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斯法罕的哈只巴巴
波斯是西方人所知的最古老的东方,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就对波斯充满了羡慕与嫉妒、恐惧与轻蔑的矛盾心理。面对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波斯帝国的衰落,那时的西方人体会着某种难以言传的轻松自得,甚至还有些惋惜。《伊斯法罕的哈只巴巴》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幽默与嘲讽的风格,表露的正是这种心态。作者对波斯王朝的衰落确实哀其不幸,但没有到怒其不争的地步,他的幽默与嘲弄的真正意味,是“大英子民”的骄傲。詹姆斯·莫利阿的这本书,影响了一个世纪间西方人眼中的波斯形象。 目录 代译序 前言 关于该书的创作 插图作者在旅居波斯一年后的按语 致尊敬的瑞典驻土耳其大使馆牧师,梵德格鲁本博士 与哈只巴巴生平有关的重要人物 第一章 哈只巴巴的出身及教育 第二章 哈只巴巴开始了他的旅程;遭遇土库曼人以及被俘 第三章 哈只巴巴被俘以及剃刀带给他的命运 第四章 巧取主人头巾中的藏金并决心占有它 第五章 哈只巴巴被迫成为强盗并侵入自己的家乡 第六章 三个被俘的人及其客栈中的战利品 第七章 哈只巴巴暴露感性的一面;诗人阿斯克的个人经历 第八章 哈只巴巴逃离土库曼人,但可谓出了狼窝又人虎穴 第九章 落难中的哈只巴巴做起了驮水夫 第十章 自己决定做一名烟贩 第十一章 托钵僧塞弗及另两位托钵僧的历史 第十二章 哈只巴巴终因欺诈受到惩罚;窘困中新的计划 第十三章 哈只巴巴离开麦什德;扭伤又发;试讲故事 第十四章 路遇一人及引发的事 第十五章 哈只巴巴抵达德黑兰,来到诗人家 第十六章 计划将来;卷入纷争 第十七章 穿上新衣;沐浴;焕然一新 第十八章 诗人返家及此事带给哈只巴巴的影响 第十九章 哈只巴巴为国王的御医做随从以及他被雇佣后的第一件差事 第二十章 蒙骗两人:从一人那儿得到一粒药丸;从另一人那儿得到一块金币 第二十一章 描述国王服药的过程 第二十二章 哈只巴巴向医生索要薪酬 第二十三章 哈只巴巴陷入恋情之中 第二十四章 美丽的仁娜波讲述她在医师家的生活 第二十五章 一对情人再次欢聚;哈只巴巴放声高歌 第二十六章 库尔德女奴,美丽的仁娜波的经历 第二十七章 御医被迫花费巨资为国王的到访做准备 第二十八章 接待国王:向国王敬献礼品及其后的谈话 第二十九章 尽欢的场面及一件令哈只巴巴心灰意冷的事件 第三十章 哈只巴巴遇到情敌——国王;失去了他的心爱之人 第三十一章 对失去仁娜波的反思;意外地被当作医生行医 第三十二章 哈只巴巴在政府中任职:成为一名执行官 第三十三章 陪同国王前往营地;对本职有了进一步了解 第三十四章 行使公职;哈只巴巴初试暴行 第三十五章 哈只巴巴因祸得福,被提升为执行官的副官次官 第三十六章 路遇一对落难男女;身为执行官的他心生怜悯 第三十七章 亚美尼亚人郁苏夫及其妻玛丽阿姆的经历 第三十八章 了解事件的始末后,哈只巴巴做出的决定 第三十九章 亚美尼亚人郁苏夫不负哈只巴巴所望 第四十章 哈只巴巴向上司报告情况,并为这对落难男女说情 第四十一章 征讨俄国人;总执行官怯懦无能的充分显露 第四十二章 返回国王营地;大肆吹嘘 第四十三章 哈只巴巴经历的一个可怕事件以及自己因此所招致的不幸 第四十四章 哈只巴巴路遇老友,从而得些安慰、建议,并在他的帮助下逃脱险境 第四十五章 避难于寺院;托钵僧的故事令他愁绪消解 第四十六章 成为圣徒并与波斯最著名的宗教学者相识 第四十七章 哈只巴巴被朋友所劫而身无分文;然而获得赦免而自由。 第四十八章 哈只巴巴回到伊斯法罕正好看到父亲去世前闭上眼睛 第四十九章 他成了一笔找不到的遗产的继承人及由此引发的怀疑 第五十章 发现财产及占卜人梯兹·耐嘎 第五十一章 占卜人的成功及因此哈只巴巴所下的决心 第五十二章 哈只巴巴辞别母亲;成为一位著名法学界人士的书记员 第五十三章 毛拉纳丹提出从男人快乐中敛钱的新计划 第五十四章 哈只巴巴成媒汉及所作的资料记录 第五十五章 哈只巴巴遇到一位以为早已故去的人以及为他做媒 第五十六章 毛拉纳丹的野心令他自己和门徒都遭了殃 第五十七章 哈只巴巴在浴室中的奇遇将其从绝境中挽回 第五十八章 历经险境但幸运脱逃 第五十九章 哈只巴巴行骗术;毛拉纳丹的冒险生活 第六十章 哈只和毛拉策划共渡难关;但恶徒间没有诚信可言 第六十一章 本该哈只巴巴受到的惩罚却落到了纳丹身上;由此哈只成为坚定的宿命论者 第六十二章 哈只巴巴听说后来的京城风波,自知负罪在身 第六十三章 他被发现、逮住,但吉星高照的他又重获自由 第六十四章 抵达巴格达;见到第一个主人;转而从商 第六十五章 做起烟斗生意;旧主人女儿恋情落空 第六十六章 成了商人,离开巴格达,随商队来到君士坦丁堡 第六十七章 哈只巴巴征服了一位艾米尔寡妇的心 第六十八章 得以与美丽的舍克莱波相见;在财产授予后成为丈夫 第六十九章 从卖烟斗的小贩变为身价不凡的阿嘎;伪造身份带来的不便。 