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儒家道统系谱建构研究
全面追溯唐宋儒家道统系谱萌芽、建构、分裂、解构与重构的历史过程
呈现传统儒学向新儒学的历史转型
聚焦孟子在宋代的升格运动等诸多历史公案
--
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统”的观念自韩愈倡导之后就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文明的延续、转型与发展,而对儒家道统论以及道统人物系谱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焦点。
本书在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搜集和梳理的基础上,全面追溯了唐宋儒家道统系谱萌芽、建构、分裂、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涉及孟子在宋代的升格运动,曾子和子思道统地位的确立,两宋时期新儒家各学派在思想和政治上的论争等儒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呈现了中唐至南宋汉唐儒学向程朱理学转型的历史过程,以及儒学以道德性命之学连接“内圣”和“外王”的宝贵尝试。对于重新思考和激活儒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或有一定的启发。
-
帝国的科学
作者考察了1920年代到1940年代间日本对于科学的讨论和推动。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面临着构建一个何种类型的现代化帝国的问题。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显示出一种普遍的可检测性和普适性,并以此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与权威性。对于那些非西洋式的、依靠自身文化特色建立起现代形象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自身的文化和逻辑将受到来自普适性的挑战,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将被动摇。因此,如何将“放之四海皆准”的科学容纳于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神话逻辑中,解决传统文化与科学间的冲突,成为日本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问题。
作者提出了本书的核心问题:战时日本是如何将非神话的理性的科学和宣扬神道的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日本人想要发展的科学,是一种怎样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出现了新的解决契机。
-
战弓图文史
弓箭,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发明之一,是冷兵器时代不可或缺的武器装备。本书以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系统介绍了战争史上四大著名弓箭的发展历程:
演变史:四大弓箭的起源、沿革及其历史影响;
技术史:弓箭材料、设计、工艺、制造的发展变迁;
军事史:战争中弓箭的后勤保障、排兵布阵、战术战略等。
冷兵器专家麦克·洛兹(Mike Laodes)倾力奉献
一部专业、有趣、多图、易读的冷兵器史
一书阅览四大弓箭历史全貌
长弓比铠甲更胜一筹吗?
弩弓为何背负着阴险、邪恶的名声?
复合弓何以长盛不衰?
日本和弓到底有何不同?
穿越历史,领略冷兵器的独特魅力
10余次战弓实测、50余场著名战役、70余份史学档案、300余幅珍贵图片……作者通过真实历史事件、射击效果体验与现代弹道学测试,描述了弓箭的起源、设计、应用、发展,阐释了弓箭对人类战争、文明演进的历史影响,奉献了一部专业、有趣、多图、易读的冷兵器史。
-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将去向何方?
为了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我可以做些什么?
本书告诉我们,通过创造自己的生命故事,我们得以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发展走向,并最终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
生命故事的发展贯穿我们的一生,从婴儿咿呀到垂垂老矣。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使命,我们不必追随社会时钟埋头往前赶,屏蔽自己内心的需求。只要完成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我们就能在回顾自己的生命故事时,相信自己创造的是一份有价值的礼物。
-
女性主义城市
女性生活在男人的城市里
公共场所不是为她们而设计的
女性的恐惧绝非无缘无故
这个城市需要听到她们的声音
女性与城市的关系,远比你意识到的复杂。
建筑师视而不见的女性:多伦多市的“风效应指南”假设了一个“标准的人”,这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表面积都与一个成年男性一一对应。你永远不会想到,性别偏见会影响摩天大楼的高度和位置。
困在心理地图里的女性:“你为什么一个人在晚上走?”“你为什么要抄那条近道?”关于强奸的迷思塑造了女性的心理地图,限制了她们的行走。
从历史中消失的女性:“如果我们穿越隧道回到过去,我们总会在大街上发现一个女性漫游者正从波德莱尔身边走过。”
通过城市历史、流行文化和私人经历,女性主义地理学家莱斯利·克恩揭露了隐藏在人们眼前的东西:我们的城市、家庭和社区中先天内置的不平等。
克恩提供了“女权主义城市”的一种愿景。她讲述了恐惧、母性、友谊、激进主义以及独处的快乐和危险,全新绘制了女性主义城市的地图,以建设未来更公正、更可持续、更有利于女性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女性不会被抹去。
-
中国梦境
⭐列文森奖、儒莲奖双料大奖
⭐超越弗洛伊德、荣格的释梦新经典
⭐著名中国宗教和文化史家康儒博作品
⭐绘制中国梦境
⭐解码庄周梦蝶
⭐沟通天人鬼神
⭐论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
--------
【内容简介】
梦,人人有之,人人未明所以。
梦是什么?它非花非雾,倏然来去。
我们做梦时发生了什么?它能使我们“卧看翠壁红楼起”,也能顷刻夺走眼前的花花世界,唯余“觉时之枕席”。
梦能预言未来吗?梦到兰草、熊罴,果然就能诞下宁馨儿吗?梦到刀悬梁上,又主何吉凶?
