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灵魂的人
多克特罗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又是深具慧识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本书为多克特罗文学与文化随笔集,共收长短随笔十六篇,旨在探讨和反思人类创造活动的本性,以文学评论为主,内容涉及爱伦·坡、卡夫卡等十几位经典作家、《圣经》、喜剧演员哈波·马克思、科学家爱因斯坦和20世纪一大创造——核弹。作者既是文学创作者,又是文学研究者,深谙此中的门道。他带我们步入创作者们的精神世界,品读创作背后的因缘、欣喜、惶惑与迟疑。 -
拉格泰姆时代
文学大师E.L.多克托罗畅销不衰的美国当代文学经典 入选兰登书屋“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入选《时代周刊》“100部不朽的英文小说” 1906 年一个慵懒的星期天下午,纽约州新罗谢尔市。著名的逃脱术魔术师哈里胡迪尼驾驶的汽车一头撞在一个富足人家门口的电线杆上。故事开始了。 那是一个新事物带着变幻无常的面貌层出不穷的年代:移民蜂拥而至寻找机会和梦想;J.P. 摩根高高在上控制着美国金融世界;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流水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沸腾的美国社会潜伏着种种的危机:劳资纠纷、种族争端、男女平等……战争的阴影也在逼近。 E.L. 多克托罗用极富创新精神的结构、神奇的叙事技巧,讲述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家庭的生活: 中产阶级白人“父亲”和他的妻子,犹太移民“爸爸” 和他的女儿,黑人钢琴家科尔豪斯和他的情侣萨拉。在他们命运的演变中,多克托罗穿插了美国历史上这一时代的真实事件和名人生活。于是我们看到,真实的人和事与小说中虚构的情节糅合在了一起,他们彼此交织,互相影响。 最终,三条齐头并进、相互交叉的线索汇集到一个惊心动魄、悲怆低沉的复仇故事。这一切就像那个时代风靡的“拉格泰姆”这种以切分音节奏为特征的美国黑人音乐的风格:沉稳的低音伴奏是美国这列蒸汽火车在时代的车轨上行进的声音,那变幻无常的切分旋律则来自被历史的漩涡冲卷着消失了的人们。 《拉格泰姆时代》是E.L. 多克托罗用心弹奏的一支令人吃惊的曲子,又是一幅由许多明晰的画面和照片拼贴、连缀而成的二十世纪初叶美国社会的巨型风尘画。 -
诗人的生活
《诗人的生活》由六个短篇小说和一个同名中篇小说构成。作家E.L.多克托罗借由六部短篇,探索了从童年到中年所经历的各类古怪暴力。为了安抚高龄祖母,男孩必须伪装成父亲的口气给她写信;男孩向农场主父亲揭发母亲的不忠,毁灭了田园诗般的生活;中年离异的男人在虚无的跑步中目睹天主教学校的女生在恐怖袭击中丧生;现代社会的流浪汉们是如何自愿从腐朽的中产阶级生活中放逐。半自传性的中篇《诗人的生活》则是多克托罗万花筒式观察、写作的范本,一个渴求孤独又追逐欢爱的作家如何在精致又虚无的纽约舔舐自己的的中年危机,同时又冷静而绝望地看着他的同代人在疯狂的自我解放的同时,背弃孤独的自由。 -
幸福国的故事
《幸福国的故事》这部迷人而精巧的短篇集,具备多克托罗代表长篇的重量和回响,包含各种情绪和声音,有力描绘了美国人的灵魂图景,堪称杰作。 —————— 美国文学大师 E.L.多克托罗 短篇小说代表作 细说“美国梦”的背面 —————— 多克托罗的天赋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他已成为美国神话的伟大记录者。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多克托罗遵从伟大的美国小说的传统,通过《幸福国的故事》,重新审视了美国梦。这些故事,展示了他作为叙述者的灵巧。 ——《洛杉矶时报》 好的短篇小说是一部被熬成速食肉汤块的长篇,也可能仅是折射出一个世界的一滴水。老巫师多克托罗的这部美国灵魂快照集,似乎接近这一理想的状态……多克托罗对他的人物非常尊敬,善于在看似寻常的人生中发现不寻常的故事。 ——《泰晤士报》 —————— -
大进军
2005年美国书评人协会小说奖获奖作品 2006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获奖作品 入围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一八六四年,美国南北战争如火如荼。有“魔鬼将军”之称的谢尔将军率领六万北方军队火烧亚特兰大之后,挥师向东穿越佐治亚州,向大海进军,再进入南、北卡罗来纳州,最终结束了这场历时四年的美国内战。 一路上,这支大军实行残酷的“焦土政策”,就地取食,掠夺南方种植园,破坏城市,也产生越来越多被解放的黑人和白人难民。所有人在流浪。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小说巨作,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也刻画了众多充满戏剧冲突和张力的人物:彪悍好色的北军将领,被解放的奴隶少女,漫无目的的南军战士,冷静沉着的北军军医以及爱上他的南方贵族姑娘……无数人被这场大进军卷入国家暴力中。 《大进军》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和令人着迷的叙事力量,它极其生动地表现了无数被战争卷入国家暴力的普通人的生活。在E.L.多克托罗笔下,这场大进军不仅仅是一个浮动的世界,一种流浪的意识,也是一种难忘的阅读体验。它与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 -