第七十章 扇起嫉妒心,种下祸根;与妻子争吵 第七十一章 骗行泄露;失去妻子;重闯天下 第七十二章 一处街景使他从绝望中回心转意;老奥斯曼的劝慰 第七十三章 找说法,结下一位朋友;米尔扎弗鲁兹其人 第七十四章 得到大使任用;了解机密 第七十五章 公共生活的第一份答卷;证明是可用之才 第七十六章 哈只巴巴撰写欧洲史;随大使返回波斯 第七十七章 接待欧洲大使的宫廷礼仪 第七十八章 为宰相所注意,成为满足其癖好的工具 第七十九章 利用宰相的影响;再次得到宰相的任用 第八十章 结局:不幸似乎已离哈只巴巴远去;他作为一位大人物荣归故里 后记 译后记 -
花之血
本书的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伊朗,故事的无名叙述者和她的父母正在波斯的一处偏远村庄过着简朴而快乐的生活,然而,父亲的意外去世迫使14岁的女主人公和母亲来到伊斯法罕,成为织毯匠叔叔家的仆人,又被迫接受了一份为期三个月的婚姻合同,她必须在贫困与羞辱中挣扎求生,然而她却从伊朗的民间故事中获得安慰与激励,最终在叔叔的指导下掌握织毯技艺,并承诺为自己和母亲赢得尊严与自由…… 本书展现了一副17世纪伊朗的生活画卷,讲述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撞与交流,文笔流畅,情感动人。比《追风筝的人》更多欢迎的跨国文学作品,不愧为美国最佳伊朗文化作品。 -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编辑推荐】 ◎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一位叛逆的女教师,一群叛逆的女学生,一门特别的文学讨论课,一种不能放弃的自由坚持,最富争议的伊朗裔美国女作家关于中东及祖国现象之批判 ◎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榜117周,入选《泰晤士报》“十年百部最佳 图书”,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借阅量总排名第二,获得美国独立书商协会年度非虚构图书奖等多项重要大奖 ◎作者纳菲西是美国炙手可热的评论家,作品多见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著名媒体 【内容简介】 1995年秋,伊朗学者阿扎尔·纳菲西辞去教职,她挑选了七名学生,邀请她们和自己坚持一场秘密的读书会。每周一次,她们读纳博科夫,读菲茨杰拉德,读亨利·詹姆斯,读简·奥斯汀。 对这些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让她和她的学生们越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定地反抗着,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面纱和黑袍之下,藏的却是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最后也是最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 纳菲西以清新而富有诗意的笔调,记录这些德黑兰的年轻女性如何阅读这些被伊朗政府列为禁书的西方文学名作。她们个体的生命历程亦证明: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的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名人及媒体推荐】 这本书记录了纳菲西如何自己抵抗、同时也帮助他人抵抗伊斯兰对女性发动的战争,我深受感动。她的回忆录包含重要和深邃的反思:神权政体造成的创伤、对自由的沉思和痛苦追求——以及在接触良师与名著时带来的乐趣及自我意识,这一点尤为震撼人心。 ——苏珊·桑塔格 有如漂浮于伊朗茫茫大海中的一艘文学救生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一部关于在伊朗伊斯兰革命时期教授西方文学的回忆录,蕴含着深刻和精彩的洞见。