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在望九高龄所做的有关生死问题阐释的录音整理,先生以诙谐幽默的极具个人色彩的南氏语言,向我们揭示了生死这两件人生大事的奥秘。南先生运用佛法原理,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由死亡到出生逆向讲解了生命的整个过程;并用十二因缘说客观地分析了生命的起源以及人类遭受种种苦痛的根本原因,为迷茫者解惑答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好好活着,才可以好好地死去。 听南师讲“生死”:好好活着,才可以好好地死去。生死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最让人困惑的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百年之后又到哪里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生?这世界上真的有命运吗?如果有的话,那么,什么是命,什么是运?这些让我们百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都可以在南怀瑾先生的这本小书里找到答案。 -
前世今生
生命轮回的前世疗法 -
最后一堂生死课
《最后一堂生死课》内容简介:生是什么?死是什么?不知死,焉知生?在生死之间,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最后一堂生死课》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之间应做何事?引领我们从死亡恐惧中关照自己,觉察出活着的意义。 《最后一堂生死课》对从中西哲学、心理学与宗教的生死观,到死后世界、前世今生的种种讨论,精粹出其中的精华;并提供了悲伤处理、安宁疗护、临终病人的濒死历程、告别式等问题的讨论与建议。关于生前死后的种种生死学课题,就是《最后一堂生死课》的内容。 作者辜琮瑜以开放性的角度,从生活的体验中提供面对生死的种种可能,引领读者找到与建立自己的生死观。 -
人生的功课
20世纪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生死学大师人生哲学经典作品,在美国、韩国、中国台湾都曾是畅销书,2006、2007年连续两年居韩国畅销榜前3名,台湾版加印15次,著名女作家、主持人吴淡如撰文推荐。 “生存并不等于真正的生活。”20世纪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的著作曾改变世人对待临终者的方式,终结了西方人谈论死亡的禁忌。本书中作者撇开死亡,只谈生命和生活,引导我们学会生活,热爱生命。 “这真是我想要的人生吗?”每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瞬间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人生真正的悲剧并不在于生命苦短,而在于目光短浅,看不到当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经常等到事后才醒悟过来。 这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论述生命和生活的第一本书。她和戴维•凯斯勒通过实践与精神的功课引导我们,让我们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处于充盈的状态。多年的临终关怀工作经验让两位作者对这些生命的必修课思考了很多。他们发现多数人面对的人生课题是一样的:真实、爱、处世、失落、力量、愧疚、时间、恐惧、愤怒、游戏、耐心、屈服、宽恕、幸福。有些功课虽然很难掌握,但仅仅尝试着去理解,也会使你受益匪浅。本书以论述真实作为开端,以论述幸福作为结束。在这些章节中,两位生死学大师不但向我们揭示了恐惧、希望和关系的真相,而且以浓墨重彩刻画了真实自我的伟大。 20世纪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她改变世人对待临终的方式,终结西方谈论死亡的禁忌。本书中,她撇开死亡,只谈生命和生活,引导我们学会生活,热爱生命。 ——编辑推荐 一本书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作者的人格特质在书中流动,使我的心灵受到微风般的照拂,或感受到“天打雷劈”般的战栗。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两者兼具。 ——吴淡如 说这本文笔优美、用心撰写的书有永久的价值,一点也不过分。它将给你一双看透人生的慧眼。 ——盖尔•哈德森,亚马逊网 两股交织在一起的强大声音,来自生命边缘的经验,大量真实的凄美案例,无数发人深省的警言妙语。 ——《出版商周刊》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将它作为案头必备的精神指导用书,因为它对芸芸众生表面看起来千差万别的存在方式都作了一一论述,富于启发和灵感,以智慧的语言来抚慰人心,以情动人,引人思考。 ——帕特丽夏•迪瓦恩,《爱尔兰独立报》 曾经以《论死亡与临终》一书将临终话题带入当代文化议程中的精神病学家与临终关怀运动的领袖合作撰写第一本关于人生的书。通过真实的病患案例,14堂从“真实”到“幸福”的功课将引导我们摆脱消极的自我、发现自我中最美好的部分,实现超越肉体康复、达到抚慰精神与灵魂的真正治疗。 ——惠特尼•斯科特,美国图书馆协会《书目》杂志 我们来这世上都有很多课题要学习,在临终的人身上尤其看得更清楚。人在将死之时总能有很多体会,只是往往已来不及实践。我想我没有死是因为我还有最后的课题要学习。这些课题是人生的终极真理,是生命本身的奥秘。我希望再写一本书,不谈死亡,谈生命和生活。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临终之人往往是伟大的生命教师,只有到了生命崖边,我们才看得最清楚。 ——戴维•凯斯勒 -
死的型錄
我的父母,說不定是外星人。 念小學的某段期間,我曾經認真地這樣懷疑過。 老爸老媽有人在看的時候,是人類的模樣, 但沒人注意的時刻,就會回復成外星人的形態。 所以要是突然回過頭,老爸老媽還是外星人樣子的話,那該如何是好? 我只要一想到這件事,就感到不寒而慄, 因此總是在望向爸媽之前,先出個聲「喂」警告他們。 「你這傢伙腦筋有問題!」 最後甚至還被最好的朋友投以白眼。 我曾試著不發出聲音,以最快的速度啪地轉頭,當然老爸老媽還是人類。 也曾突然打開房門一探,老爸老媽仍舊是人類。 可是這樣仍然不足以說服我,誰曉得搞不好外星人的動作是很快的呢? 又不一定他們能讀取人類的想法呢?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加深了我的疑惑。 思考死亡,不知為何讓我回憶起當時的心情。 我從未目睹過人類死亡的瞬間。 老爸老媽仍健在,頂多只有見過祖父母的遺體。 我從過去到現在身體也還算健康,從未因意外或生病住過院。 「我,根本不懂什麼是死亡。」 熟人的葬禮、死去倉鼠的冰冷觸感,我有我自己對於死亡的想法, 同時,卻也有著不願和朋友們用「就是說啊~」這種語氣來討論死亡的堅持。 結果,在還來不及調整面對死亡的心情前,就長大成人了, 因此,直到現在,死亡對於我還是個模糊不清的存在。 死亡,到底是什麼?思考這個問題時, 彷彿回到了當年懷疑老爸老媽是外星人的感覺。 猛然回過頭時、突然打開門時、抬頭尋找幽浮時的感覺。 這本書的出現,是為了能讓這樣的我能多了解死亡一些, 即使一點點也好,或許答案根本不存在, 但如果本書的繪畫和字句,能夠讓人開始思考死亡這個課題,我將感到十分喜悅。 -
最後12天的生命之旅
奧斯卡是一名罹患癌症的10歲小男孩。在醫院志工玫瑰奶奶的鼓勵下,他開始每天寫信給上帝,抒發自己內心的話。12封信代表奧斯卡在世的最後12日,每封信也代表著10年的時光。透過這些書信,小男孩得以想像自己歷經了人生各個階段,對人生不再有任何遺憾;透過這些書信,小男孩打開了心扉,化解了對父母的不諒解,重新找回親情。 這12天或許是臨終前的12天,小男孩純真、童稚的言語,和玫瑰奶奶建立的情感關係,都使我們了解生命的意義;這12天也讓愛在生命中成長。 作者簡介 艾力克•埃馬紐埃爾•史密特(Eric-Emmanuel Schmitt) 法國知名小說家和劇作家。1993年的作品訪客(Le visiteur)獲得莫里哀戲劇三大獎項,奠定劇作家的地位。此劇作已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演出。1994年以《利己教派》(La secte des egoistes)一書榮獲最佳小說獎。2001年所有劇作榮獲法蘭西學院戲劇獎。他的作品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已傳至全球30多個國家。 《最後12天的生命之旅》在法國甫出版即獲各方佳評,銷售已超過40萬冊,至今仍高居法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上。並改編為舞台劇,由86歲的女星Danielle Darrieux一人獨立詮釋此劇。法國醫學院為感謝作者以疾病為靈感而寫出這本動人的小說,特別將Jean-Bernard獎第一屆得主頒給他。這是作者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小說。故事溫馨感人,是您不可錯過的生命哲學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