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驼王的故事
本书作者蒲乐安(Roxann Prazniak)现任教于俄勒冈州立大学,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跨文化研究。 清末政治剧变时期,与“新政”交织于一体的是此起彼伏的乡村民变。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当时任教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著名的汉普顿-悉尼学院(Hampden-Sydney College)的蒲乐安,为了了解清末乡村民变发生的背景,深入中国内地考察,采访当地干部和老百姓,获得不少珍贵的一手资料。口述史料与文献资料的有机结合,是蒲著的一个特色。 蒲著通过叙述清末发生在山东莱阳、直隶遵化、四川威远、广东连州和江苏川沙等地的民变,揭示了清末民间社会所蕴含的潜能及其如何通过民间秘密结社等势力激发出来的历程。清末乡村民变是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到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现象,也受到中国学界的持续性关注,但大多属于零散的个案研究。蒲著把地理空间跨度大、时间无序、组织上毫无关联的各地民变组织到一个论述框架里展开讨论,颇有挑战性,也为我们研究晚清中国社会史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和方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蒲著还灵活运用了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在华做田野调查时所获得的史料,其中有著名的“穷棒子合作社”领导人王国藩的口述史,揭示了清末民变对“地方性”的影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社会变迁。恍如隔世的时空在一位老人那里获得了“关联性”。 该书译文流畅,图文并茂,适合研究人士和文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是德国公使夫人伊丽莎白·冯·海靖在中国期间(1896年—1899年)所写的日记节选。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在德国军事强占胶州湾和戊戌变法的历史大背景下,详细描写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状。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十章,依次介绍了海靖在北京、武昌等地公使生活,和当时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人物。作者海靖夫人用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隽永的文字,再现了晚清时中国的内忧外患,落后残败的现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
晚清大变局 (上下册)
-
这才是晚清
《这才是晚清:帝国崩溃的三十二个细节》内容简介:王朝的兴替,如同潮涨潮落,终究是有始有终。每个王朝兴旺的原因各有不同,但衰败灭亡时却都是一样的,用四个字来形容便是“内外交困”。清朝的历史是断裂的,晚清七十年是其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发生激烈的碰撞甚至对抗,而其中也不乏妥协与融合。历史并不遥远,《这才是晚清:帝国崩溃的三十二个细节》精心抽取了晚清时期的32个细节,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个古老帝国在全球化时代来临前不断挣扎与沉沦的沧桑历程。 -
章太炎的思想
本书从章太炎儒学思想的学术渊源流变入手,分别从其学术成就、对儒家思想的阐释、他的儒学思想与时代思潮的关系,以及其思想对传统儒家的冲击等方面,对章太炎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论述。该书对章太炎思想和学术成就的重新评价,堪称开了章氏学术思想史研究之先河。 -
荣禄与晚清政局
从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到1904年立宪呼声高涨,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十年间内忧外患频仍,导致清廷朝局波动,政潮迭起,这个时期深受慈禧宠信的满洲权贵荣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本书通过研究和剖析这个时期荣禄的复杂表现,对了解清末政治的变迁和走向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荣禄出身满洲世家,以难荫起家,通过结纳醇亲王奕譞、军机大臣李鸿藻等人,参与管理神机营,充任内务府大臣,取得两宫太后信任,在光绪初年权倾一时;后虽一度遭受挫折,但从甲午战争期间自西安重返京城后,荣禄审时度势,周旋于各派政治力量中间,协调满汉矛盾、调解中央与地方纷争,协助最高统治者慈禧度过重重艰难,竭力维护风雨飘摇中的清朝政权;在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己亥建储、义和团运动、庚子新政等历史事件中都曾发挥了重要影响。身为满洲贵族,出于“忠诚”,荣禄事事以慈禧的意志为转移,最后数年政以贿成,无所作为,为时论所讥评,也有其悲剧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