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过兴都库什山
伊夫林·沃作序力荐,《国家地理》杂志“100 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探险类书籍”第16。著名旅行家埃里克·纽比最受欢迎的作品,阿富汗异域风情,兴都库什山绝地探险,与伟大探险家塞西格的相遇。
本书叙述了两个英国人如何徒步深入“文明人”极少涉足的阿富汗内陆、走过蛮荒之地的冒险经历。1956年,37岁的埃里克·纽比厌倦了时尚界的生活,给他的朋友休·卡莱斯发了一封电报:“6月你能去努里斯坦旅行吗?”由此开启了一次传奇般的阿富汗和兴都库什山之旅。为了获得阿富汗内陆旅行许可和资助,两人用登山做借口(就像此前很多旅行家、冒险家用测绘地图做借口一样)。纽比并没有任何登山经验,只是和同伴在威尔士某地接受了短暂的攀岩训练,就踏上了旅途。
他是同时代人中最成功的旅行文学作家。阅读本书时不可能不放声大笑。——《观察家报》
20世纪最令人愉悦的读物之一。——《先驱论坛报》
无尽的逗乐与自嘲。——《每日邮报》
《走过兴都库什山》一书使他以旅行家的身份站稳脚跟,不仅是因为他途中成果丰厚,更是因为他有能力使读者身临其境。——威廉·特雷弗,《卫报》
我依旧认为《走过兴都库什山》的最后几句话是我读过的所有书里最好笑的结尾。——杰弗里·穆尔豪斯,《泰晤士报》
-
别人家的孩子
一个犯了罪的普通孩子的真实故事
珍妮弗·潘自小是一个聪明、勤奋、顺从的女儿,一个出色的学生,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她是钢琴老师眼中极有天分的琴童,冬奥会花样滑冰参赛者的实力人选,学校里全A成绩的保持者。十几岁的她从伪造第一张中学成绩单开始,一路炮制中学毕业证、大学录取通知、奖学金、课堂笔记、校园生活、大学毕业证……她用谎言织就了一段“美好人生”,并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当谎言渐渐被戳穿,“理想国”开始一点一点坍塌,24岁的她冷血策划了一场弑亲谋杀,一幕家庭伦理的悲剧正在上演。
-
旅人
◆命运究竟为他们准备了多少次荒谬的转折
◆一部最早记录纳粹暴行的私人文学作品,一次无望的充满血腥的个体奔逃
------------------------------
内容简介:
柏林——汉堡
汉堡——柏林
柏林——多特蒙德
多特蒙德——亚琛
亚琛——多特蒙德
……
1938年11月9日,德国历史上尤为黑暗的一天。在纳粹的导演和怂恿下,德国和奥地利上演了一幕幕疯狂的反犹丑剧,这是犹太人从被歧视、凌辱到被非人看待,直至从肉体上消灭的转折点,史称“水晶之夜”。
事发当晚,犹太富商西尔伯曼决定卖掉房产逃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恐惧的西尔伯曼登上一列又一列火车,流亡在德意志帝国的铁路上。他一步步失去亲人、朋友、生意伙伴、财产等,并最终失去了理智和尊严。在身陷囹圄之后,只能大声背诵火车的时刻表,似乎那可以拯救他……
这部私人文学记录可能是第一次个体对纳粹暴行的控诉。作为重要的时代文献,它书写了德国历史上黑暗的一章。这部深刻感人、洞察细腻的小说,不仅能使后人接触和了解那段历史,更是对人性的辩护,对希望的坚持!
--------------------------------
编辑推荐:
◆命运究竟为他们准备了多少次荒谬的转折
◆一部切身记录纳粹暴行的私人文学作品
一次无望的充满血腥的个体奔逃
◆跌宕起伏,颇似传奇,完全取材于作者真实经历
◆我现在是一名永不停歇的旅行者,我流亡到了德意志帝国铁路公司
◆死神紧跟着我。必须比死神跑得更快。
一旦停下脚步,必遭灭亡。必须奔逃、奔逃、再奔逃。
为何此刻奔跑如此艰难?它明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啊!
媒体推荐:
博施威茨的写作朴实无华,用简单传达出艺术感和力量,真实的人物刻画彰显了现实主义。风格简洁,几乎没有不相关的东西。
——《星期六评论》,1940年
此前,并没有关于1938年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的长篇小说, 《旅人》(Der Reisende)填补了这块空白,用文学表达出个体真实的恐惧与痛苦。
——《法兰克福汇报》,2018年
-
重走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新作,也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 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 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一个层累的、被忽视的“中国”缓缓浮现。
-
朱鹮的遗言
一个物种在日本灭绝,
“对生命的慈爱”如何从现代日本消失?
