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身体、国家
这本书基本上想要回答三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身体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才有现今的样子?这种身体的发展状态隐含了怎样的历史特定性与危险性?它能否被当成是一种普遍、永恒的身体模式来看待?对这些问题的质疑与回答构成了本书的基本论调。作者希望通过这些讨论来澄清,身体的存在和意义是怎样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演变中,因随着国家民族命运的更动而被积淀、塑造出来?这本书以四个议题来证明揭示身体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它们分别是:身体的国家化、法权化、时间化、空间化发展。 在身体的国家化发展方面,作者以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系列国民改造运动,以及伴随而来的教育体制改变,来省察身体的国族化发展。身体的法权化发展探讨的是,近代中国的法系由旧有的伦理法演变为权利法时,身体的发展和建构在其中经历了什么变化。 这种改变对独立的身体和国家民族化的身体建构有什么作用?至于在时间化方面,作者论证“世界时间”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侵入中国,对中国的身体所造成的关键影响。而在空间化方面,作者以清末民初的学生运动为例,以游移在街道和公共广场上的身体来检视身体的建构与空间的关联。 通过这些讨论,作者希望呈显一个图像,那就是身体的生成其实是一个非常政治性的过程与结果。这种为了国家,以及经由国家,而形成的身体认知方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世事的演变而消减,相反地,它正以强势的态度主导着当代中国的身体发展。这本书的撰写就是想要开启一道门,让我们一窥这种偏狭发展的危险。 -
现代中国思想研究
中国的现代性,不是西方理论能看清的,中国的现代性来自中国人自身。 《现代中国思想研究》是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张汝伦,以进化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思潮为主要描述对象,揭示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中国思想的种种基本问题和特征,破解中国人思考公共问题的基本思想预设。 以思想史的写法,重回现代中国之初的思想语境,通过追其源头,张汝伦老师认为,三大思潮,标着着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在面对现代问题之时所进行的最初探索,这三大思潮,虽表面看是舶来品,中国知识精英对它们的理解,却并非外烁,而是内生,融入了传统的因素,进行了本土化的阐释。正是这些后来已经不太容易辨认的本土和传统因素,构成了中国自身的现代性。只有理解了这一层面,才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
保教立国
《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是作者的论文结集,主要研究康有为中晚期的政治思想,力图从“保教”与“立国”两个维度来分析康有为有关现代民族国家政制建构的核心问题与一系列设想,即:中国如何从一个王朝变成现代民族国家;如何设计这个新国家的内部秩序与治理体系。全书从康有为有关孔教会的设想与实践、戊戌变法前的宪政观念与实践、地方自治与国家一统、虚君共和的政制构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平实而又深入的论述。 -
谦庐随笔
本书真实记录民国社会风云人物。有些掌故是出人意料的:基督将军冯玉祥,实际上是个伪善多变的人;陈宦晚年落魄,专心研究相术和占卜;吴佩孚作威作福惯了,下台后仍然端着很大的架子;何成濬认为自己是孙悟空转世,专门准备了一间密室,采补幼女养生;王克敏喜好男色,其相好之一即为剧坛大家某博士;孔祥熙俗不可耐,山西腔英语不绝于口。还记录了一些历史迷案,如张宗昌之死,乃韩复榘指使杀手所为,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作为日本人,对当时的抗日将领如张自忠、赵登禹等多有好评,而对土肥原贤二等人则非常厌恶。所记相关史实,比较客观公允。 -
在华英文报刊与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
本书从媒体和公共舆论的角度, 探讨鸦片战争前中西史关系史的演变。通过商人及传教士与早期在华英文媒体、“自由贸易”的渴望与广州体制的冲突、从对抗走向战争、关于鸦片问题的辩论、中国形象的重新建构、《中国丛报》与中国研究等几个方面的研讨, 希望能够丰富人们关于鸦片 -
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近代文化史》主要介绍了传统与求变、中西体用之间、戊戌新文化、清末十年的文化变局、五四新文化运动等。中国近代文化史是研究中国自近代以来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专门史。《中国近代文化史》适合对历史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