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人及其敌人
政治哲学在今天是颇为含混的概念,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学业在当代大学系科中的位置亦不无尴尬。例如,政治哲学应该属于哲学系还是政治系?应当设在法学院还是文学院?对此我们或许只能回答,政治哲学既不可能囿于一个学科,更难以简化为一个专业,因为就其本性而言,政治哲学是一种超学科的学问。 本书重温了宪法学家、政治神学家施米特对现代性政治原则的批判,充分论证和认识了当今社会政治正当性的状况。 -
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国
如果回顾一下过去五十多年以来欧洲一体化事业的进程,那么人们会发现,科耶夫所勾勒的那个“拉丁帝国”看起来倒更像是今天欧盟的蓝图。 “拉丁帝国”将会是一个非常前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经济上的盈余会愈来愈多地被用来为所有人提供更多的闲暇;(马克思早期所提倡的)劳动的人性化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闲暇的人性化。在这里,科耶夫头脑里面所想的乃是一种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面向所有人的闲暇,而不是福山所描绘的“最后的人”的堕落。闲暇的人性化意味着目的性与创造性的融合,而这种融合,人们可以自发地、在摆脱了游乐所特有的那种必要性的条件下,通过劳动而达到。——霍斯 编译者前言:绝对精神的喜剧与自我意识的悲剧(邱立波) 第一编 法国国是纲要 黑格尔哲学中的死亡理念 科耶夫—费舍德文献 科耶夫—施米特通信 从欧洲视角看殖民主义 第二编 科耶夫的拉丁帝国 世界的多样性:新背景、旧同盟 世界的多样性 帝国问题 资本主义、文化与民主 西方与非西方 施米特的欧洲 施米特的大空间秩序概念 欧洲与世界新秩序 三种全球秩序观念 第三编 普遍均质国家的合理性 评科耶夫《无神论》 评《法权现象学纲要》 评《僭主的爱欲》 -
古今之争中的核心问题
《古今之争中的核心问题(施米特的学说与施特劳斯的论题)》是作者两本著作的合刊——《施米特的学说》和《施特劳斯的论题》,主题都围绕“施米特与施特劳斯”而写。 -
论断与概念
内容提要: 本书是《施米特文集》的第四集。与马克思一样,施米特不仅能针对现实历史的政治问题搞大学问,也是写实际政论的高手。《论断与概念》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公法(宪法和国际法)、政治思想史、国际和国内政治。施米特的政治斗争是从凡尔赛和约和魏玛宪法这两大事件开始的。正如《论断与概念》的标题所示,施米特的政论立足于德国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处境——在国际公法方面,德国受到凡尔赛和约和日内瓦协议等不平等国际条约的扼制,在国内公法方面,则面临因魏玛宪政设计中的缺陷导致的国家分裂危机。 施米特生前自编过文集《论断与概念》,这本书论涉的范围要广泛得多,涉及公法(宪法和国际法)、政治思想史、国际和国内政治。施米特的政论从凡尔赛协约和魏玛宪法这两大事件开始,立足于德国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现代处境,从作为现代性问题的“德国问题”出发,纵横捭阖,针对国内政治思想的混乱、尤其针对帝国主义对德国的压迫,展开了思想上的政治斗争。 目录: 中译本说明 第三版说明 序 1 政治神化论(1923) 2 现代民主制概念及其国家概念的关系(1924) 3 作为国际政治客体的莱因兰(1925) 4 现状与和平(1925) 5 日内瓦国际联盟的两张面孔(1926) 6 评梅内克的《国家理由观念》(1926) 7 议会主义与现代大众民主的对立(1926) 8 政治的概念(1927) 9 1849年柯特斯在柏林(1927) 10 民主与财政(1927) 11 国际联盟与欧洲(1928) 12 莱因地区的国际法问题(1928) 13 法西斯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形成(1929) 14 无名的柯特斯(1929) 15 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1929) 16 国家伦理与多元主义国家(1930) 17 转向总体国家(1931) 18 国家内政中立概念之不同涵义和功能概观(1931) 19 现代帝国主义的国际法形式(1932) 20 在莱比锡宪法法院审理普鲁士邦起诉民国政府案时的最后陈辞(1932) 21 总体国家在德国的进一步发展(1933) 22 帝国、国家、联邦(1933) 23 领袖守护法律(1934) 24 论普遍互助公约的内在逻辑(1935) 25 国际联盟的第七次变化(1936) 26 关于立法授权问题最近发展的比较性概观(1936) 27 论宪法史的新课题(1936) 28 总体敌人,总体战争,总体国家(1937) 29 海盗行为的概念(1937) 30 战争概念与敌人概念的关系(1938) 31 新的“哀哉,中立者”(1938) 32 国际法上的中立与民族的总体(1938) 33 论当今法律体制的两个大的“二元对立”(1939) 34 中立与中立化(1939) 35 以大空间对抗普世主义(1939) 36 国际法中的帝国概念(1939) 从囹圄获救——1945-1947年间的体验 与施普朗格的交谈(1945年夏) 答曼海姆的广播讲话(1945/1946年东) 浅说托克维尔的历史编纂(1946年夏) 两座坟茔(1946年8月25日) 从囹圄获救(1946年夏) 牢房的智慧(1947年4月) 花甲之年咏(1948年7月11日) 人名索引 -
