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文学术语词典
《牛津英语百科分类词典系列:牛津文学术语词》详细解释了1000多个文学术语,从古代的颂歌到当代黑人快板诗;从通俗的新浪漫故事到贵族阶级的假面剧,广泛覆盖传统戏剧、诗歌、修辞和文学史;收录当代文学理论各学派的最新词语;解释与文学、语言相关的常用外来语;提供专用词语的变体用法,为难发音的词汇提供注音。 -
中古音
中古音是汉语语音史的一部分,是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所谓“中古音”,是指从隋经唐至宋这个历史时期的汉语语音。我们知道,隋朝享祚不永,而唐和宋却保有相当长的时间。因此,也可以说,中古汉语的语音,主要就是指唐、宋时期的语音。从隋至宋,大约包括从公元581年至1278年共697年的时间。这段时间的汉语语音,承接着更古时期的语音发展而来。而在中古时期,汉语的语音又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已经大体上奠定了近代汉语语音的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古音是汉语语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上古音、近古音(魏晋时期的语音)和近代音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汉语语音发展的一个转轴。 隋唐之际,我国黄河流域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事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唐朝统一了中国之后,政治上也呈现了较为稳定的局面。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对汉语共同语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都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研究中古汉语的语音状况,首先就是要研究共同语语音的状况。唐宋之际的中古时期,是否有人们所说的共同语呢?是否存在一种共同语的标准音——正音呢?这种正音又是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依据呢?这些问题,过去在学术界中,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因此,在我们探讨中古音的语音系统之前,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先作一番探究,在这种探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论述中古音系本身。 另外,过去某些学者在叙述中古汉语的语音时,主要以中古出现的韵书如《切韵》或《广韵》作为依据。我们认为,中古这些韵书的出现,有它们一定的时代背景,有它们的局限性。也就是说,这些韵书所表现的语音系统,并不能真正反映出中古汉语共同语语音的实际面貌。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韵书并不是反映一时一地之音。在它们身上,包含有某些古音和方音的成分。既然如此,我们想要探究一个比较真切地反映中古时期汉语共同语语音的音韵系统,就不能专主这些韵书。因此,本书特辟另一专章对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依据作一个概括的论述,表明我们对《切韵》一系韵书的看法,并介绍某些用来作为研究中古音的其他参证资料,以便读者对我们据以研究中古音的材料有所了解。 在介绍了中古时期汉语共同语语音的状况和研究资料之后,我们进而论述中古语音系统本身。在论述中,我们以中古韵书为重要依据,然后参合其他语音材料来说明中古音系的诸般问题。我们希望描绘出一个比较切合历史真实的中古音系统。当然,中古音所包容的历史年代长达七百年之久,在这七百年中间,语音不可能没有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中古音的描述,也不是列出一个声、韵、调系统便可完事。当然也不可能分为更细碎的历史段落,列出更多个反映不同时期语音的音韵系统。我们只能概括出一个更具代表性、更能反映中古音面貌及发展大势的语音系统。至于此一系统之中各种音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我们只能在各个具体的问题中加以说明。我们所拟定的中古音系,大体上是代表唐宋之交(或者说是北宋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语音概貌。在此之前或之后的发展变化,就只能在各项说明中加以阐述了。 总之,本书的叙述反映我们对语音史研究的一种新的探索,材料有一点是新的,方法有一点是新的,结论有一点是新的。这一切,都表明本书的写作仅仅是属于一种新的探索。至于这种探索,是否能够为人们所接受,是否能达到我们所说的描述一个比较能够反映历史真实的中古音面貌的目的,这一点我们还没有充分的自信。我们期望着这种探索能够不断进行下去,深入下去,使汉语语音史的研究,能够创造出更多一点儿成绩。 -
中国语言文化史
《中国语言文化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
汉藏语概论
-
社会语言学
此书的面世激活了我中断了几十年语言研究的兴趣,于是不自量地打算为非语言专业的读者,写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音现象的专著。那几年是我一生最忙绿和工作最杂乱的时期,我只能利用更深人静的子夜来耕耘我的”自留地”。书写得很苦:大约花了两年多的深宵,写成二十多万字的初稿。稿成,我发现它是一堆巴巴的、教条气味十足破烂文稿,完全违背了我的初衷。 -
语音学教程
酝酿写这样一本《语音学教程》已是将近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正在为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本科生讲授“语音学”课程,由于近二三十年来语音学发展极为迅速,在讲课时深感缺少一部适合汉语专业学生用的,能反映语音学新发展的新教材,当时就曾经动过编写的念头。不久以后,这门课改由王理嘉同志讲授,我们就考虑根据几年来的讲课经验,试着合作编出这样一本教材来。我先拟出了一份编写提纲,王理嘉同志根据这个提纲结合他的讲稿很快就写出了绪论和前五章的初稿,陆续交给我修改补充。在修改过程中逐渐发现,只作为汉语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来编写,内容受到相当大的局限。目前语音学的作用已经遍及与人类语言有关的各个学科,这些学科都直接或间接地需要一定的语音学知识,如果把内容写得开阔些,也许能适合各方面读者的需要。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就对前五章初稿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有些章节可以说是全部重写的。然后,由我写出六、七两章,王理嘉同志写出最后一章“音位和区别特征”。全部完成后由我通读定稿。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主要应该由我负责的。 1986年春,正在编写得有些眉目时,我突然得了一场几乎送了命的病,动了一次大手术,休养一年多,到1987年秋才逐步恢复工作,积压下来许多工作,一时无暇顾及这部教材。直到1989年,才又拿出来断断续续地改,断断续续地写,直到最近才算完成。 本教材是一部介绍语音学基础知识的书,从传统语音学入手,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现代语音学研究成果。在编写过程中较多考虑一般读者的可接受性,尽量避免使用一些过于专门的新名词概念。各章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三部分:先从传统语音学角度介绍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重点分析普通话语音,最后介绍实验语音学的一些基本常识和研究成果。因此,本书也可以说是由传统语音学、普通话语音和实验语音学三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基本上能够自成系统,读者可以通读全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着重选读自己有兴趣的部分。最后一章“音位和区别特征”只是简介性质的,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至今仍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阶段,详细的介绍不是这样一本语音学教材所能够包括的。各章之后都附有一定分量的练习。现代语音学虽然已经大量地使用仪器,但口耳训练仍应是基础,练习中有一些是训练口耳的,最好能在有经验的人指导下进行,实在不得已,也可以采取互帮互学相互纠正的办法,但效果可能会差一些。 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汉语方言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报告,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资料,大大地充实了本书的内容。对这些报告的作者,是应该致以诚挚的谢意的。本书引用语音例证首先考虑北京话,北京语里找不到的先从苏州、广州、厦门、福州等大方言点里选,大方言点里找不到的从小方言点里选,汉语里找不到的先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英语里选,只有在非常必要时才选用一些其他语言的例证。绝大多数例证都属于间接引用材料,不可能一一直接核正。第一、二两章中的插图有一些也是引自国内外的语音学著作,但大都根据本书需要做了部分的修改。限于篇幅,对所引用的语言资料和插图不可能一一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