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广总督叶名琛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担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是近代中国史上以“海上苏武”知名的悲剧人物,也是清朝封疆大吏而不幸被外国侵略军俘虏的“唯此一人”。作为当时中国方面外交和军事活动的重要主持人,由于战败,他受到举国上下的责难,以一个“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颟顸误国的形象,通过所谓“信史”,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本书作者在大量征引中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新的探索,得出了与传统看法截然相反的结论:叶名琛不仅是一位兼资文武的封疆大吏,更是一位坚守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者,在历史评估中应获得与林则徐相等的地位。 在中国的史籍中,叶名琛的声誉不佳。长期以来,他被史家论定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顽固而惧外的典型人物。澳大利亚籍华裔学者黄宇和院士的研究,对于叶名琛处理国内事务诸问题,同中国学术界的著述似无本质性的差别,只是学术视角与话语系统的不同而已。其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叶名琛对外交涉中的所作所为。黄宇和院士对薛福成综合时人记述所做的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真诚”的著名概括,逐项进行了深入的检讨,依据翔实的史料,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与中国传统史籍不同,本书基本上全面肯定了叶名琛的对外交涉,以及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部署、策略运筹和悲壮的结局等等。 -
李鸿章的军事顾问
本书记叙了汉纳根自1879年来华担任李鸿章军事顾问之后的人生历程:受命设计、修建大沽炮台、旅顺港、旅顺炮台以及大连湾、威海炮台;出任北洋海军总监,在甲午战争中,亲历“高升”号事件,大东沟海战;他最早策划组建新军,并成为小站练兵的首任总教习。在这个过程中,汉纳根深深融入晚清军政上层,并多次得到清廷的嘉许:修建旅顺炮台获赐三等宝星勋章及三品顶戴;“高升”号事件中勇于用命,积极施救,赏二等第一宝星、提督衔。之后他转而从商,开井陉煤矿,并参与市政工程,他修建的天津最早的市政排给水工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在使用。 作为一个晚清“洋员”,他建炮台、督海军、开煤矿,一生与晚清历史紧密相连,也折射出晚清历史的进程。 -
末代皇妹韫龢
这部近四十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在记述末代皇妹传奇经历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承载”着作者贾英华与传主的多年友谊。此书由韫龢和爱女郑爽分别亲笔作序,书中不少关于逊清宫廷和溥仪的珍罕历史内容属首次披露,弥补了为数不菲的重要的文史空白。 爱新觉罗·韫龢,作为溥仪的二妹,自幼出入紫禁城,是与同治的妃子敬懿太妃、庄和太妃、荣惠太妃,以及光绪的妃子端康(瑾妃)太妃以及溥仪暨皇后婉容、皇妃文绣等人在逊清宫廷一起生活过的“亲历之人”。 韫龢与溥仪是一奶同胞(同父、同母)。在溥仪一生中,她是姊妹中与之关系最密切者——直至溥仪逝世前,仍对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些书中,亦曾不准确地将她描写成替溥仪四处打探消息并在幕后屡出主意的“心腹”。 也有人说,她曾为溥仪在满洲国秘密张罗对象以对抗日本人。还有人传说,她在伪满垮台后,竟与流落东北的溥杰之妻嵯峨浩发生过龌龊,终至断绝关系……扑朔迷离的种种说法,给主人公蒙上了一层难以化解的神秘色彩。 作者通过多年艰辛挖掘,真实披露了紫禁城内和醇亲王府一些世所罕知的秘闻。对于宫廷的衣食住行,乃至连醇亲王府如何在每个月中过节及过年,书中也一一作了生动描述。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昔日末代皇族的日常生活及个中细节,更可在字里行间“捕捉”到溥仪和爱新觉罗家族百年沧桑的一札“侧影”。 身为溥仪的二妹,她曾亲历末代皇帝出宫、潜离王府、寓居天津、尔后又追随乃兄远赴长春,洞悉伪满傀儡政权诸多内幕。作者经考证,逐一作了真实披露。 韫龢亦曾陪丈夫留学英国,居住在溥仪的洋师傅——庄士敦家中,详述了《紫禁城的黄昏》一书撰写由来和始末。伪满垮台后,她与丈夫携子女流浪于冰天雪地的东北,成了名副其实的“流浪皇妹”。