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托马斯晚年诗选:1988~2000
█内容简介 本诗集是《R. S.托马斯诗选:1945—1990》的续集,是诗人75岁之后出版的五本诗集(《回声慢慢》(1988)、《对位》(1990)、《艰难时期的弥撒》(1992)、《决不休战》(1995)和《残渣》(2002))的合本,充分展现了这位伟大诗人越写越精湛的高超诗艺。在这些关于时间、历史、自我、爱、机器、十字架和祷告的诗中,托马斯一如既往地怒斥现代技术和人的非人性,在自然中感悟上帝的救赎,在“荒地”寻找滋养灵魂的养料。它堪称诗人的晚年绝唱,对诗人而言,诗“经由心,抵达智。” █媒体评论 他写得异常简洁,但又能小中见大,于是而有从一个停滞的村子跳到转动着的外面世界的意境上的突然放大。他用的形象对内容十分贴切,但又常有令人吃惊之笔。 他的诗艺是素朴、严谨的,从来没有多余的话。而在素朴与古老之下,他又能不受传统的束缚。他爱农民,但不讳言他们的愚昧和落后。 他最动人的一点就是极具体的细节和极高远的玄思的结合。R.S.托马斯像一块白石那样,经过了时间的冲刷而更坚强又更玲珑了。——王佐良(著名翻译家) 他是圣公会的教区牧师,但同时也是普通人,相信上帝就是自然界本身。这是威尔士最古老的一个诗歌传统。——简·莫里斯(Jan Morris) 读R.S.托马斯的诗会变成阅读先知耶利米……我们发现他们的主题和宗旨有着相同的韧性,他们对人性的原材料被滥用这个问题都紧盯不放。 ——大卫·斯科特(David Scott) 托马斯像叶芝一样在晚年创作了最有力的作品,《决不休战》让我想起贝多芬最后的四重奏,无所畏惧地探索生死之谜。……他是自17世纪玄学派诗歌以来第一个从自己时代的科学中汲取意象的伟大诗人。——丹尼斯·希莱(Denis Healey) 在形式上,R.S.托马斯的诗就像坚硬的石头,顽强忍受着岁月的侵蚀。在色调与韵律上,它们往往阴沉单调。在语气上,它们似乎毅然“要求彻底认清丑陋之所在”。然而它们也会被突然出现的阳光照亮,因得神助而清新流畅。在情感上,他的诗歌取得的最大成就在于,它们表明了这样一种信念,在等待和分辨中成长起来的信念,坚信自己永远有读者。——英国桂冠诗人 安德鲁· 莫申 他所抒写的东西——永恒、灵魂、不朽、上帝——都不是我们这个浮华世界的特色。——格雷姆·特纳(Graham Turner) 他太神奇了,很纯洁,很痛苦,但这痛苦诠释得很美丽,很练达。他是至高无上的,非常好的诗人,完全凭自己的实力脱颖而出。——阿尔·阿尔瓦雷茨(Al Alvarez) 他的有些诗我喜欢的要死,有些诗让我恨啊,因为有种冷血的对生命无意义的嘲弄。这后一点可恨,也是我和人争论过的。有一个在美国的老头,退休的中学英文教授,也说到托马斯的残忍。这一点,他比哈代走得更远。——豆瓣网友adieudusk █编辑推荐 ●《R.S.托马斯晚年诗选:1988—2000》是之前出版的《R.S.托马斯诗选:1945—1990》的续集,这两本诗集囊括了这位威尔士诗坛泰斗一生的精彩之作。 ● 本诗集是R.S.托马斯75岁之后出版的5本诗集的合本,包括《回声慢慢》(1988)、《对位》(1990)、《艰难时期的弥撒》(1992)、《决不休战》(1995)以及诗人去世之后出版的《残渣》(2002)。在这些语调冷静、语言极为简约极富张力的文与诗中,R.S.托马斯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探索。自我、爱、自然、上帝等以往的主题仍在。 ● 诗人对语言的运用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让人叫绝的隐喻、双关处处可见。仿佛凤凰涅槃一般,他晚年作品有了全面的提升,他不断迫使语言去揭示人类的局限性,使语言艰难地超越了它自身。因此有评论家认为R.S.托马斯像叶芝一样,在晚年创作出了最有力的作品,在语言和思想深度上,都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无所畏惧的新境界。 ● R.S.托马斯2000年去世时已是87岁高龄,此时他依然面对着种种困难和不确定性,这些也是困扰着我们所有人的问题,但读起来更像是一个年轻诗人所怀有的紧迫性和公正性。 ●《残渣》中的这些诗都削减为对这些形而上的问题与矛盾的思考,那时的他依然为此苦斗不止。精湛的诗歌技巧也进一步扩大了诗的关注面。《残渣》用一缕冬日的阳光照见托马斯在愤慨中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人的非人性和现代技术的非人性问题。他的目光紧盯他在自然界中感知到的上帝,并在“荒地”中找到营养。与此同时,他用平和的感情和广阔的洞察力来写作,抒写孤独、变老、婚姻和“爱的灿烂的花房”,并将冷峻的幽默和戏谑的讽刺语调混于其中。 -
黑玛丽,红玛丽
● 婚姻的故事一直在上演,玛丽的家事或许与你无关,却能让你换个角度看到自己的生活。 ● 被丈夫不良生活习惯惹毛的是黑玛丽;解决危机HOLD住幸福的是红玛丽。N条幸福法则就在玛丽的故事中。 ● 婚姻生活中,我们都曾是黑玛丽,该怎么做,才能成为幸福的红玛丽?——给无数困惑中的主妇。 ● 如何与成为自己丈夫的男人相处,如何面对孩子带来的全新生活,是每个妻子必学的人生课题。 (心得:小说围绕夫妻生活中容易引发矛盾的琐碎事件展开,幽默风趣,轻松易读,很多情景会让主妇有身临其境之感。丈夫在玛丽眼中劣迹斑斑,可以给他列出长长的“犯罪”清单:袜子永远不在洗衣篮里,洗脸池的镜子上面总有牙膏沫,小孩子再哭闹仍然可以沉浸于报纸中……相信看到这些“罪证”,每个主妇都将会心一笑。) 这是一本观察敏锐、行文有趣的关于婚姻生活的小说。作品描述了夫妻生活中一些恼人的小事和挫折,反思我们在婚姻中各自的责任及担当的角色。 故事的主角玛丽不堪忍受丈夫的种种不良习惯,最后想出为丈夫制作清单,历数他罪行的办法;而丈夫耐不住老婆的冷漠和苛刻,开始逃避生活。转瞬间,曾经的爱变成各种攻击、埋怨、对抗,玛丽该如何收场,生活将如何继续?看主妇玛丽如何赢取属于她的幸福生活,揭开婚姻生活一地鸡毛底下的本质。 -