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 ——伯纳德·路易斯 纳菲西是伊朗历史上的英雄之一。 ——杰拉尔丁·布鲁克斯 振聋发聩,感人肺腑……对文学潜移默化作用的有力阐释:关于艺术可以为那些生活在暴政下的人们提供的逃离意识形态的避难所,关于艺术在个体声音中的积极和颠覆性的信念。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 有些最有才华的散文家写的书里,会包含他们所做的最重要的人生决定及其代价所产生的热度与挣扎,而作者不过是在述说生平种种,他们抛在身后的来时路满是悲伤和熠熠闪光的失落。《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就是这样一本书。 ——莫娜·辛普森《大西洋月刊》 一个关于伊朗女性以秘密的方式反抗政权的深刻而炽烈的故事。 ——《沙龙》 激动人心地记录下了对智识之自由永不满足的渴望。 ——《今日美国》 难以归类为回忆录、文学批评或社会历史中的任何一种,尽管本书称得上这三个类别中的佳作……纳菲西写出了一部关于生命和文学之关系的独创作品。 ——《出版人周刊》 一本关于压迫政权下的生活和文学生命力的私密回忆录……本书和纳菲西教授的名著一样丰富深刻。 ——《迈阿密先驱报》 -
忠贞不渝的爱
“每当我想起1979年1月那个清晨,就会感到一股锥心之痛。首都德黑兰受到野蛮袭击已达数月之久,但是整座城市却陷入紧张的沉静气氛中,好像我们的首都突然之间屏住了呼吸。这是在1月16日,我们即将离开这个国家……” 她的故事就像一个童话。法拉赫一迪巴21岁嫁给了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这个多事之秋的年代里,她平静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媒体争相报道了她加冕伊朗王后,于一夜之间成为国际名人。虽然国内已出现严重分裂势头,但是成为王后的前一段岁月里,她拥有一段美满的婚姻,抚养了四个孩子,并且致力于国内社会和文化事业。 -
寂寞,在生命最後八天
歐美文壇最耀眼的圖文才女 繼《慾望德黑蘭》,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最新得獎力作 當一切遺憾無可挽回,他,選擇結束生命! 男主角:來吧,趕快動手吧!我已經等得不耐煩了。 死神:你嘛幫幫忙!還沒輪到你呢。 瑪嘉.莎塔碧是當今歐美文壇眾所矚目的才女,她以過人的才華,獲得全球媒體的一致讚譽與推薦。在這本最新出版的新書中,莎塔碧一如過去,把周遭親人的故事畫入書中。內容敘述一位寂寞中年男子,決心尋死的最後八天。書中將這八天分為八章,回顧男子的一生。 主角納瑟阿里是莎塔碧的家族長輩,他嗜琴如命,是伊朗德黑蘭一位小有名氣的演奏家。一天,太太在氣憤之下,把他珍愛的名琴摔壞,從那一刻起,納瑟阿里就對人生感到絕望。起初,他也試圖給自己一線希望,然而當遺憾無法挽回,他不吃不喝,躺在床上等死。漫漫長夜,他憶起自己人生的種種,有快樂、有哀傷、也有遺憾。 莎塔碧透過電影蒙太奇的手法,穿插他與周遭親人的過往,以及大家日後的際遇。故事看似憂傷,卻又像一齣悲喜劇,讓人在哭笑之間,看見人生的真相。 莎塔碧維持一貫幽默的敘述手法,配合黑白版畫式的圖畫風格,展現他無以倫比的創作魅力。無怪乎歐美文壇一致高度讚譽,本書更榮獲安古蘭漫畫首獎的殊榮,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當代圖文佳作。 -
我在伊朗長大2:安息日
(來自商務印書局網站) 大家對伊朗的印象是否只有戰爭、石油和宗教狂熱?有沒有想過是什麼導致伊朗等中東國家戰爭連連?你又想不想了解伊朗的歷史?伊朗人民在政治動盪下是怎樣生活的? 「Persepolis: 我在伊朗長大」這套連環圖述說了一個伊朗小女孩在伊斯蘭革命時期的成長故事。這個小女孩經歷了國王被推翻、伊斯蘭革命、與伊拉克戰爭等國家大事。伊朗作者Marjane Satrapi述說的正是她本人的成長經驗。 作者Marjane Satrapi 運用簡單的線條和黑白對比帶出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大量黑色的運用令畫面充滿力量。隨著主角Marji的成長,大家可以深入地了解伊朗的歷史、政治和文化。 「Persepolis我在伊朗長大」全系列共四冊書,在法國推出時大獲好評,被譯成十多種文字,並獲得了包括2004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漫畫獎」等多個漫畫書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