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没有记忆
一部人类记忆简史
信息膨胀VS数据丢失
互联网时代,我们怎样保证记忆不会消失?谁决定你能看到什么?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关注哪些信息?
◎ 编辑推荐
☆ 记忆不仅关于过去,还能塑造未来。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
☆ 从文字产生到印刷书籍,再到数字记忆,存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面临很多新的旧的问题:
数据到底属于谁的?
我们如何面对信息膨胀,又如何看待数据消失?
谁决定我们看到哪些信息?
集体失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我们如何保证记忆的真实性、权威性?
☆ 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我们需要记忆新范式,也需要新的基础教育,学会对数字信息保持审慎和责任感。
◎ 内容简介
写在泥板、石碑、莎草纸、手抄本上的记忆可以保存数千年。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都会消失。
一代代人积累的记忆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进化优势:知识和文化。如今我们却面临一个悖论: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知识。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谁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和流传至后世。
◎ 名人推荐
如果我们要思考一千年或三千年后的事,那最好问问自己,怎样才能保证现在创造的数字设备在未来还能读取。我们毫不犹豫地把数据存储在这些数字设备中,但它们有可能是个信息黑洞。
——温特·瑟夫(Vint Cerf),谷歌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互联网之父之一
本书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严肃思考当下的数据洪流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科学》(Science)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的技术使我们能够轻易地改写过去,本书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作品。
——《自然》(Nature)
这本有关数字思维的书让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人类集体记忆的历史和复杂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媲美奥利佛·萨克斯。
——布鲁斯特·卡利(Brewster Kahle),互联网档案馆创始人
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之一就是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东西。后代人会怎样看待我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本书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艾比·拉齐姆多年的反思使她的文章优雅、清晰,在书中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越来越依赖搜索,而不是去记住信息。
——特德·威德默(Ted Widmer),布朗大学约翰·卡特·布朗图书馆前馆长
数字记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本书提供了启发性的见解和令人信服的论据,使我们能够找到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挑战。
——莎拉·托马斯(Sareh Thomas),哈佛大学图书馆副总裁
-
网感
※编辑推荐※
◎ SHOU次全面解读“网感”
◎ 新媒体人,广告营销人必备的职业素养
◎ 拆解爆款流量IP成功的底层逻辑
◎ 引流、吸粉、打造IP,短视频直播、卖货、网络变现统统离不开网感
◎ 轻松搞懂“后浪”的思考方式与行为逻辑
◎ 爆款实操案例,揭示穿透圈层,疯传、刷屏的隐性逻辑
◎ 互联网行业求职刚需,体现网感的面试指南
◎《成事》作者冯唐、西贝餐饮集团副总裁楚学友、《爆款文案》关键明盛赞推荐!
※内容简介※
喜茶为何能出圈?故宫IP为啥萌萌哒?杜蕾斯的文案为何总是满分?热门网剧如何引爆全网?爆款单品怎么做到瞬间秒空?薇娅、李佳琦为何俘获千万粉丝?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他们拥有“网感”
引流、吸粉、打造IP,短视频直播、卖货、网络变现......统统离不开网感。
网感不仅仅是新媒体人、广告营销人必备的职业素养,更是每一个在互联网端生产内容的人都应具备的一项底层能 力。本书首次全面解读什么是网感,如何培养网感,如何运用网感。
读完本书,可精分撩用户,可开脑洞玩转品牌;既卖得了萌,又带得动货;句句文案都戳心,篇篇文章10w+,个个产品都爆红!
※推荐语※
成事的不二法门,叫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俯下身段做事不难,但“大处着眼”,需要更多的天赋和嗅觉。Lydia的网感让我相信,她是一个能够成事的猛人。——冯唐 知名作家
网感——网络世界的第5项修炼。——楚学友 西贝餐饮集团副总裁
会蹭热点是有网感吗?追求流量巅峰是有网感吗?会利用人性弱点是有网感吗?Lydia的这本书破除了大众对于网感的错误认知,探讨了网感的本质,有助于你理解由互联网社交习惯建立起来的思考方式、表达方式及行为逻辑。—— 刘Sir 畅销书《搜索力》作者
这是我看过的跟当下互联网文化契合度最高的书!案例极其新颖贴切,对网感的分析入木三分。新媒体人、广告营销人乃至所有要在互联网端生产内容的人,都应该人手一本!—— 曲玮玮 95后CEO
年轻朋友想扩大自己影响力,网感是重要的个人素质,这本书的方法和案例,能帮助你在网上更受欢迎。 ——关健明 畅销书《爆款文案》作者
在这个时代,网感是恐怕拉开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最公平和有力的能力了。Lydia的这本书,定位和名字就赢了一半了。这种洞察和嗅觉,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万能的大熊 知名自媒体
-
No Filter
“A sequel to The Social Network” —The New York Times
“Deeply reported and beautifully written” —Nick Bilton, Vanity Fair reporter
Award-winning reporter Sarah Frier reveals the never-before-told story of how Instagram became the most culturally defining app of the decade.
