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仁
◎鍾文音 專文推薦 ◎在法國出版後,不出三個月,即快速累積印量直破 55,000 冊。 ◎原著小說翻譯語言版本已超過 25 國。 ◎震撼 美、英、日、德、荷、義 等歐美、亞洲書市。 ◎媲美莒哈絲《情人》的濃烈愛情韻味,《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的大膽露骨。 ◎第一個書寫真實愛情經歷的回教女作家。 ◎最異色的法文情愛暢銷作品。 ◎回教世界女性書寫第一人。 第一個書寫真實愛情經歷的回教女作家! 媲美莒哈絲《情人》的濃烈愛情, 《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的大膽露骨 震撼歐亞書市,最異色的情愛暢銷作品,翻譯語言版本已超過25國! 化名為「娜吉瑪」(Nedjma)的穆斯林女作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了這本露骨的情慾小說,儘管她礙於阿拉伯世界的禁忌而始終未公開真實身份,但此書首次在法國問世,即造成轟動,不出三個月,累積印量已高達55,000本,至今版權更售至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超過25國。 《紐約時報》讚賞這部小說具有莒哈絲《情人》的濃厚韻味,而大膽露骨的程度足以與法國重量級藝術評論家米雷(Catherine Millet)的自傳《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相媲美。 小說中,這個叫做「芭塔」的女主角出身在北非摩洛哥的村落,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體驗自身的女性特質。雖然她對愛情魂縈夢牽,卻被迫嫁給一個老男人,受盡他的凌辱,淪為他的生育工具。 於是她逃出這個枷鎖,前往摩洛哥大城丹吉爾依親,後來在這裡邂逅了一名與她前夫截然不同的回教男子迪斯。迪斯多金、多情,出身上流社會,是個受過歐洲教育的醫生,他帶領芭塔接觸歐洲藝術,領略愛與性的奧祕與激情,讓她的人生從此改觀。 這卻是一段苦戀的開始。儘管迪斯愛戀著芭塔,但他始終無法克制自己去追求更刺激的性愛活動,也無法與她結婚。幾經分分合合,芭塔在這段始終等不到答案的感情上也已消磨了自己的年華,最後,她毅然決定離開迪斯和他性愛的擺佈,尋找真正的自己。然而,在經歷這場最刻骨的愛情之後,芭塔似乎再也找不回真正的自我…… 「《杏仁》的文學性與濃厚的愛情韻味,堪與莒哈絲的《情人》相比;而它在情慾方面大膽露骨的程度,足以與法國重量級藝術評論家米雷的自傳《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相媲美……」 ──《紐約時報》 「這本小說讓人聯想到莒哈絲的《情人》……娜吉瑪不做作的寫作技巧,真摯的情感,在如此動人的文體呈現下,讓人在一種混雜著辛辣、酸楚、甜美的滋味中進行閱讀。」 ──《出版家週刊》 「本書以一種精細的筆調,將情慾、憤怒、性慾、尖酸以及詩意結合為一本令人驚異之書。」 ──法國《閱讀雜誌》 「一本相當情慾,卻情慾得很美、很動人的罕見作品!」 ──德國《明鏡週刊》書評 「《杏仁》這部小說太令人震驚了,從來沒有一個穆斯林女人會為了要回發言的權力,而勇於坦露自己的故事。我敢說,看過這本小說,絕對讓你永遠難忘!」 ──荷蘭《維諾尼卡雜誌》 -
白瓷 / Porcelain
摘自封底: 「我」叩門,門就開了,只一個空房/一糰漆黑,夾雜活人封塵的唸白或哭喪,亡魂未能冥滅,在嚎叫。「我在想念,同時忘記。「我」寫的又怎能是妳。期間「我」老了少許。道德世界給轟成核子塵的時候,那一段靜默和停頓--- 「我」看見那朵煙花--- 世界的簡寫:世界之簡化為一個標號--- 那是永生和死亡下棋的籌碼,陀思妥也夫斯基的流行曲誓辭...... 當「追悔」變成最新近流行在前端的文學潮流,「我」高興得害怕了高興。渴望温柔。悔咎成癮。「我」看見,那朵煙花,「我」看見妳,「我」想著要找到妳。「我」在妳耳畔訴說。妄念無痛的前生。無玷的童貞女、聖靈冥滅,靜夜之華是妳。 