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初阶
中国古代很重视儿童的识字教育。如清人在《重订训学良规》中就提到“子弟四五岁,先教字方,多则三千,少则二千。”年纪稍长之后,认得了一些字,才开始读《三字经》、《弟子规》、《小学韵语》等。又如在《父师善诱法》中说:“生子三四岁,口角清楚,知识稍开,即用大小木板方寸许,四方者千块,漆好,朱书《千字文》,每块一字,盛以木匣,令其子每日识十字,或三五字,……如资质聪慧者,百日可识完,再加以《三字经》、《千家诗》等书,一年可识一二千字,然后从师入塾。”这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识字教育的规律。
古人认为,四五岁、五六岁的儿童“未脱孩心,眷春堂前,依依膝下,乃其天性本真,”如要他们马上进入识字教育中,必须用劝诱的方式引导他们并给以不断的鼓励,这样儿童才会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爱打闹,喜嬉戏游玩,也是儿童的天性。正如明人王守仁所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哀萎。”(《训蒙教约》)所以教学方法一定要生动活泼,使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与方法,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强行限值。所以古人认为,在儿童识字的初始阶段,应该让他们“习坐”、“习静”,只有把“坐”、“静”学会了,识字起来才能专心致志,也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这说明识字教育并不单纯是一种知识的教育,也包括对学生行为养成和个人修养方面的要求。
《国学初阶》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的辅助教材,继承了古人重视识字教育的优良传统,又结合了当今时代的新特点,本书正文以拼音字母为序,每个生字的内容包括书写方法、拼音、字源、释义、范文、组词范例,部分生字还有配图等等。全方位、多角度、多成词、多侧面地让儿童品赏一下文之美,体会一下华服词藻,认识每一个汉字―――形、音、义―――组成的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的汉字是有多美丽、多高雅、多深厚!识字对我们来说,是有多幸福、多愉快、多智慧!衷心感谢编者的良苦用心!
-
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
《伤寒论》是两千年来中医汤液学的基础。目前解读《伤寒论》一般都采取漫谈或者概述的方式来解读。《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一书用严谨专业的态度,本着完全尊重原著的立场,逐条逐句解读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
汉代经学大的成就是以经解经,完全用经书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解。本书也继承这一传统,在解读立场上本着严谨的态度,完全尊重医圣立场,绝不引入医圣不涉及的概念。力求将这本经典用现代人的语汇,清晰而准确的传达给今天的读者,为《伤寒论》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
長短經
《长短经》,后世有命名为《长短要术》、《儒门经济长短经》及《反经》者,皆刻板者、著录者或出版者考虑儒家传统地位及商业利益所为。唐代赵蕤撰,今存9卷64篇。该书汇聚诸子百家学说,撮叙历代更迭史实,论述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涉及知人、论士、政体、君德、臣行、图霸 、兵谋等,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史料参考价值。
此次整理,以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影印南宋初年杭州净戒院刊本为底本,以《丛书集成初编》所收《读画斋丛书》本为校本,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参校本。全书全式标点,有校有注。本书附录分两部分,其一收录底本及校本的有关序跋,其二收录有关赵蕤及《长短经》的主要历史记录。
-
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
中国学问原来该有的力量,是安顿我们个人的生命。
本书是台湾知名学者薛仁明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王肖关于生命学问与国学教育的对谈录。
薛仁明自述是作者、讲者、行者,更是中国文化的践行者,他聚焦于两岸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个人的生命实感,不空谈概念,不贩卖知识;因为践行,所以他深受其益,在周遭浮躁之下依然安然自在。
谈中国文化,一定要和我们的生命产生联系,这样才会真正有根基。薛仁明从传统文化实践者的角度谈礼乐重建与现实困境,从为人之父的角度谈传统文化的相续相接以及家族伦理,从各种文化现象中品评躁郁时代中的文化回归与文化自信。同时关注传统文化对大众的深厚影响,传统价值观念在现实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信息化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激活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基因,恢复我们的生命、生活与历史、祖先、天地万物的传统联系,找寻一种身心的归宿感和一种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生命气象。
-
傅佩荣讲孔子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第一部重磅作品《傅佩荣讲孔子》。
孔子身处乱世,礼坏乐崩,但他仍知其不可而为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获得各国国君的重用,以行仁政,恢复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全人教育,教化弟子无数,影响中国后代数千年的思想及学养。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孔子的思想内涵与理念。期望藉由全人的典范,形塑自身的样貌。
-
儒学六讲
《儒学六讲》是国学大师梁启超为一般读者讲解儒家文化的普及读物,代表了梁启超儒学研究的精髓。《儒学六讲》系统讲述了自孔子至清末民初两千五百年中儒学的起源、变迁、继承、演化和影响,介绍了孔子、董仲舒、程颐、程颢、张载、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儒学代表人物的学说主张,帮助读者了解儒学各个流派在不同时空内的流衍变化。《儒学六讲》以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讲课稿为底本,通俗易懂,深刻全面,是读者了解儒家哲学和中国文化不可不读的一本经典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