In 2010, Kevin Systrom and Mike Krieger released a photo-sharing app called Instagram, with one simple but irresistible feature: it would make anything you captured through your phone look more beautiful. The cofounders started to cultivate a community of photographers and artisans around the app, but it quickly went mainstream. In less than two years, it caught Facebook’s attention: Mark Zuckerberg bought the company for a historic $1 billion when Instagram was just 13 employees.
That might have been the end of a classic success story. But the cofounders stayed on, trying to maintain Instagram’s beauty, brand, and cachet, considering their app a separate company within the social networking giant. They urged their employees to make changes only when necessary, resisting Facebook’s grow-at-all-costs philosophy in favor of a strategy that highlighted creativity and celebrity. Just as Instagram was about to reach 1 billion users, Facebook’s CEO Mark Zuckerberg—once supportive of the founders’ autonomy—began to feel threatened by Instagram’s success.
At its heart, No Filter is a human story, as Sarah Frier uncovers how the company’s decisions have fundamentally changed how we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around us. Frier draws on unprecedented exclusive access—from the founders of Instagram, as well as employees, executives, and competitors; Anna Wintour of Vogue; Kris Jenner of the Kardashian-Jenner empire; and a plethora of influencers, from fashionistas with millions of followers to owners of famous dogs worldwide—to show how Instagram has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way we shop, eat, travel, and communicate, all while fighting to preserve the values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company’s success. No Filter examines how Instagram’s dominance acts as lens into our society today, highlighting our fraught relationship with technology, our desire for perfection, and the battle within tech for its most valuable commodity: our attention.
-
非线性成长
本书是影响数百万人的新职业教育创业者、《运营之光》作者黄有璨关于职业发展、商业认知和个人成长的最新力作。
这本书最大的不同是其提出的个人成长底层逻辑和方法论,能指导读者自主地解决每个具体困难,而不是生搬硬套作者的过往经验。
全书以作者总结出来的个人成长范式“非线性成长”为主线,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身边高手的例子,帮助大家梳理在不确定环境下个人成长的三大阶段——“技能培养”“提升商业认知与系统思考能力”和“心性成长”阶段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理性和感性在书中交替呈现。主线围绕三大阶段,充满了条分缕析的理性思辨色彩;辅线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既有纠结、自省,又有热情和坚信,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同时欣喜地发现认知和思维得以提升。
-
数据分析思维
数据分析不是某个固定的职位,而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通用能力。你会看到各行业的招聘中都会要求应聘者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所以,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可以极大地提升你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然而,很多人掌握了数据分析工具(如Excel、SQL、Python等),面对工作还是不知道如何展开分析,经常会遇到下面这些问题:
(1)手里拿了一堆数据,却不知道怎么去利用;
(2)业务部门不满意,总觉得你分析得不深入;
(3)准备面试或找到新工作后,不知道如何快速掌握该行业的业务知识。
本书可以帮助从事数据分析相关工作的读者解决以上问题,具备数据分析的能力。本书分为两篇,第一篇为“方法”,介绍了指标、分析方法以及如何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
第二篇为“实战”,介绍如何应用第一篇的方法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我们将在这一篇分享 来自不同行业的业务知识,以及如何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案例,每一章都从业务模式、业务指标、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展开。
通过本书的学习,你会熟悉数据分析的方法,并将其灵活应用在自己所处的行业中。这样当你在工作中遇到新的问题时,也能够知道如何展开分析。
-
天堂的电脑
米兰·昆德拉推荐
法式《黑镜》:令人发噱的网络时代讽刺寓言
千人一面的天堂? 另类版本的地狱?该如何选择
《天堂的电脑》是一部处处体现人类现代生活荒谬矛盾的,带着米兰•昆德拉式黑色幽默的小说。
法国公共自由委员会的负责人西蒙•拉罗什因为接受视频采访时的一句无心之言,遭到 舆论口诛笔伐,险些职位不保,他的信息也被人肉搜出,每天都有抗议者堵在他办公室门口。与此同时,全世界互联网莫名崩溃,私人邮件全部曝光,造成政界、商界、娱乐圈的巨大动荡,导致家庭分崩离析,友谊破裂,国际局势紧张。西蒙也深受其苦,整日担心自己的小癖好被公之于众。他四处碰壁,绝望之下打算自杀,临死前改变了主意准备好好活下去,却因意外身亡。
他死后到达“彼岸”,吃惊地发现天堂与地狱与想象中截然不同:数字化管理让个人隐私大白于天下,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大行其道,简直就是人间的翻版。等候区各个接待窗口里工作人员态度冷淡,无止尽的取号等号系统,一律使用英文问答,在世时候所有的信息都被记录在案,只要有一点政治不正确的言论和思想都会被打入地狱。
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荒诞故事,却有着触手可及的丰富细节,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容易引起共鸣。作者对人类隐私问题做了尤其深入的讨论,小到朋友、夫妻、同事之间无害的小秘密,大到政治家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尔虞我诈,如果所有隐私都大白于天下,那么人类将无法生存。“房间里的大象”,让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无法逃避。
作者用“天堂”和“地狱”来表现现实生活中“阶级固化”的现象,时而令人莞尔,时而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