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一部
独树一帜的诗意语言讲述独裁国家的破碎生活
三十二个场景里的罗马尼亚往事
♝内容简介
在风雨飘摇中的罗马尼亚,两位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阿迪娜,她们逐渐从好友发展到友谊破裂。非线性的情节架构方式,诗化的语言,使得小说 略显散漫,不过透过凌乱、散漫和隐晦的文字表层,是作者深沉的况味。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精准的意象,简练的文字,精准刻画了罗马尼亚当时的生活氛围,媲美电影《窃听风暴》。
◎ 在风雨飘摇的罗马尼亚,一对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她们的友谊因为后者的男友而陷入危机,阿迪娜每天下班回家后,发现卧室的狐狸皮尾巴短一截……
♝媒体推荐
黑暗的拼贴,充满恐惧和美感……赫塔·米勒的散文诗意又率直,像棱镜一样起作用,粉碎并照亮了一个始终在观望、等待的世界。
——《大西洋月刊》
叙述有电影般的强度……简短的短句不断积累、重叠,整体上形成一部嘈杂的交响乐。
——《泰晤士文学增刊》
赫塔·米勒的语调中包含着忿怒之气,在书页上震颤。
——《波士顿环球报》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专注于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直率,描绘了无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观。”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物体,这些姿态,这些词语。毕竟,我们能去掌握越多的词语,我们就越自由。即使我们的口被封住,我们还能试着通过姿态甚至物体来坚持我们自己的权利。对审查者而言,它们更加难以解读,要花费不少时间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而通过引起警觉前的大量时间,它们把我们受到的羞辱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尊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代表作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三部
一个普通女工在艰难时期逐渐崩溃的心路历程
“幸福的失败完美无缺地奔跑着,使我们屈服了。”
♝内容简介
一个制衣厂女工想要到一个出口服装能到达的美丽国家去,于是在出口衣服里塞进了通讯纸条,期待有外国男人来接应她。被人告发后,她连续三天被传讯。随后工厂里出现了第二批纸条,她因此被解雇。从此必须定期接受警察的传讯。
小说以某一次被传讯的日子开篇,“我”乘坐有轨电车去秘密警察那里接受审讯,一路上再次想起了不堪回首的过去:如何被人告发直至被解雇,失败的婚姻,身边的小人,亲密好友如何惨死,父亲如何背叛母亲……最后意识到唯一剩下的幸福——与爱人的平静生活也一直被监视、被打扰。
“幸福的失败完美无缺地奔跑着,使我们屈服了。”
♝编辑推荐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练、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以高超的意识流写法,通过一段乘车路程,回溯了一个人十几年的人生经历,现实与回忆交错展开,顺叙、倒叙、插叙逐渐混合,表现出一个普通女工在艰难时期濒临崩溃的心理状态。
“我”越是想要追求幸福,幸福反而离“我”越来越远……
♝媒体推荐
在艺术指导的记忆和情节片段中,米勒展示了年轻叙述者的行动、思想和感觉是如何被即将到来的提问完全控制的。她的生活完全被恐惧所征服。
这部小说呈现出一种卡夫卡式的氛围,来自弥漫的威胁和无处不在的不安全感,但从未忽视罗马尼亚的现实。
——《明镜周刊》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专注于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直率,描绘了无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观。”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物体,这些姿态,这些词语。毕竟,我们能去掌握越多的词语,我们就越自由。即使我们的口被封住,我们还能试着通过姿态甚至物体来坚持我们自己的权利。对审查者而言,它们更加难以解读,要花费不少时间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而通过引起警觉前的大量时间,它们把我们受到的羞辱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尊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
心兽
《心兽》:来自贫困农村的大学生萝拉,为了生存和跻身权力阶层,不惜出卖肉体,却突然被发现在宿舍自杀。主人公和她的几位同学试图弄清萝拉死亡的真相,不料在齐奥塞斯库极权的阴影笼罩之下,寻找的道路扑朔迷离,暴力却如影随形。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一名制衣厂的年轻女工,因为在运往意大利的衣服中夹带一张“我等你”的纸条,被安全部门指控在工厂卖淫而失业,而且必须定期接受秘密警察的盘问。传讯逐渐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召唤出过去种种不堪的回忆。 -
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
这本书包括《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和《发髻里住着的女士》两部诗集。作者的灵感来自于残酷的现实。她以令人惊讶的思想和力量,没有任何掩饰和遮挡,直接地表达自己对现实负责而凌厉的看法。现实——思想——批判,一个女人用她强悍的声音,获得了人们的注意和注视。 -
呼吸秋千
故事开始于“二战”结束时,当时的苏联把战争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部分德国人流放到乌克兰的劳动营,17岁男孩雷奥便是其中之一。在劳动营的监禁中,雷奥备尝寒冷、饥饿、劳累等等非人的待遇。五年后,雷奥回到家乡,但发现家中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作为一个同性恋者,雷奥在经过一段11年貌合神离的婚姻之后,搭上前往奥地利的列车,投奔了曾经的难友...... -
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
这本书包括《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和《赤足的二月》两部散文集。 《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所收文章写于1990年9月-1991年12月,往往从日常经历或某个政治事件谈起,既有对时代局势的思考,也有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完美的文学性,尖锐却富有诗意。 《赤足的二月》:异乡人中的家乡,新家乡的陌生人。时而轻快,时而忧郁。米勒描写她新的家乡,感人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