Taken up the pseudo-confessional voice of "I," the narrator is trapped in the most difficult situation of choosing between two kinds of women in his "final bet after too many desperate stakes of losing" - one that makes him smoke, the other stops him from smoking - from there a flight of self-fashioned interrogations and a sadomasochism between the split selves take off. Carelessly invoking Nietzsche or Fante, Oxford dictionary and Che Guevara to ornament a melancholic boredom that is irreducible and reactionary. The narrative swerves around in-between cliches typical of travelers writer books, brutally dismantled by existentialist non-action, persecution paranoia reminiscent of the Freudian Schreber's, and at times frank lament of unrequited love and classic Goth motifs reinvented. -
香港故事
香港,一個身世十分朦朧的城市!身世朦朧,大概來自一股歷史悲情。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個性所在。香港的個性呢?我常對朋友說,香港既是一個朦朧之城,生長其中的人,自當也具備這種朦朧個性。香港人不容易讓人理解, 因為我們自己也無法說得清楚。生於斯長於斯,血脈相連著,我們已經與香港訂下一種愛恨交纏的關係。對於她,我們有時很驕傲,有時很自卑,這矛盾纏成不解之結,就是遠遠離她而去的人,還會時在心頭。 傾城之戀,朦朧而纏綿,這是香港與香港人的故事。 -
嗜書癮君子
一本無可救藥的愛書人的黑色幽默告白。作者聲稱一生的苦難一如其它所有的苦難—皆源自於逛書店。從他自架上抽出一本新書,並帶著它跨出書店門口開始,雀躍的心情便使他不知不覺中了毒,也為往後漫長的癮疾歲月奠定了基礎。書中提到的某些愛書狂的行為,的確就像是嗑藥成癮的反應:買書與不買書的罪惡感,為了合理化買書行為所想出的各種理由,飽受腦袋欲求與肚皮需要的兩相煎熬…種種秘而不宣與難以自拔的愉悅,相信只有同樣愛書的人,才能夠體會箇中三昧。作者幽默地將書癮分解為不同的階段,並將藏書人與嗜讀症加以分類,讀來令人捧腹不已。最後作者為自己下了一個結論:「毛病?我才沒毛病,我只不過碰巧家裡頭有五萬本書而已!」亦可謂替天下所有嗜書成癮的人,下了最好的註腳。 人生百病有已時 獨有書癖不可醫 一本嗜書如命的終極解脫指南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這個事事都可能成癮的現代世界,即使是像愛書如此高尚風雅的嗜好,也可能變味走樣。黃金屋成了錢坑、成了牢籠,顏如玉需索無度,教愛書人成癡,茶飯不思,形銷骨毀終不悔。 湯姆.羅勃秉持自聖奧古斯丁、盧梭,乃至十九世紀寫有《一個喫鴉片者的告白》的德昆西之懺悔傳統,道出自己如何由愛書而嗜書、而成癮、沉淪書海的過程。舉凡書癮的癥狀、成癮評量表、嗜書癮君子列傳,還有藏書、書肆種種愛書人聽到就有精神的話題,湯姆.羅勃都以幽默的筆調揭露其黑暗面,訴說書癮如何耗盡他的家財、損及健康、斷絕人際交往。但即使是在呼天搶地之餘,關於書的種種愛恨貪嗔癡,仍叫人捧腹不已。也難怪此書出版十年以來,始終引發迴響。 ◎愛書人劉森堯無悔推薦 這本書顯然是一個愛書人的黑色幽默告白,行文筆調誇張逗趣,同時也充滿揶揄的自我消遣口吻,因此讀起來有時不免覺得有誇大吹噓之嫌,但其實距離事實並不遠,因為我個人就是一個愛書成癖的人。這本書所述說的許多嗜書癮君子的有趣軼事,事實上都非常吻合我個人曾經有過的經驗。 正是因為書永遠保有魅力,才會有源源不絕的嗜書癮君子來到這個世界,當我們百無聊賴地單調生活,憑添許多數不盡的樂趣。活著的至大幸福,除了能讀書、買書和藏書之外,有什麼能比得上的呢?嗜書癮君子會這麼說,義無反顧。 -
布朗修哪裡去了?