新中国成立前夕,她和家人经过一路坎坷乃乞讨,返京成了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 这部作品,不仅对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和贾英华所著的《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有所佐证,更对了解溥仪真实的一生,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史价值。 这是一部“迟到”的书。二零零一年,九十一岁的韫龢在病逝之前,曾亲笔为此书作序: “我是溥仪的胞妹。自从八十年代初,贾英华采访我之后,一直保持了多年交往。一九九五年六月,他开始按提纲录下我一生的回忆,加以考证,撰写成书。这是我们双方的共同愿望。随着溥仪、溥杰先后去世,我成了末代王朝和王府衰落最年长的见证人。我的真实经历和这本书,如果使世人能够了解一段历史沧桑,就是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 韫龢的次女——著名画家郑爽审阅并修改了此书,并亲笔为此书作序。 透过这部沉甸甸的传记,读者仿佛可以看到一幕幕场景——暮年,两鬓染霜的末代皇妹——韫龢与丈夫郑广元,在北京正义路附近一幢邮局的宿舍楼里,默默地过着寻常百姓的普通生活。数年间里,贾英华携录音机和摄像机,倾听年逾九旬的韫龢老人娓娓聊起如烟往事录下近百小时的录音及部分录相。每当她追忆这些昔日的“亲历”时,总不免由衷发出叹息: “说起这些往事,真是恍如隔世呵!……” 韫龢是辛亥年出生,恰值她一百年诞辰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出版此书,是对老人最好的怀念——最后一位末代皇妹,成了历史留下的一面罕见的“文物古镜”。 -
女人当国
《女人当国》主要内容:在近半个世纪里,慈禧太后以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和一个女人的身份管理着这个古老的帝国。从同治到光绪,从保守治国到主持新政,慈禧漫长的一生,对应了中国近代最富戏剧性的时代动荡。站在新旧交替的转折点上,慈禧别无选择,光绪皇帝的人生悲剧、戊戌变法的最终失败、袁世凯的狼子野心,折射出紫禁城内钩心斗角的皇室内幕,讲述了一个帝国的覆灭、一个时代的风云变换。 -
绝版袁世凯
《绝版袁世凯》内容简介:袁世凯究竟是怎样的人?历来众说纷纭。袁世凯其实一身的矛盾:生就一副庄稼汉的面孔却有“国之能人”的肚肠;人不足五尺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职业军人”;倡言改革,却一妻九妾,相信风水和宿命;一生办国事无数,却留下“窃国”之名。 比之国人的脸谱化,当年西人的报刊杂志却对袁世凯有几乎全然不同的描述和评价,且关注热度经年不衰。光1900年至1916年的《纽约时报》就有超过500篇的时文涉及到袁世凯。读来让人有另一人之感。 《绝版袁世凯》之所以称绝,盖出于三: 一日“史料绝”。大量有关袁世凯的图片史料包括口述回忆,或者来自于100年前西人报刊,或者由其亲人、身边人提供。其中不少为首次公开发表。 二日“文风绝”。作者秉承《绝版李鸿章》的风格,以轻松诙谐的笔调讲述一个“沉重的袁世凯”。 三日“亲历”。作者三下河南,造访袁世凯出生地项城、最后归宿地安阳,首次完整还原业已消失的“项城袁寨”和“安阳洹上村”,并亲绘了每原图全书对袁世凯的刻画描绘细节逼真,入木三分,令其声,如见其人。 -
太后與我
慈禧太后的英倫情人 塵封68年的清末宮廷性祕實況 百年前同性戀者在北京的歡愛樂園 《亞洲周刊》獨家報導 「寫給一個逝去時代的性愛情書」 ……在我們眼前展開的,是一幅絕美、感官爆炸、所有物件皆漂浮鬆脫的詩意盎然的愛之太虛幻境。而這似乎是納博可夫《羅麗泰》,或徐四金的《香水》,或波赫士的《阿萊夫》,以讓人眼瞎目盲的爆炸感官達到的──它們早已遠遠超過「精神病學的案例」、「藝術作品中贖罪的觀點」,或「感官與美感之間的精確畫分」,如「地下室的某處燃亮……在可企及遠處的熾熱,安靜引爆」(納博可夫)──這個不可思議的慈禧,到了書的最末章,竟讓我們驚駭震撼地以這樣的一段文字,同感於作者恐怖、哀慟,時光將一切吞噬的空無,但那後面又像烈焰中的金閣矗立無比輝煌的,他曾目睹經歷的,如夢幻泡影,瞬間爆漲瞬即塌縮的宇宙,所有亭台樓閣、湖山畫舫、女王的眷愛與威嚴……成為他自己一個人的,不為人知的祕密。 ─駱以軍 如果沒有想像,記憶全無用處。想像是不可知論者對於永恆的真實頌歌,它用青春的晚霞照亮逝去的時光。這些關於過去的美好幻景,即使不能讓人生活得更美好,至少可以助人面對生活的煎熬。「活過,愛過」:我復何言? ─埃蒙德.巴恪思 他徜徉在一個曾經擁有繁榮藝術和燦爛文學、現在業已消失的王朝,在一個非比尋常的宮廷中出入,與他交談之間,他所遇的那些生動多彩、如今已經屬於歷史的人物都回來了,在他的言語中栩栩如生。 ─雷哈德.賀普利 披露京畿貴族、伶人、太監間的同性戀盛景,慈禧的性生活與宮廷爭鬥,慈禧與光緒的真正死因,以及作者與慈禧4年的性關係。文字描寫充滿細節與現場感,對話亦生動貼合,使人很難不相信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