拉格泰姆时代
《拉格泰姆时代》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美国社会。书名《拉格泰姆时代》是因为这种以右手弹奏出变化无常的切分旋律,同时左手以沉稳的低音伴奏的黑人音乐当时正在美国盛行,这种音乐的风格与当时正处于变革时期的美国颇为相似。那是一个繁荣发展的时代,各国移民蜂拥而来寻找希望和机会,福特发明了装配汽车的流水线,生产效率因而大大提高,新事物层出不穷,显示出一个新兴国家那种变幻无常的面貌。而与此同时也潜伏着种种危机,阶级矛盾、劳资纠纷、种族争端及男女平等,战争的阴影也在逼近。多克特罗所要表现的就是这样一段历史。为了表现这种拉格泰姆风格,他甚至在语言上也进行了变革,全书运用了大量互不关连的短语略句,给人一种类似切分音节拍那样的跳动感。在情节结构上他虚构了三户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家庭,他们中有犹太移民,有黑人,也有中产阶级的白人,这三户人家的命运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而在他们的命运演变中作者又穿插了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历史事件和名人的生活。把真实的人与事和虚构的人与情节糅合在一起,正是这部小说最主要的特点。多克特罗对于传统的历史小说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创作《拉格泰姆时代》使他有机会进行一次突破性的试验。他在写作时忠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的风尚,其精细程度表现在甚至连当时人们的居室布置、服饰爱好都描绘得一丝不苟。他采用大量有据可查的事实插入虚构的情节,让虚构的小说人物和有名有姓的真人一起活动。那些历史事实虽然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但又避免为事实所囿。他认为“小说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历史,历来如此”,“一切所谓客观史实之说,都不过是天真的想法”,因为“历史跟其他事物一样,只是错觉幻想罢了”。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他导演了这部由真人和演员同台表演的杂剧。于是,虚构的白人实业家参加了青史留名的彼利北极探险;1906年报纸的头版头条新闻人物伊芙琳·内斯比特在其情夫被杀之后竟与小说中虚构的一个青年发生了爱情关系;著名的脱身术大师胡迪尼、财阀摩根、汽车大王福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甚至奥国太子斐迪南都成了多克特罗指挥下的演员。他们不仅和虚构人物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而且还彼此影响,像福特和摩根秘密会晤谈论再生问题,无政府主义革命家埃玛·戈德曼开导伊芙琳。多克特罗的这种大胆处理尽管也招来非议,但他自有主张,他就是要让读者在非凡与平凡的杂处纷陈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他回顾历史其实是在表述这样一种观点,即无论是显赫一时的大人物还是名不见经传(小说中这些虚构人物就几乎都没有姓名)的小人物,都不能逃脱被历史(主要是经济)势力所左右的命运,他们自身不断地在他们无法控制的经济和社会力量的驱使下发生着异化。 本书上半部1—21章由刘奚译出,下半部由常涛译出,全书由常涛统稿。刘奚乃已故刘国云先生与妻奚宝芬、子刘晓奚的合用笔名,他们本拟以此名继续合作下去,然而刘国云先生在此书译成后不久便被肝癌夺去生命,这便成了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合作。刘国云先生曾译有安东尼·伯吉斯著《莎士比亚传》,该书1991年获全国首届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刘先生中英文俱佳,是一位难得的文学翻译人才,他的早逝使中国译界失去了一位本应在外国文学译介方面作出更多贡献的优秀翻译家,这实在是件令人痛惜的事。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本着既忠实于原著风格又力求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原则,对作品中大量上下互不连贯因而使人费解的略句,添加了必要的连词虚字。至于原书人物对白不加引号,我们则作为原书的一种风格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