该如何解读梦的密码、获 取预言?是否有一本“答案书”可供质证?
梦能否沟通阴阳、沟通人与物,令我们暂时摆脱沉重的肉身,飞抵物外之境?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的梦与做梦的书,通过梳理战国后期至晚唐(公元前300年至公元800年)的占梦书、经史注疏、志怪小说、佛道文献、敦煌写本等有关资料记载的关于梦的奇闻轶事,作者以不预设弗洛伊德、荣格或者任何其他西方或现代对梦的理解方式,分析了中国前现代关于梦的文本,为人们几千年来苦苦追寻的问题,找到了与众不同的答案。本书一方面揭示了中国古人如何应对奇异梦境,另一方面将中国梦境观带入更广阔的比较文化视野,构建起了古今中外对话的桥梁,并吁请大家重新审视自身文化中的梦境观。
--------
【编辑推荐】
著名中国宗教和文化史家康儒博作品
康儒博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视角,在汉学界享有盛誉。在研究中国文化与宗教时,康儒博凭借其对原始资料的深刻洞察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的娴熟运用,创作出了这部学术性与文采兼具的作品。
荣膺2022年度列文森奖、儒莲奖双料大奖
列文森奖青睐于那些能“通过比较性洞见或开创性研究,推动中国学术与广泛思想论域相联”的作品,多位中国学界熟知的学者,如魏斐德、孔飞力、巫鸿、宇文所安等,都曾荣获此奖。儒莲奖,被誉为“汉学界诺贝尔奖”,旨在表彰国际汉学领域的杰出学者。
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看待梦的精彩而深刻的研究著作
绘制中国梦境,解码庄周梦蝶,沟通天人鬼神。本书重新审视了梦境这一神秘领域,描绘了中国梦境图景,展现了古人对梦境的解释、想象和文化内涵的领悟。
论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
中国梦,这一富有诗意和深意的概念,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更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本书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让您重新审视自身文化中的梦境观,发现梦境的无限可能。
【名家推荐】
《中国梦境》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看待梦的精彩而深刻的研究著作。除了将大量文本与全球各地的梦研究进行对话以外,康儒博还邀请我们将镜头转向自己。当我们试图理解这些材料时,我们怎么看待做梦?在研究中国文化与宗教时,康儒博运用了他对原始资料的深入了解及他那深刻的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这是一部堪称典范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文采斐然的作品。
——摘自“列文森图书奖”的颁奖词
康儒博为我们带来了一本极具洞察力、内容丰富而翔实的研究著作,它将使读者在解读中国文献中与梦有关的段落时更具鉴赏力。我已经开始期待阅读姊妹篇,也期待发现该书在未来早期和中古中国文献与文化学术研究中必然产生的影响。
——李安琪(Antje Richter),《哈佛亚洲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康儒博对中国的梦与做梦的研究方法是广博的,没有陷入永恒主义之中;而现代的梦研究常为永恒主义所渗透,后者相信存在普遍方法与普遍真理,这能给人带来安适感。事实上,康儒博对所有“主义”都不以为然。他认为,将传统物化为单一的信仰体系(如“佛教”与“道教”),只会混淆我们对这些传统的理解,使我们的注意力偏离构成梦与信仰等复杂文化现象的多元信息。虽然该书有时在作为其基础的批判性理论方面着墨过多,但这些理论探索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书不仅在中国的梦与做梦的研究方面,而且在更广泛的宗教研究与社会史领域,都向前迈出了亟需的一大步。
