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季的立宪团体
清季推动宪政,以立宪团体为主要机关。当时热心推动立宪的领袖人物,无不以组织团体为进行之方。倡导立宪的领袖人物首推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时期的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实开组织团体、推动政治改革之先河。戊戌政变后,康梁于海外先后组保皇会、帝国宪政会、政闻社,鼓吹立宪;国内各派政治势力仿效而行,张謇组预备立宪会、杨度组宪政公会、张国溶组宪政筹备会,另有粤商组自治会。海内外立宪团体曾联合发动三次全国性的大请愿,迫使清廷缩短预备立宪的年限,并成立资政院以为国会的准备,成立谘议局以为省议会的预备,又建立内阁制度。民国建立之初的诸多民主措施,实奠基于晚清预备立宪时期,而预备立宪的主要推动力则为众多的立宪团体。 -
劍橋中國史(第十冊)晚清篇(上)1800-1911
-
翁同龢日记(全六册)
翁同穌(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状元,为同治、光绪两帝之师。历官刑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晚清政界颇有影响的人物,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维新时期都曾有重要活动。1898年6月15日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1904年病卒。1909年诏复原官,后又追谥“文恭”。 本书起自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1858年7月31日),迄于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1904年6月27日),记叙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史事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活动,内容相当丰富,被誉为晚清三大日记之一。据一些学者考证,翁同穌戊戌罢归后,为避忌讳,曾对日记中有关戊戌变法和维新派的内容作过删改。 -
晚清官场规则研究
清朝未年,官场混乱腐败,吏治昏庸不饬,积重难返,最后王冠落地。如果人们把目光回溯到三个多世纪前,那是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地处边陲一隅、只占全国人口几百分之一的满族,挥师入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王朝。 最后一个王朝,前朝的利弊得失、治乱兴衰,历历在目,“资治通鉴” 够多的了。入关前期各朝君臣,无一不希望王朝长治久安,传之万世而不竭。乾隆皇帝给子孙名字的第一个字排出三个;永、绵、奕,道光皇帝又排了五个:载、溥、毓、恒、启,连在一起,正是万世一系的心思。他们始料不及的是,溥字刚开始清王朝就结束了。 在中国历史上,官场腐败这个同质同构的历史剧上演到清未已2000多年了。清未诸帝重演了拨乱反正的努力,也重复了无济于事的结局----挽救危局的措施变成了倾覆社稷的重要因素。 -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本书是一个西方传教士对晚清福州社会历时14年的精密观察的结果;是西方汉学界推崇备至的中国人生活记录权威著作;是福州民俗文化的里程碑著作140年后绝世再现;是对福州民俗的历史轨迹全面重新审视。它被“美国各大学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视为经典”,“在西方很有影响,曾多次再版。” -
帝国崩溃前的影像
《帝国崩溃前的影像:晚清连环画中的晚清社会》对于看惯了大江大河的滔天巨浪的人们来说,有时看看山问谷底的涓涓细流,自然别有一番意味。同样地,对于看惯了都市霓虹闪烁的人们来说,偶尔观赏观赏柔美的烛光,也别有一番情调,因为那也是一种美。在喧嚣的都市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静谧夜色,点一盏灯,沏一杯茶,在品读这些图画中,去追寻那些逝去的世事风情吧! 在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中,如果说革命与战争是滔天巨浪的话,那么,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和油盐酱醋则可以说是涓涓细流。这些细流虽然不那么让人惊心动魄,但也别有自己的意味号情调。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份清末上海《神州画报》(节选)就具有这样的品质。它虽然也关心时代命题,但更多的是关注芸芸众生,尤其是市井小民的世俗风情,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讲述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帝国崩溃前的影像:晚清连环画中的晚清社会》由柯岩初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