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所事事的艺术
内容简介: “花时间”就是这样一个系列——帮助、引导人们放慢生活的节奏,体验生命中未被发觉的美,用心去生活,去旅游。 当全世界都在催你奋力往前冲时,这本书却反其道,教你怎么拖延、深呼吸、打瞌睡、沐浴、品尝宇宙万物的美妙滋味…… 摄影大师与畅销书作者一起通过甜美诱人的智慧、意象丰富的图片、简单易行的处方,帮助读者放松身体、缓解压力,在烦乱嘈杂的社会里,为自我争取更多的心灵空间。 精彩片段: 前 言 每当至亲、朋友好心地建议我们放松一下——深吸一口气、休息几天——我们下意识里就会抗拒这种建议。放缓脚步太花时间了。这一代的人都是行动者,我们毕生所努力的,都是设法让事情发生。我们总是理直气壮地认为,世界上没有事情是做不成的,当然,除了无所事事之外。 对我们而言,无所事事的状态是超脱生命轨道以外的、是最奢华的享受、最不可能的美梦。然而,我们是不是一直在不恰当的地方寻找那种难以捉摸的空无呢? 宁静的心,并不是生在荒岛或绝顶上的奇花异草,你无需漂洋过海去寻找它。“放松”其实是长在你家后院的植物—— 一株耐寒的小树丛。虽然我们不断地想将它连根拔起,它却从不离弃自己。 这本书就是为了帮助你培养宁静的种子而设计的。每当你呼吸、等待或倾听的时候;饭吃到一半或被塞到车流中的时候;或者赶搭飞机、拼结案报告的焦虑时刻,都可以学着让自己放松下来。 当然,你并不需要别人对你说教、说服你放松有多大的好处,不过你的头脑却需要被诱惑。你必须透过理智去了解一些事,才能让你的头脑相信,时而放松一下是对自己最有利的事。 若不能说服理智的话,那么你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有罪恶感。因此,请继续往下读。够幸运的话,你将会在本书里发现一些让人心动的甜言蜜语。 献给 塔玛佩斯山(Mount Tamalpais)之灵 章节目录: 推荐序/陶红 前言 拖延的艺术 追随梭罗的脚步 101则吹口哨的秘诀 呼吸的艺术 呼吸与缓解痛苦的关系 安住于眼前这一刻 冥想的艺术 何谓开悟 保持身心静默,但不僵硬 发呆的艺术 消磨掉你的焦虑不安 给海滩漫游者的几则建言 打哈欠的艺术 脚底按摩的自然疗法 拓展你的想像力 打瞌睡的艺术 对付罪咎感 香甜午睡的处方 沐浴的艺术 什么是水疗 什么是芳香疗法 要不要试试矿泉浴疗 被遗忘的家庭处方 品尝的艺术 舌尖尝到了什么滋味 如何保持不醉 倾听的艺术 聆听你的直觉 沉默是金 等待的艺术 此刻或永远不再 如何观赏日落 结语 译后记/胡因梦 -
天地有大美
这一回,蒋勋不谈艺术,因这美已脱出艺术的苑囿:说大美,美在自然,在日用常行。书中,蒋勋公开自己力行生活美学的体验与心得,让大家明了美感训练并不难,有质感、有品位的生活并不贵、并不远。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从本书中习得如何放慢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最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寻得情感的释放和心灵的平静。本书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 -
孤独的狂欢
《孤独的狂欢》:三联生活周刊文丛。我在1995年9月接任《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筹备《三联生活周刊》正式以半月刊方式连续出版的时候,设计最后一个栏目为《生活广场·大家谈》。就栏目而言,是沿袭原来的设计。在我接手《三联生活周刊》之前,钱钢在《三联生活周刊》创办试刊期间,就设计了“生活广场”这个栏目,杨浪在《三联生活周刊》以月刊方式正式创办时,改成为“百姓广场”。“广场”是当时三联书店的领袖董秀玉先生特别喜欢的一个概念,那是一个无拘无束开放交流的文化空间。 虽为“广场”,其实能做到集会、演讲交汇之气势并不可能,要想将一种思想有寄附之地,文字在千字之内也不可能。我一开始求助于文学圈最熟悉的朋友,王小波、余华、苏童、史铁生,他们都具备最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记得王小波在“生活广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个人尊严》,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不在单位里、家里,不代表民族、国家单独存在时,居然只能算是一块肉”。 -
碗里江山
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中国饮食文化随笔,全书共分五辑,配有精美插图数十幅。分别从美食与江山,美食与江湖,美食与文化等角度,讲述了各路美食的源流、历史,以及与传统文化、市井生活的种种关联。 由于本身阅历丰富,作者对食物的理解也可谓独树一帜。既谙熟历史掌故,又熟悉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上至庙堂宦海,下至市井闾巷,文中呈现出一幅鲜活生动的人间烟火画卷。其中,你会看到一道道令人馋虫大动的菜肴,一幅幅鲜为人知的名人生活图景,更能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带给人的雅趣和智慧…… -
在遥远的莫斯卡
其实我是个画家。我用眼睛写诗。 ·写作很难,行为艺术可以横空出世,别人脱衣服你可以烧头发,怎么横空出世怎么玩。写作不一样,一个作家应该永远记住你的身后有一个书架。 ·我是在故乡被放逐的尤利西斯。 ·我比较喜欢独处,不喜欢群集,我更喜欢密谈诗歌。 ·关在书、电脑里是养不出浩然之气的。文明必须为一代一代的诗人保管着大地,没有大地,浩然之气也就不存在了。 -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為什麼是紐約? 那股聲音對我說,如果我想遇見美麗的人物與深邃的歷史,我必須去紐約。如果我想在青春成為鄉愁之前將它保存在一個真空的盒子裡,永遠記住當初的模樣,我必須去紐約。如果我想讓二十餘歲的最後幾年盡情燃燒,體驗生命的極限與荒蕪,感受狂喜的溫度也看見寂寞的顏色,我必須去紐約。 因為紐約就是搖滾樂的首都。 它蘊含一種催眠的魔力,音量雖小,卻很堅定。退伍不到一個月,我置身在飛往紐約的班機上,隨著屏幕顯示的剩餘里程數逐漸歸零,機身開始迴旋傾斜,穿過雲層準備降落。我感覺世界的中心點此刻就在自己腳下。 2004年陳德政前往紐約求學,開始在部落格「音速青春」分享他的紐約生活,書寫心愛的樂團和電影、遇到的搖滾明星,與動人的現場表演。他在部落格發表的文章後面,其實暗藏許多私人碎片:年輕靈魂的莽撞出走,及後青春期晃晃悠悠的成長感傷。 於是他從回憶中尋覓梳理,一點一滴;在收藏裡翻箱倒櫃,一只票根與一張唱片,以文字重現那趟改變生命的旅程,四年半刻骨銘心的日子,與那座永遠有場明日盛會等著你的城市。 四十個篇章如同四十首歌,是四十段難忘旅程的原聲帶:由音樂伴隨的成長碰撞、對舊日的眷戀、夢想成真的喜悅、與陌生人交會的微光,那些三十歲前放下的東西與迎來的東西。燃燒的夜晚沸騰了血液,熟悉的前奏撼動著耳膜,他將那些與心跳同步的神奇時刻記錄下來,成為永恆。 謹以這本書獻給曾經有過,或正在擁有一個義無反顧二十餘歲的我們。獻給紐約,獻給搖滾樂,獻給無畏滾動的青春,以及所有明日的聚會。 「這種時刻會讓你記住一輩子,也可以說,我們就是為了等待這種時刻而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