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介绍了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院)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高师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公共课教育学的调查研究情况,于2000年底开始策划组织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的编写工作。2001年6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家、教师在北京召开了“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研讨会。会上,大家认真交流了各校教育学公共课教材的使用现状,深刻分析了现有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的特色与不足,在充分汲取现有一些优秀教材营养的基础上,初步拟订了《教育学基础》的编写提纲和编写体例。 -
课程与教师
《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课程与教师》是日本东京大学著名学者佐藤学教授积20多年来“课程”与“教师”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从质性研究与阐释学的视角,诠释了日本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课题;提供了重建“课程”概念、重建“教师”概念的思路,同时,也提示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学校发展的构图。 -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手册》被认为是20世纪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四本著作之一。本书是由当今最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课程与教学专家和测量与评价专家对这一经典理论的修订。经典版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只对作为教学评估的目标进行了六种掌握水平的分类:修订版则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这样就构成72 种分类的结果。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修订工作的完成表明知识分类学习论思想已被课程、教学和评估专家接受,是科学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分别为分类学: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修订的分类学结构;分类学的运用。 总序 译者说明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分类学: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 第一章 绪论 一 需要分类学 二 运用我们逐步增加的理解 三 教师作为课程制定者与教师作为课程 第二章 目标的结构、具体性和争论问题 一 目标的结构 二 目标的具体性 三 目标不是什么 四 目标词汇的变化 五 与目标有关的争论问题 六 绪论 第二部分 修订的分类学结构 第三章 分类学表 一 知识维度的类目 二 认知过程维度的类目 三 分类学表与目标:用线条图所呈现的概要 四 为什么要进行目标分类 五 多种定义形式的运用 六 结束语:前瞻 第四章 知识维度 一 知识与教材内容的区分:四位教师的故事 二 知识的不同类型 三 知识维度的类目 四 反省认知知识目标的评估 五 绪论 第五章 认知过程维度 一 三种学习结果的故事 二 作为建构知识框架的有意义学习 三 与保持与迁移有关的认知过程 四 认知过程维度的类目 五 去情境化和情境化的认知过程 六 有情境中的教育目标一例 七 结论 第三部分 分类学的运用 第六章 分类表的使用 一 使用分类表分析你自己的工作 二 使用分类表分析他人的工作 三 重新考察分类表 四 目标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五 某些有用的提示 第七章 教学案例介绍 第八章 营养教学案例 第九章 《麦克白斯》教学案例 第十章 18以内加法事实教学案例 第十一章 国会法案教学案例 第十二章 “火山?在这里?”教学案例 第十三章 报告写作教学案例 第十四章 对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的探讨 附录 参考文献 -
后现代课程观
本书运用宏观综合的视野,描绘了后现代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以寻求取代现代性的单向独白式权威教育。作者首先深刻批判了西方受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认为这种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已沦为一种封闭性的科学教条,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一个环节,教育与课程从而被彻底工具化了,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促进人的心灵成长的价值被彻底泯灭。 作者进而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技理性的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这种课程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了混沌学、过程哲学等思潮,提出了以“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为标准的后现代课程设计理路,这是对具有工具理性性格的“泰勒原理”的真正超越。 -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一书分“引论”部分和继“引论”部分的正文,共五章。其中,四个题目是《结构的重要性》、《学习准备》、《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和《学习动机》。一个设想是关于在教学中怎样最好的帮助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