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田
培田是福建省西部山区的一个客家古村落。本世纪初,培田独特的山光水色、文物历史与民俗风情进入了一些中外学者的视野,培田被称为“辉煌的客家庄园”,成为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标本。对于追求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而言,这是一件幸事。在时代变迁的加速器里,人类的古老历史已被渐渐撕裂,成为一个又一个远去的、破碎的、残缺的梦。也许,培田的建筑、培田的文献、培田的民俗风情,可以帮助我们追溯久远的历史,找回失落的记忆,重温一段古老的岁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培田,在文献、文物与民俗的对话中,开始我们的考古之旅吧。 -
衢州
描写衢州的风土民情与历史文化。 -
秦窑法庭(田野深描)
此书以陕西关中地区的秦窑人民法庭为个案,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当代中国基层司法的实践及其逻辑;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的国家治理结构转型(由“基于政策的治理”转向“通过法律的治理”)作出了理论上的回应;透过“合法性/合法律性”(legitimacy/legality)这一分析框架,作者阐释了中国法律新传统——政法传统——的内在理论。 人民法庭是最基层的司法审判机构,它将抽象的国家与具体的乡村社会直接联系起来,其行使的审判权在权力性质上不同于行政管理权,其裁判过程受到最为严格的程序理性的规限,因而直面乡村社会的基层司法活动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合法性权威,此所谓“通过合法律性获得合法性”(legitimacy through legality)。与西方社会不同,司法机关在中国的语境下并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但它又必须对外界表现出极大的中立性,透过这两重身份与角色之间的内在紧张,此书揭示了基层司法所依循的政法逻辑。 作者以司法审判活动的“观察者”及“参与者”的双重视角展开叙述。“观察者”喻示着外在的视角,而“参与者”则指称内在的视角。在“观察者”眼中,法律是一组客观存在的规则系统,它因为具有强制性而获得了有效性。在“参与者”的视野下,司法的具体过程得到了全景式的呈现,法官的行动逻辑也尽可能地展示和表达出来,其中任何不“合法律性”的行为也因此能够得到“参与者”充分的理解。 该书在叙述形式上另辟蹊径,作者不时转换叙述视点,力求全景式地展现乡村基层法律运作的真实原貌;在内容和结构安排上,它避免落入既有程式的窠臼,注意将微观行动者纳入宏观的历史过程予以观照,试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人的活动并解释事件的意义。对于中国的法律社会学/法律人类学研究及其阶段性发展而言,此书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的著作。 -
乡土中国的变迁
自1985年至2008年的20多年中,美国学者先后有200多人次到邹平进行连续性、蹲点式社会研究,邹平从而成为美国学者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观察并记录乡土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美国学者以“山东省邹平县区域性研究项目”为起点和平台,通过对邹平农村的持续性考察和跟踪式研究,亲历了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乡土中国的重大变迁。 《乡土中国的变迁--美国学者在山东邹平的社会研究》一书通过对美国学者这一持续考察过程的回顾和描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及深远历史意义.本书纪实性、研究性相结合,以点带面,史论兼具,述评结合,图文并茂,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生动性、可读性的特点。 -
溪村家族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
记述村庄的政治
本书是吴毅关于“三农问题”的学术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