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是這樣變笨的
本書描述一個天資聰穎、醉心知識的年輕人,身懷好幾個學位,卻整天思慮過度,導致社會適應不良,因此決定改造自己,把自己變笨,「以融入社會」的荒謬諷刺劇。 在變笨的歷程中,他遇到酗酒者、自殺上癮症患者等反社會人格者,也遇到追名逐利、「點指成金」的所謂成功者。加上他原先那一批知識分子朋友在中間窮攪和,隨著情節的推展,作者以反諷的角度,點出社會的矛盾、個人存在本質的問題,以及主角本身犬儒的一面。最後主角成功地在電視、福至靈藥丸(抗憂鬱劑)及證券公司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但一套他變笨前最心愛的「福樓拜全集」喚醒了他的靈魂,於是一切猶如南柯一夢,在六個月後,主角終又回到原點──唯一不同的是,這回,他遇到他的靈魂伴侶。一個和他一樣,「從中學開始就不參加驚奇派對的人」。 「聰明才智乃是一種雙重的傷害:它讓人受苦,卻沒有人視此為疾病。」 安東會說古波斯的阿拉姆語(事實上,他的「打零工」內容,就包括將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譯成阿拉姆語),會修一次大戰的戰鬥機馬達,還在大學裡開了一門分析塞內克諷刺劇的課,有時也代替突然生病請假的教授上一些諸如「鱗翅目昆蟲學」、「生物學」、「阿拉姆語修辭學」等課程。這樣一個智慧顯然高於常人的人,在他二十五歲那年突然決定要變笨,好讓自己的人生從此能夠更加順遂。 「變笨」,這個聞所未聞的革命性實驗,自然也難不倒自小聰明過人的安東。他擬了一份詳盡的企劃書,上面記戴了所有變笨的理論依據與實踐步驟: 「聰明人是進化過程中的失敗者。在史前時代,他們要是被部落拋棄而落單,他們會連一個晚上都存活不下去。」 「人類以語言和思考模式來簡化世界,如此一來他們就有了許多定見,對一切既定的事實感有恃無恐。這種安全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滿足。要擁有這種滿足,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是捨棄真正的智慧。」 「磚石工用雙手工作,但他的大腦同時會告訴他『這道牆砌得不太直,而且,你忘了在穿牆石之間塗上水泥』,他的工作與他的頭腦間有一種往返的交流。知識分子只靠頭腦思考來進行工作,缺乏這種往復的交流,所以他以為自己可以在所有事情上都有獨到的見解。」 至於說到實踐呢,他首先就去找酒鬼取經:「酗酒儼然是提升社會地位的途徑,安東將遭受清楚而巨大的痛苦,成因眾所皆知,並有特定的治療方式。」總而言之,酗酒比之「聰明病」,可要容易治療多了,說不定還能得到社會廣泛的同情呢! 安東下一步就教的對象是「自殺上癮症患者」,大眾全方位自殺協會的代理教授(前任教授成功地自縊了,所有會員並對此報以熱烈的掌聲):「自殺是我的天職,從小時候起,這就是我的志願。如果我活到九十歲自然死亡的話會變什麼樣子啊?不過不會有這麼一天的,我絕不忍受這種侮辱。」「自然這個女神不喜歡我們在她的掌握下得到自由,她要牢牢控制我們直到最後,要替我們做抉擇。唯一的自由與解放,就是選擇死亡。」 安東的第三步,則是去找他的家庭醫生,研商進行大腦額前葉切除手術的可能性: 「這世上有器官銀行、血庫、精子銀行,那麼也該有神經元銀行,這麼一來,神經元過多的人就能分給那些缺乏的人,這將會是一種很有人道精神的做法!」結果安東從家庭醫生手裡,得到半年份的抗憂鬱劑福至靈藥丸。 儲備了足夠的知識與足量的福至靈藥丸,安東終於可以朝向「變笨」之路大步飛奔而去! 這是一本幽默、風趣、諷刺、搞笑至極的奇書,作者本身就有安東的智慧,能夠對所有「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事都說出一番大道理來。就像看一部現代派導演執導的法國片一樣,各種性格極端到失之片面,卻又異常可愛的人物穿插其中,除了上述的酒鬼、自殺成癮症患者之外,女同性戀者、宣稱「人際關係也有通貨膨脹」的門房小女兒、「能在愚蠢方面展現各種多采多姿的變化」的鄰人夫婦,以及從小食用配方錯誤的補體素,以致腦路迴路扭曲,並且身上會發出漂亮的螢光,「夜晚走在路上就像隻超大螢火蟲,照常沒有路燈的路段」的安東摯友……,他們代表了社會各種人不同的切面,圍繞在安東的周遭,理直氣壯地演示著各種生活的可能性。 至於安東,他是天字第一號的懷疑論者,「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主題都感到好奇,連自己不感興趣的原因都想了解」。他因為好奇而求知,但過度偏重知識的結果,卻令他迷失在巨量的知識中,失去了生活的能量與愛的能力。這本書是安東的反省,也反映了作者對於某些徒然書空咄咄、犬儒知識份子的觀察。當然,最重要的,這還是一本超級好看的小說! -
極度疼痛
