代的曲唱论 第一节 《唱论》所论之“唱”的性质 一“唱”的分类与“清唱 1.《唱论》的“唱”:戏曲耶?散曲耶? 2.《唱论》对“唱”的分类及其在歌辞学中的意义 《唱论》对“唱”五个角度的分类。《唱论》的两点曲 学意义:(1)从“乐”、“文”双重角度提出“乐府”的 基本规范 (2)“词唱”与“(北)曲唱”在理论上的 历史连接。 二 《唱论》的“文”雅观与清唱理论 1.“成文章曰乐府”:基于“词唱”-“清唱”的“文” 雅观 曲的文人化是“文章”和“曲唱”的双重建树。只有 “文章”与“曲唱”取得统一,曲体的文人化方告彻 底完成。 2.“字真、句笃、依腔、贴调”:清唱理论的框架 “字真”是清曲唱的第一要义。“句笃”、“依腔’、 “贴调”的文体形态便是曲体的“格律’。《唱论》所 论的“唱”是“律曲”唱的最佳形式。 三 《唱论》的“歌之所忌”及其意味 1.“子弟不唱作家歌,浪子不唱及时曲” 两点解析:(1)可窥元代曲文化生态之一斑。(2) “作家歌”的性质是以曲的文化“品性”决定的。 2.“南人不唱北人不歌” “南人不唱,北人不歌”是元代南北曲文化生态的 某种反映,是元代文人化的北曲与非文人化南曲 艺术素质差异的折射。 第五章 元代的曲体形式论 第一节 《中原音韵》的北曲格律论 一 《中原音韵》归纳的北曲音韵体系 《中原音韵》与传统韵书的区别。《中原音韵》的学术 思想:注重事物现实的本质、注重从实践中提取理 论。 二 北曲“乐府”格律论 1.曲调的整理 《中原音韵》曲调整理的对象与来源主要为文人 散曲。对曲调予以某种规定,是曲体文体规范的 基础工作。 2.北曲格律论 格律论的根本要义:以“律词”的曲唱原则为基 础,对“北方新声”的文体予以统一的规范。《中原 音韵》的产生是文人在形式本体根层上完整确认 “北曲”的第一个理性标志。《中原音韵》的“严律” 论与“也唱得”的争端。 第二节 “乐府”语文规范论 一《中原音韵》提出的北曲“乐府”语文规范 1.造语 语文规范是北曲“乐府”的形式表征之一。“格律” 和“文章”规范的建立,标志着曲体文人化的最终 完成。一部《中原音韵》,是“北曲”真正成为自觉 性“北曲体”的标志。 2.关于“衬字” “衬字”与“反衬说’。北曲“衬字”的准确定义。 3.用事与对偶 二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一―“乐府”语文规范的总体纲领 1.“文而不文,俗而不俗”:《中原音韵》的思想灵魂 北曲“乐府”的语文风格:“文”与“俗”的双向建 构。与传统背离的文艺美学命题。 2.平民意识:《中原音韵》的时代色彩 传统的“美刺”、“教化”、“雅正”诗学观念在《中原 音韵》中的消声匿迹。《中原音韵》的平民意识:对 曲体俗文化基质的保留和承认。 第六章 元代的曲体创作论与曲体文学风格观 第一节 北曲“乐府”创作论 一 “明腔、识谱、审音”:立足于“乐”的曲体创作论 歌辞体的创作是音乐和文学的双重构造,不是单纯 的文学行为。对所谓“格律派”的狭隘理解和片面贬 低是不公允的。 二“凤头、猪肚、豹尾”与“语意俱高”:立足于“文”的曲体创作论 1.“凤头、猪肚、豹尾” 2.“语意俱高为上” 周德清“意高”的涵义。“意高”中映现的两种文人 形象 元人的“乐府”创作论是平民文人的创作论。 第二节 元人的曲家评与风格观 一 元人的曲家评 1.贯云石的曲家评 贯氏曲家评的透视:元后期曲文学风格的历史变 更在观念上的体现 2.《录鬼簿》的曲家评 两点意味:以“辞章”为本位的“散曲意识”覆盖着 “传奇”;元后期曲文学注重形式美的倾向 3.杨维桢的曲家评 杨氏曲家评与其他曲家评的差异。杨氏对散曲文 学“文’、“俗”兼融的理解 二 元人的散曲文学风格观 1.元人散曲文学风格观概念群的历史印记 传统范围中的散曲风格概念群。“主格”概念的空 缺及其意味。 2.元人散曲文学风格观的时代意味 传统概念“选择”中的时代意味:(1)与“言志”有 关的传统风格概念的空白。(2)“含蓄’、“意境”概 念的淡化与失落。(3)形式美概念的主体地位 第三节 元人的“戏剧”观 一“关目”概念的意味 被人忽略的现象:“杂剧”并非是元人对北剧的普遍 称谓。“关目”是古代最早贴近今之“戏剧”内涵的概 念,其发明者乃是不知名的芸芸众生 二 元人的“传奇”品性说 四种“传奇”品性说的比较 元文人戏剧观念的薄弱及其原因。 三 关于“九美”说 本卷结语 第二卷 明代曲学史 第一章 明代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历史使命 第一节 明代南北曲的起落 一 明代北曲的衰落 明代北曲衰落的轨迹及其文化背景。一个容易产生 的误解 北曲的“衰落’,主要是在上层文化圈发生 的。 二 明中叶后南曲的兴盛 明中叶后“南曲”的兴盛,首先体现为昆曲在文人圈 中的兴盛。考察南曲兴盛现象中的四个注意点 第二节 明中叶后文化中心的南移与吴越曲学家群 第三节 王国维:现代历史学曲学的开山 一 王国维考述的戏剧形态史及其逻辑构架 陈寅恪对王国维学术方法的三点概括。王氏戏剧形 态史研究的逻辑构架。王氏戏剧形态史研究的学术 意义:从文学本体的研究移向文化形态的整体研 究;科学的理性取代艺术的体验;全面贯通的历史 考证替代片断零散的历史直观 王氏“真戏剧”的涵 义与引起的误解。 二 王国维的元剧研究 1.元剧之渊源 王氏的元剧渊源三视点:(1)戏剧形态的时代渊 源(2)曲调的历史渊源 (3)故事题材的承传渊 源。 2.元剧之时地 王氏的元剧史三期说 当代学界对三期说的质 疑。 3.元剧之文章 王氏对元剧“自然之文学”的三点解释。崭新的 “悲剧”论和“意境”说 王氏美学观与传统审美观 和西方美学的关系 最后的结语 后记 征引参考书目举要
【展开】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曲学是国内外汉学界普遍重视的研究领域。本 世纪80年代以来,曲学史的研究逐步展开,有关戏曲学史研 究的论著相继问世。本书认为:中国古代曲学史不是单纯的 “戏曲学”史,而是“戏曲学”与“散曲学”交叉叠合,既合且分的 演变史。因此,本书从历史的完整面目出发,系统研究了古代 曲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曲学置于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古 代整个文艺学系统中加以审视,揭示了曲学与传统文化和传 统文艺学的关系,剖析了“散曲学”与“戏曲学”内在的联系,展 示了“戏曲学”与“曲学”逐步分化的过程,突破了一般“文艺理 论批评史”的研究阐释模式,注重从“学”与“术”两个方面对曲 学史加以解释,并以曲学史为基点,分析了古代文艺理论史中 某些通见的学术方式。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大思精的系统研 究中国古代曲学史的专著,也是具有原创性学术价值的中国 分体文学理论史专著。本书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编撰和 对其它门类的文艺理论学术史研究亦颇有启迪。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