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
“尧后火德”是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个复合政治文化命题。它包含两个原本各自独立的命题:一个是“汉家尧后”,意思是汉朝天子是古圣王尧的后裔;另一个是“汉为火德”,意思是汉朝在五德运序中的属德是火。这个命题对两汉的政治、文化、学术、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颇具研究价值。 《新五德终始说与两汉的政治文化》是学术性很强的研究专著,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有以“尧后火德说”为专门对象的研究专著或论文发表,但自清末和民国以来,曾有一些著名学者,如康有为、顾颉刚、钱穆、杨向奎等人,直接或间接地触及过这个问题。本书即是在充分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辨是非,将前人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本书出版前,曾被安作璋、姜伯勤、蔡鸿生等著名学者审阅,获得了较高评价,被认为有“很强的创新意义”、“发前人所未发”、“取得了突破性创新”、“具有正本溯源的意义”,且达到了此一问题研究的前沿水平。 -
廿二史考异
《廿二史考异》一百卷,清钱大昕撰。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少詹事、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年(1775)丁忧后不复出仕,专心著述。先后担任南京钟山书院、松江娄东书院、苏州紫阳书院院长。居苏州尤久,年七十七卒。《廿二史考异》全书自《史记》、《汉书》,迄《金史》、《元史》,即从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明史》,又将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从《后汉书》分出,别立为《续汉书》二卷,所以总目实际列出二十三史。 -
张舜徽集:中国文献学
张舜徽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在传统学术的诸多领域造诣精深,留下大量论著。他在《八十自叙》中总结说:“余之治学,始慕干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后乃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学、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韦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中年以后,各有所述。爰集录治小学所得者,为《说文解字约注》;集录治经学所得者,为《郑学丛着》;集录治周秦诸子所得者,为《周秦道论发微》、《周秦政论类要》;集录治文集笔记所得者,为《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而乎生精力所萃,尤在治史。匡正旧书,则于《史通》、《文史通义》皆有《平议》;赳立新体,则晚年尝独撰《中华人民通史》,以诱启初学。至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平生致力于斯,所造亦广。若《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汉书艺文志释例》、《四库提要叙讲疏》诸种,固已拥彗前驱,导夫先路。”此仅为就其平生著述中较费心力者而言,已足以彰显先生对学术界的重大贡献。他的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公认的国学大师,更是华中师范大学不可多得的代表性学者。 -
艺术季风
作者的用意是用一种“准历史”的方法来描述生活、审视艺术。“准历史”是我的个人用语,意思是:这不是采用严格的历史治学的方法写作而成的文字,而是一个历史学家浸淫历史多年之后,以内在的史学修养悟出的心灵随感。这注定不是一些让时尚爱戴的文字:它的方法虽然睿智,却嫌古典;它的文字过于清丽,不够浓艳;它的思想过于厚重,不够轻浮。在其中我看到一个史学家的努力:他试图挣脱现实的桎梏,为历史正名。在作者看来,所谓历 -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初成于1953年,该书共计10多万字,分20章对中国史学的演变作了概述,叙述了上古至清代各史书修纂的经过,列举其著者、卷秩,明示其体例方法,而间或加以考证。内容也不出历史编纂学和文献学范围,在介绍史书情况时偏重于就史料的考证分析,对于史学方法的评论则有专章细论,几乎是各个大学《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等课程都会开列的参考书目。 -
周秦道论发微 史学三书平议(张舜徽集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