获日本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
——————————
这是一部通过濒临灭绝的鸟类朱鹮,向人们展现人类对自然所犯的罪,以及想要偿还罪行的人类如何苦战、挣扎的报告文学。
——柳田邦男(日本著名非虚构作家)
——————————
Nipponia nippon,朱鹮的学名象征着日本。
这种美丽的鸟,曾经遍布日本全境。
到1930年代,只有新潟县的佐渡观测到了它们的踪迹。
当地爱鸟人士为保 护最后的朱鹮不遗余力……
据佐藤春雄的观察,日本的朱鹮每十年会迎来一次大的变化。昭和初年,日本政府将朱鹮指定为“天然纪念物”;昭和一十年代,朱鹮因战争而被人们淡忘;昭和二十年代,佐渡朱鹮爱护会为代表的保护组织成立,朱鹮重回人们视野。之后每十年,对朱鹮的保护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今年,平成七年,换算成昭和的话,应该正值昭和七十年。佐藤春雄坚信,今年将会出现新的变化,而春雄所期待的变化,则是朱鹮在日本国内的首次产卵和孵化的成功。
小绿和凤凤于4月4日起开始交尾,并成功产卵。
佐渡三家朱鹮保护组织欢欣鼓舞。五颗卵意味着五只小朱鹮,到访保护中心的游客也为之雀跃。
然而,人们的喜悦与期待再次落空。4月30日,小绿突然死去。小绿留下的五颗卵承载了日本产朱鹮的血脉,是人们最后的希望。它们能否孵出,备受瞩目。
5月20日,环境厅公布:“五颗卵没有孵化的可能性,人工增殖失败。”
小绿之死加上孵化失败,日本产朱鹮的血脉就此断绝。唯一存世的日本产朱鹮小金,也已无生殖能力。凤凤于6月被送归中国。
平成七年,昭和七十年(1995年)。春雄做梦也没有想到,他所期待的日本产朱鹮将迎来的巨变,竟然是彻底的灭绝。
-
美国底层
☆《经济学人》年度好书!《乡下人的悲歌》作者J.D万斯感动推荐!
☆《美国周刊》《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机构力荐!
☆ 一位华尔街交易员出于愧疚,历经三年时间,24万公里,深入社会底层,用镜头和文字,力图展现一个真实又割裂的美国社会图景
☆一部写尽底层“绝望与坚韧”感受之书!不仅是美国,也是全世界底层的绝望与坚韧!
提起美国,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曼哈顿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与硅谷引领潮流的前沿科技。这诚然是美国的写照,却并非全部。一位华尔街交易员出于对金融行业的愧疚,开始探索中心商务区以外的美国。在《美国底层》一书中,他用镜头和文字呈现出一个割裂而真实的美国社会图景,并对弥合阶层鸿沟做了有益的思考。
他意识到,他对比他的社交圈子里穷得多的众多美国人知之甚少。因此,在布朗克斯,他开始和人们攀谈,给他们拍照。他说自己遇到的情况并不像别人告诉他的那样,那里其实友好、温暖又美丽,并不空洞、危险而丑陋。就这样,他开始了长达24万公里、历时三年的穿越美国落后地域之旅。从缅因州的刘易斯顿到加利福尼亚州的贝克斯菲尔德,他走过城市和农村,黑人区和白人区,一路在许多地方停留。他将这段旅程写进了《美国底层》一书——一部深具同理心的作品。
★一本有深远影响的书,它会打碎你的心,但也会让你充满希望。
—J.D.万斯, 《乡下人的悲歌》作者
★《美国底层》是我这辈子度过的最好的非虚构书籍之一。
——马修·沃尔瑟(Matthew Walther),《美国周刊》
★像奥威尔一样,阿纳德先生用了很长时间与他会写的人一起,并且他把它们大幅渲染,着眼于展现细节。
——《华尔街日报》
★作者付出了持久的令人钦佩的努力,旨在了解并记叙贫困地区的人们的生活。
——《太平洋标准》(Pacific Standard)
★自2016年总统大选以来,专家一直在猜测美国底层阶级的状况。在数十个详细敏感的案例研究中,阿纳德坦率地讲述了底层的生活,他们迫切需要物质资源和机会,但对美国穷人和受苦人民的更大伤害可能是内在的,甚至是精神上的。
——《华盛顿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