昆明记
昆明是作者的故乡,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作者从个人记忆和时代变迁两个维度,叙述了他眼中昆明的种种样貌,包括这座城市的历史、自然环境和人们鲜活的生活。书中的摄影作品来自作者1980年代以来在昆明各地的“街拍”,老的照片中充满了苍凉,而新的照片在活力之外也透出一种城市特有的疲惫。文字与照片相结合,这本书稿将“昆明”这座城市体现得淋漓尽致,埋藏着对“故乡”变迁的千思万绪。 -
诗与思 1
《诗与思》是著名诗人于坚主编的一部以“新诗”为主要内容,包罗中外前沿 诗作、诗评、诗论的文集。 辑录了韩东、欧阳江河、于坚、陈培浩、何小竹、顾彬等17位诗人所撰写的17篇关于诗歌理论的文章;杨键、西川、韩东、朵渔、马悦然、金海曙、吕德安,以及施加彰、奥斯卡·米沃什、特朗斯特罗默等众多中外著名诗人的诗歌若干首。无论文或诗,均为编者精心所选的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
1949年以前,沈从文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后他转行做了文物研究专家,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近四十年,期间的专注和投入并不比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时少,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 本书即收录了作者“另一半”创作:鉴赏文物的心得和对艺 术的感悟。包括四十几篇笔记、随笔、讲稿和学术文章,涉及器皿、织锦、服饰、书画等类,还谈了个别地方的民俗文化。从中不仅可以饱览丰富多彩的文物考古艺术,也可寻觅沈从文离开文学圈后的生命轨迹。 文学大家沈从文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值得文物爱好者借鉴。是文物鉴赏、收藏的必读书。 数百幅精美图片,以图注文,直观呈现不同时代文物风貌。 大家经典之作,由名家陆智昌设计,装帧精美,值得珍藏。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沈从文 从文物研究来说,我所研究的问题多半是比较新的问题,是一般治历史、艺术史、作考古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机会接触过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个工作若做得基础好一点,会使中国文化研究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对世界文化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贡献。 ——摘自沈从文在美国圣若望大学发表的讲演 大家的文笔,专业的视角。对于文物研究者和鉴赏爱好者,这是文物鉴定和鉴赏的重要参考,以文献与文物互证的方法研究文物,寻绎源流,行文活泼,目光独到,还从古为今用的角度提出很多日常工艺发展的设想,处处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编辑手记 -
影子之歌
★ 2012年度“天问诗人奖”授奖词(由唐晓渡先生宣读,星云大师颁奖): 小海的诗,朴素,亲切,温厚,深沉。这位乡下长大的早慧的诗人,他的生命扎根在土地的深处,他的灵魂是怀乡的、泥土质的。正是怀着对家乡的深情,他写出了《北凌河》这样辽阔而动人的诗篇。如果说他的早期写作是一种“地问”,即谦卑地叩问土地,从而把“村庄”拓宽成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抒情空间,那么,他近几年吟唱不止的《影子之歌》就是一种“心问”,即沉思地逼问自心,从而把个体生命的种种细节转化为一种活泼、辩证的禅悟之境。小海为人真诚,藏智于朴。对他来说,写诗无疑是一种自我救赎。他以朴素的诗句来“参与这个世界的生死流变”,表达着对人间和万物的悲悯之情。基于“诗如其人,人本决定文本”的理念,谨将2012年度“天问诗人奖”授予诗人小海。 ★ 《影子之歌》写的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需要变无形为有形,从无中生有,这样的写作更有挑战性,有助于拓展诗人个人的诗歌疆域和精神版图。在这方面,小海做到了极致,将汉语诗歌写作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 这部长诗,想象奇特,对文化积淀和文化心理,做了一次集中梳理。不仅是诗人自己的,也是我们大家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影子之歌》是小海近年来倾心创作的长诗,先后在《作家》、《诗刊》、《花城》、《钟山》、《读诗》、《诗歌ems》以及一些诗歌选集中都以很大的篇幅陆续推出,引起诗界广泛关注,被视为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重要收获。凭借此诗在2013年台湾举办的两岸诗人新年峰会上由星云大师给他颁发了 “天问诗人奖”。该长诗作为有探索意义的新文本,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开放的体验系统,是关联性的关系总和,反映了我们的身体与心灵、事物与世界的关系,提示了影子作为我们存在的纯粹形式,可以是超越主体的直观能力和理性意志的,却又是不可能被完全对象化和客体化的。影子并无实存,却又通过当下被关注,被追溯到我们自身——我们存在时它存在,我们不存在时它依然存在。影子不是生命,但貌似生命,是生命的运动和变化的抽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