失戀越糟糕,藝術越完美 Douleur exquise,一個無法翻譯的法文詞彙。 在醫學上,指局部的劇烈疼痛。 在情感上,指失去一個人,或明知愛一個人而不可得,卻仍無法割捨,無時無刻不渴望待在對方身旁的椎心之痛。 視覺藝術通常無法像文學或電影那樣,激起觀者強烈的情感及共嗚,法國藝術家蘇菲.卡爾的作品卻是例外。她以攝影與文字敘事並行的手法,從個人的生命經歷出發,剖析現代人的脆弱、親密感與自我認同,開創了一種描述人類感情的新形式,被譽為「將個人私密性推向藝術高度的操控大師」。 蘇菲.卡爾自曾述:「在我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文字,然而,影像卻是一切的開端。」 在這部《極度疼痛》中,她將自己及別人生命中最劇烈的傷痛經驗扒開、晾曬,既拍出自己失戀之痛的所有證據,也把她的失戀故事重述了三十六遍,同時也請三十六人講出生命中最痛苦的一刻。 在一次次的重述與聆聽中,她的話越來越短,字跡越來淡,心境也從炙烈的痛苦慢慢冷卻,直到漫不在乎。幾乎如同文體練習般,她在書籍的左頁上演了由深至淡的三十六種悲傷心境,而書籍的右頁,卻在一則則新加入的故事中,構成越來越龐大的劇痛,而讀者也在一頁頁的翻動中,參與了這場集體驅魔。 藝術家將二十年前的一場心碎分手,變成一部詩意、動人,甚至帶著幽默的藝術作品。這既是一場藝術演出,也是女性以精神及想像克服傷痛的計謀。 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疼痛發生前」是作者搭火車從巴黎一路經西伯利亞到北京、上海、香港,再搭船抵達日本的遊記,以照片為主⻆,構成一部思念情人的記憶拼圖。第二部分「痛苦發生時」,期待了九十二天的相會落空,一通簡短的電話宣告情人的分手,而客房中的一切,包括那部紅色的電話,也構成了作者痛苦的框架,在之後如影隨形。第三部分「痛苦發生後」是本書最重要的精神旅程,作者終於在三十六次的重述和三十六次的聆聽中,完成了痛苦的淨化。 名人推薦 黃亞紀、徐堰鈴、聶永真 重要事件 莎士比亞的姊妹劇團以本書為藍本,於2013年推出舞台劇《不在.致蘇菲卡爾》,在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三周連演二十一場,挾國外好評回台連演二十六場。 -
神總是微服出巡
我們一直都擁有自由, 卻從來不曾知道! 巴黎夏天,意圖尋死的亞倫站在鐵塔之巔, 墜落之前卻碰上了一個陌生男子, 陌生男子答應讓亞倫得到信心和快樂, 但是要拿自己的生命作賭注?! 法國暢銷百萬冊 羅杭.古內爾 繼《小島上的靈魂治療師》 帶你找回內在本就擁有的自由 這是發生在巴黎一個夏天的故事。小說開頭是男主角亞倫站上艾菲爾鐵塔頂端正意圖輕生,不料卻被一位莫名其妙冒出來的陌生男子所解救,陌生男子提出一個有如浮士德靈魂交換般的條件,要亞倫聽命於他所有的要求,但他保證幫助主角找回生命的意義,包括信心和快樂。原本對人生心灰意冷的主角,就這樣開始了一場場表面看來愚蠢的試煉,他一次次地接受交付的任務,逐漸變得勇於說不、敢於表達想法、不再害怕得罪人們…… 然而,這個陌生男子究竟是誰?這個訂下的協定所為何來?種種試煉的目的又走向哪裡?每一次當亞倫不得已地接受考驗,讀者不禁為他捏一把冷汗,或者抱腹嘆為可笑:亞倫要如何完成任務? 這是一本讓讀者有機會對自身之存在提出反思的精神分析小說:我是否對於自己到目前為止的人生都滿意?我可以轉換人生跑道嗎?要想掌握自己的命運總是有可能的,但那要付出何等代價? 本書特色 .超暢銷:三年暢銷法國書市排行榜。TOP TOP TOP傑作! .詼諧輕鬆的奇遇記:情節荒誕、筆調詼諧,發生在巴黎一個夏天,彷如男主角的一場花都奇遇記。 .超緊湊.超勵志:一本以偵探小說為形式的精神分析小說,過程充滿解謎的懸疑性。藉由一位對人生心灰意冷的男主角,以及他所接受(老男子指派)的各種心理演練,他跨越種種後天環境帶給他的障礙,重新找回生命的活力、熱情,以及愛。 .反向思考的練習:有些人容易被環境和外人左右想法、以受害人的姿態自我定位,而主角一路的考驗,則證明我們是能夠超越所謂的命運,自己才是人生真正的掌舵人。當人們懂得從自己的恐懼中釋放出來,便能夠重新得到自由,在人生的路上揮灑自如。 .法國當代最鼓舞人心的小說家最新力作。 -
法国西域史学精粹(共3册)
敦煌学,藏学,西域史学被西方泛归为汉学范畴。欧洲的汉学研究最早是由几个航海大国发起的,但是法国人很快就成了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汉学研究执牛耳者,法国不在敦煌学,藏学,西域史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为汉学研究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郑炳林主编的《法国西域史学精粹(共3册)》为《法国汉学研究丛书》的其中一册,对西域的历史文明与丝绸之路展开了研究。 -
死亡文化史
死令人畏惧,而死的历史却扣人心弦。对死亡和对死亡史的研究必然在新的思想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沃维尔引领我们从死亡出发;回顾自 1300年以来西方死亡历史的发展;探究面临死亡的集体态度的变化,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走向死亡这一途程上的各种反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死亡体制去判断或评价一个社会。自1983年出版以来。本书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综合性研究著作,它集人口学、医学、宗教学、社会学、艺术文学研究之大成。在丰富资料的佐证下,作者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西方死亡史图景:从中世纪黑死病肆虐开始.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经过了巴罗克式的大规模仪式的死,自然哲学的”明智”的死。复古派的”英雄”式的死,立遗嘱的“市民阶层“的死,最后进入现代的对死的禁忌。在本书的最新版本(2000年版)中,作者新写的序言又总结了近20年研究的新成果。 -