政治的神学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20世纪最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集,刘小枫教授全新编订 ★在现代语境中阐发“主权决断论”,守护欧洲法学的传统品质 为施米特思想之基本信念追根溯源之作 ——————————————————————————————————————— 本书收入施米特经典作品五种: 《教会的可见性》(Die Sichtbarkeit der Kirche: Eine scholastische Erwagung) 《政治的神学》(Politische Theologie Vier. Kapitel zur Lehre von der Souveränität) 《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Römischer Katholizismus und politische Form) 《政治的神学续篇》(Politische Theologie II. Die Legende von der Erledigung jeder Politischen Theologie) 《价值的僭政》(Die Tyrannei der Werte. Überlegungen eines Juristen zur Wert-Philosophie) 均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法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关系。欧洲的法学传统与基督教神学有内在关联,施米特借助“政治的神学”这个提法,力图在现代语境中保有欧洲传统的法学品质。本书可以让我们看到施米特法学思想的基本信念所在。 《教会的可见性——经院学思考》乃施米特一系列政治法学论著的滥觞,关注的是基督教教会建制的政治形式意义。 《政治的神学——主权学说四论》讨论的是政治法学意义上的公法问题,在现代语境中进一步阐发了博丹“主权就是谁决断非常状态”的著名论断,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和法学的经典文献。 《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讨论政治制度建构中的“代表”问题,从韦伯“新教伦理”的对立面——天主教政治法理来看待自由民主现代性的形成及其问题,带出截然不同的现代性问题景观和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政治的神学续篇——关于终结所有政治神学的传说》乃施米特八十高龄时所著,旨在为针对“政治的神学”的大批判展开反批判,相当神学化,但谈论的仍是现代性政治的正当性问题,是其著作中最难迻译的一篇。 《价值的僭政——一个法学家对价值哲学的思考》从法学家立场检讨现代启蒙主义价值哲学,对于了解施米特对议会民主制的思想史批判的理论出发点具有重要意义。 -
悬而未决的时刻
本书通过考察哈贝马斯、阿伦特、施米特、伯林、波普尔、柯拉科夫斯基、斯金纳、波考克等西方思想家与学者的研究著述,探讨了现代性论域中的诸多论题:知识与政治的正当性,自由主义、多元主义、民族主义,共和主义以及启蒙传统与乌托邦思想。作者认为,将现代性视为一个同质性总体的思想是一种幻觉。现代性内部蕴含着复杂的多样性与紧张。现代启蒙主义具有“理性的自负”的倾向,同时也包含着自我怀疑与批判的面向。对现代性危机的诊断并不必然迫使我们在“自负的科学僭狂”与“反理性的虚无主义”之间做出抉择。这种极端的二元观念本身恰恰是典型的现代思想病症。现代性仍然是一个“活着的”生长变化的现实,其未来前景也蕴含着多种可能性。正是现代世界的不确定性邀请我们诉诸一种审慎的理性主义,一种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批判性思考,一种对历史与现实境遇高度敏感的实践哲学,由此探索应对现代性困境的可能出路。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现代知识与政治的正当性 第一章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哈贝马斯的思想史视野 一、黑格尔的十字路口 二、尼采及其精神后裔 三、哈贝马斯的抉择及其争议 第二章 大革命与现代政治的正当性:施米特与阿伦特的隐秘对话 一、作为现代性政治“开端”的革命及其正当性困境 二、“政治行动论”对“主权决断论”的挑战 三、结论:两种范式对于自由民主论的意义 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的“越界”:关于“苏卡尔事件”的思考 一、苏卡尔事件的背景 二、一个物理学家对于文化研究的实验 三、对“越界”的回应:解析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科学图景 四、后现代批判的“主义化”倾向 第四章 后冷战时代的左翼政治:墨菲的激进民主构想 一、放弃全面革命,保持激进立场 二、公民、社群与激进民主目标 三、超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 四、结语:左翼政治的想象与实践 第五章 全球化时代的主权与人权:科索沃危机与政治理论的迷思 一、关于科索沃问题的争议 二、“新干涉主义”与国际政治语词 三、全球化语境中的人权尺度 第二部分 现代性与自由主义 第六章 面对多元价值的冲突:伯林论题的再考察 一、柏林的多元性论题及其双重悲剧性 二、自由主义对多元性困境的回应 三、伯林思想的内在紧张及其启示 第七章 伯林与自由民族主义 第八章 共和主义的复兴与自由主义的回应 第九章 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第三部分 现代性与乌托邦 第十章 波普尔与决定论的终结 第十一章 柯拉科夫斯基与不确定的现代性 第十二章 斯科特与现代化的代价 第十三章 里拉与节制爱欲的癫狂 附录:当代中国的知识场域与公共论争的形态特征 主要外文人名汉译对照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