——蓝山(Nelson Landry),《宗教研究评论》(Religious Studies Review)
《中国梦境》在中国与跨文化的语境下,令人钦佩地综合了过去与现在的梦学研究,同时康儒博在过去二十五年学术生涯中不断锤炼分析工具箱(如宇宙学、话语共同体的概念,以及讲故事的述行性与符号功能),此书也展示了其令人信服的新应用。此外,作者认识到做梦是一个具身的过程,梦、身体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复杂、递归的互动,这显然使他决定引用整个社会科学语料库(如人类学、历史学与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与例子。以上因素促成了这部值得称赞的跨学科研究著作,汉学家与梦学家都能开卷有益。
——克里斯托弗·乔恩·詹森(Christopher Jon Jensen),《亚非学院院刊》(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三十多年过去了,康儒博已经成为研究中古中国宗教的杰出学者。《中国梦境》对以下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提供了关于梦生活各个方面无与伦比的分类组合;我们看到了复杂的分类法、析梦(基于不同的文字游戏、口语及书面语、《易经》中的卦,以及中医),还有著名占卜者传记的大量译文。尾注占据了全书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与梦相关的学术资料集……在学术书评中,“影响深远”一词早已被过度使用,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这本书是康儒博多年研究的成果,它激励着许多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这一迷人而至关重要的主题。
——何复平(Mark Halperin),《宗教史》(History of Religions)
康儒博的第六部著作《中国梦境》以其在前五部著作中探究的材料、主题与论点为基础,拓宽了我们对中国中古早期宗教世界的理解。《中国梦境》同样慷慨激昂,梳理了汉学与宗教研究以外的学术研究,以寻找相关的比较案例与方法论见解,然后为读者设计了新颖的框架,以更好地阐明他们自己研究领域(亚洲宗教传统或其他领域)中的现象。在又一本书的篇幅中阅读康儒博独特的学术声音——时而谨慎详尽,时而有条不紊,时而俏皮诗意——总是令人愉悦的。《中国梦境》可能也代表了康儒博处于一个特别的自我反思的时刻,因为梦本身的离奇本质不断挑战着人类试图将其合理化的努力。我们目睹了作者不断扩充与调整自己的理论总集,以更好地描述早期中国人在睡梦中遇到的异域性存在者。
——徐恩熙(Alexander Hsu),《网上评论》(H-Net Reviews)
虽然这本书是为学术界读者撰写的,但其文字却引人入胜。最后,它强烈建议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梦的假设:哪些是可知的,哪些是不可知的,又有多少是文化背景的产物。
——琳恩·小笠原(Leanne Ogasawara),《亚洲图书评论》(Asian Review of Books)
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及心理学、神学和文学等各种比较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来说,这本书应该极有价值。本书试图从数十年来对梦的研究与思考中提炼出重要的意义。这赋予了本书以不朽的品质。
——杜志豪(Kenneth DeWoskin),《中国研究》(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这不是一个很多人写过的主题,也不是一个一眼就能看出作者已成功发现其材料范围与深度的主题。康儒博能够在如此漫长的时期内描述出一致的诠释模式与方法,这既是对他自己学术研究的致敬,也是对大量存世中国古典文本的致敬。
——《凯瑞·布朗评论》(Kerry Brown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