圖書館裡總是安靜無聲嗎? 豎起耳朵你會發現,翻書聲、打字聲、腳步聲,聲聲入耳!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 適合在圖書館裡讀書的服裝又是什麼? 買書的慾望永無窮盡,藏書的空間永遠不夠! 你知道理想的藏書數量也有公式嗎?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 讀書可以改變的豈只是命運! 想看的書總是先被別人借走,圖書館裡也有莫非定律!? 蒙田說:「我在書籍中尋找的是一種歲月優遊的樂趣。」 本書作者將其一年來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讀書的生活,依照季節時序編排,以日記形式集結成篇,內容包括圖書館的建築象徵、館內的讀者百態,以及臥遊書中的各種發現與感動。 這不只是一則則關於閱讀浮想聯翩的紀錄,也是一個「普通讀者」的獨特觀察,更是一座圖書館如何與讀者產生互動、獲得生命的經過。 -
香港的憂鬱
七子之歌 / 聞一多 1 略談香港 / 魯迅 3 再談香港 / 魯迅 11 香港或九龍 / 巴金 19 香港的文藝 / 吳灞陵 23 桂枝香,香港紀游 / 田漢 29 香港 / 王志成 31 香港 / 巴金 35 香港與九龍 / 張若谷 39 香港小記 / 友生 47 南遊雜憶 / 胡適 55 香港 / 培淞 63 胡適之先生南來與香港文學 / 鄭德能 69 香港一瞥 / 二難 75 香港所見 / 杜重遠 79 香港防務與中國人的關係 / 江公懷 81 詩五首 / 郭沫若 85 英帝國的前哨:香港 / 穆時英 87 '八一三'在香港 / 馬國亮 97 建立新文化中心 / 了了 101 時局動亂中的香港 / 黃若耶 103 歷史的敎訓與我們的工作--鄭振鐸先生在'八一三'紀念會中的演講 109 上海寫給香港--孤島通訊 / 楊剛 113 關於香港的文化人 / 岑橋 117 香港冒險家的樂園 / 周鋼鳴 121 香港的憂鬱 / 適夷 125 木棉花 / 楊朔 127 一年來的香港敎育及其展望 / 許地山 133 上海人眼中的香港 / 陸丹林 143 香港想像記 / 老向 149 米的故事 / 溫功義 151 寄懷上海 / 屠仰慈 157 香港竹枝詞 / 王禮錫 161 後街 / 袁水拍 163 對於港大的意見 / 陸丹林 169 門前雪總得掃掃--給旅港的文藝朋友們 / 蕭乾 171 續談香港 / 陸丹林 175 香港閒眼 / 錫金 181 可厭的都市 / 文兪 191 我從上海回來了(續) / 柳存仁 199 香港半年 / 楊彥歧 207 深水埗之戀 / 胡春冰 213 到香港的那一天 / 李廉俊 217 歐戰變動中的香港 / 屠仰慈 221 香港中秋之夜 / 加因 231 給'香港學生'--給殖民地根下的一羣之一 / 彭耀芬 233 百年來的第一聲砲 / 加因 237 太平洋序詩--動員起來,香港! / 徐遲 239 附錄:國父於香港大學演講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