記憶所繫之處
《記憶所繫之處(全套3冊不分售)》Les Lieux de memoire 這是一個法國之所以成為法國的歷史。 原本艾菲爾鐵塔只是一座平凡的建築物、普魯斯特原本被視為一個三流作家,七月十四日能不能算是法國國慶也被質疑。但在歷史的變動與解釋中,模糊的法國 形象逐漸成形,不只在法國人心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的心中,艾菲爾鐵塔拔地而起,伴隨著馬賽曲的伴奏、瑪德蓮的香氣、藍白紅的照耀,也隨著環法自行車賽一台台單車在地圖上一再畫出法國疆域,如今我們所認識的「法國」才終於出品問世。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本告訴你艾菲爾鐵塔多高,或者瑪德蓮蛋糕如何製作的書;這是一本試圖告訴我們,在歷史迷霧中,今日法國如何出現。 「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emoire)這個詞彙為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所創,他將之定義成: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就我們當代人而言,艾菲爾鐵塔、馬賽曲、普魯斯特便是這樣的「記憶所繫之處」。但皮耶諾哈不是要再次強調這些觀光景點的美好,而是要藉由這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所在,追溯其歷史,傳達那背後豐富眩目的多線故事,如何在歷史與記憶的糾纏過程中,塵埃落定,成為現在的模樣、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典故。 在學者的眼中,《記憶所繫之處》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歷史觀念,但它也同時是一種最精采的故事寫法。它在毫不與事實妥協的狀況下,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或地點,抽絲剝繭成千頭萬緒的離奇故事。例如,環法自行車賽如何在不同年代修改比賽路線,以符合不同年代的政治需求。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生活小日子的細緻描寫,如何曾經被視為墮落頹圮,而又翻案成法國最偉大的作品。這些充滿衝擊與張力的精采法國歷史,竟也同時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史學著作。 本書原本共有三大卷,七大部,收錄一百三十多篇文章,編撰者皮耶諾哈本人與本書譯者戴麗娟兩人一同討論,選出九篇對於台灣讀者特別有意義的文章,希望能經由這些經典論述,為我們打開真正理解法國迷人文化的第一扇窗戶。 裝訂特色:本套書共三冊,選用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作為封面底色,在書盒內依序排列成法國國旗。封面封底皆採用打凸設計,三冊分別打上:馬賽曲樂譜、艾菲爾鐵塔以及普魯斯特,運用法國為人熟知的文化象徵,表現法國文化的低調與細緻,更添經典收藏價值。 本譯作榮獲法國在台協會、法國國立圖書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之翻譯與出版獎助 專業推薦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中研院副院長 王汎森 政大歷史系教授 呂紹理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前清華大學副教授 陳傳興 以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為一部後民族主義的民族史傑作,《記憶所繫之處》中文選譯本的問世,無疑將會為缺乏理論意識的臺灣史學界帶來衝擊與啟示。」-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各方好評 「一本具有權威的鉅作,定義了法國的樣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一部非凡的成就……(書中收錄的文章)如鑽石般閃爍。」《新共和雜誌》 「《記憶所繫之處》的出版,讓我們終於能擁有為了解析、詮釋和頌揚法國魅力及其歷史最重要、最具野心的作品。書中收錄的長篇論文,詳細又發人省思,讓讀者獲得愉快的閱讀經驗。」《洛杉磯時報週日書評》 「這本迷人又獨特的作品,幾乎談論了法國的所有事物,從法國國歌「馬賽曲」的由來,到聖女貞德在法國集體記憶中如何改變她的地位,都是談論的對象。甚至連巴黎鐵塔也閃耀出令人驚奇的新面貌。」《芝加哥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