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奈良美智
奈良美智解读奈良美智——
“读完这本书,能对我有多一点点的了解,那就好了!”
-----------------------------
奈良美智即将在上海举办中国内地首次大规模个展,这本书是他面向中国读者制作的首本书籍,也是他时隔多年的全新“自传”。
他的作品源自内心深处“空无一物被白雪覆盖的世界”,童年记忆、音乐、文学、在德国求学和生活的时光(1988—2000)、对自我的探索、来自欧洲和日本的当代艺术等都是他的灵感来源。在书中,奈良美智首次全面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既是对自我的一次回顾与总结,也是面向未来的重新启程。
本书由自传《半生》、从七个角度(成长经历、美术、音乐、文学与电影、陶艺、旅行、与他人的联系)展开的深入访谈、近年展览、摄影作品、年表等内容组成,还收录了其生活照、经典及最新作品,是一本由奈良美智本人语言主导的史无前例的“奈良大全”。
-
探掘梵迹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历时千年兴灭,在中华大地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寺、佛寺等遗迹,创造出为数众多的精美造像、壁画等文物,成为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一项专门分支,成果显著。除了敦煌莫高窟、法门寺地宫等世界级的考古发现,云冈、龙门、炳灵寺、麦积山等闻名于世的石窟群,近些年在山东青州,河北曲阳、邺城等地出土的造像窖藏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藏阿里地区,九十年代以来也陆续清理出多处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遗迹,更新了世人对于佛教传播历史的认识。凡此种种,于普通读者可能缺乏一个清晰系统的认知。本书通过石窟寺、窟前建筑、佛教寺院、地下窖藏、佛塔舍利几项专题,提纲挈领地呈现出我国佛教考古事业的全貌,使读者对于中国佛教美术遗迹的时空分布了然于胸。
-
上海胶囊
展览可以成为小说,在现实空间创设虚构的情境;小说亦可以成为纸上的展览,将虚构成分织入真实的生活。
如同为一个浩瀚繁杂的博物馆收集物品,btr在他的小说中观看,想象,游荡,又总在那些顿悟的时刻,轻盈狡黠地滑向另一个空间。艺术介入人与世界之间,19篇故事犹如19个虚实映照的镜厅,19段虚实互涉的旅行,为我们时代的都市生活保存下充满迷思的奇妙胶囊。
.
来自2060年的历史学家穿越回2021年的上海,看到头顶几片云正默默变幻成单词,单词聚集成一个句子:“你不会害怕黑夜的惊骇。”那些云很快变成一场小阵雨,降落在安福路寂静的弄堂里。
“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
btr是一个亚洲城市观察者。街道上的一切,从乱七八糟的电线到脏兮兮的垃圾箱,从楼宇间的一道天光到墙角的一张废纸,都被他的沉思所涉及,从而显得诗意盎然而又歧义丛生;他在所有的地方都发现了亚洲,或者他在所有的地方都揭示了一种亚洲式的知觉。一种广大的地方性,一种自我超越的日常性。
——孙甘露(著名作家、华东师大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思南文学选刊》社长)
.
他的角度在所有的角度之间,他的世界在整个世界的外面。他是btr,他看到的,他要是不说,你总是看不见。
——黎紫书(著名小说家)
-
铁袈裟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
萨尔珀冬陶瓶
【编辑推荐】
★文博热当下,看一只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如何C位出道。近年来,逛博物馆、品鉴文物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消闲方式,本书围绕一只身世传奇的古希腊陶瓶展开,是文物、博物馆乃至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横跨2500年,陶瓶的经历,是一段堪比好莱坞悬疑大片的历史。书中花费近半篇幅讲述了萨尔珀冬陶瓶从公元前6世纪以来,从雅典、伊特鲁里亚、纽约到罗马的传奇历险,其中涉及盗墓、诈骗、犯罪以及可能的谋杀等元素,使这个故事令万千读者痴迷。
★从宙斯之子萨尔珀冬,到基督耶稣,再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领袖马拉以及现代战争中死去的士兵,教你看懂西方经典英雄形象的形成与演变。作者将陶瓶成为“里程碑式文物”的关键,归结为瓶身上由画师欧弗洛尼奥斯创作的死神和睡神抬着萨尔珀冬遗体的图像,并在书中分析了这种图像超过两千余年的长远影响。
【内容简介】
萨尔珀冬陶瓶曾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骄傲。这个由雅典陶工欧克西泰奥斯和画师欧弗洛尼奥斯制作的调酒器,其实只有 45.7厘米高,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第一只卖出百万美元的古希腊陶瓶,更无法阻止一连串堪比好莱坞悬疑大片的离奇事件与它扯上关系。
在本书中,英国古典学者奈杰尔·斯皮维将带领我们“近距离”欣赏这只来自公元前 6世纪末的“火锅”(陶瓶的绰号),看看它为何那么小又那么贵、为何似乎永远“丑闻”缠身,以及最重要的——瓶身上“死神与睡神抬着萨尔珀冬尸体”的形象,尤其是死者之臂,怎样影响了西方艺术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
【媒体评论】
一次宏大的“古典文明穿越之旅”……任何对古代经典有好奇心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科克斯书评》
这是艺术史,是“给成年人的鬼故事”,是一种在古代艺术史中追寻萨尔珀冬陶瓶痕迹的“侦探工作”。在追寻萨尔珀冬主题的过程中,斯皮维证明了他是一个勤奋的侦探,并能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
从灵光殿到武梁祠
汉代画像研究是中国美术史中的显学。武氏祠及其所属的孝堂山祠—武梁祠派画像,同时也是汉代研究的显学。
缪哲教授近年的研究集中于利用考古出土的墓葬材料,重建西汉中后期及东汉早期的汉代帝国艺术,对现存汉代画像艺术进行了全新的历史诠释,本书是其集成之作。
书中在集中探讨了《天帝图》《祥瑞—灾异图》《孔子师老子》《周公辅成王》《楼阁拜谒图》与《车马(卤薄)图》等一系列核心主题之后,更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早期艺术史上,商周纹样传统向汉唐状物传统的转折,完成于两汉之交;转折的外部动力,是汉帝国的意识形态构建与传播。此后以人物叙事为主要内容的状物性绘画,成为统治近千年的新艺术传统。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三部曲之第一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作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