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往事
-
北大日记2
《北大日记2》是继《北大日记》(1)畅销之后,又一部从百余名优秀北大男女学生珍藏日记里精挑细选而组成的新著,展现了目前在读的北大优秀学子的青春风采,以及耀眼光环后面的内心私密情感世界。当然,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独具魅力的北大。 《北大日记2》,荟萃新一代北大人的情感私语,带您再次领略新世纪北大的古韵、新貌、人文魅力以及莘莘学子熠熠的光辉。相信她会深深地打动您。 -
北大问学记
《北大问学记》是北京大学肖东发教授一部有关北京大学的散文随笔集。从该书所记述之北大风物与人文精神、中国出版阅读现状和中国印刷史研究,可以看到一个北大学人承袭北大严谨求实、兼容并蓄、孜孜以求治学精神的追求和深深的北大情怀。 肖东发教授自1972年进入北大,至今已经四十余年,从一个虽懵懂幼稚却热忱求学的青年学生,到走上讲台执鞭授课成为一名职责神圣的教师。他将自己在北大求学、读书、写书、教书的轨迹和心得一一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 -
北大青年
这是一部关于北大青年的群体性的精神自传,也是一本关于北大精神的全景式的客观呈现。 《北大青年》报创办于1998年10月,作为北大团委的机关报,它以服务、教育、团结青年为宗旨,以展示青年风采为己任,大力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传统,努力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经过多年的发展,业已成为同学们了解校园思潮和社会动态的重要渠道,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因此,本书的编写也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士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著名学者季羡林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校党委副书记张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主编庄永志撰写了序言,提出了对新时期北大青年和“80后”一代人的认识与希望,也高度肯定了《北大青年》报在引导、服务同学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使所有编写人员深受鼓舞。相信本书在回忆历史、纪念过往的同时,也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新时期的北大青年审视自身、不断前行,为北京大学早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奉献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本书收录了北京大学团委机关报《北大青年》2001—2006年编辑出版的优秀文章和图像资料,“燕园体验:讲述真实的校园故事”版块带领读者借助北大人的眼睛和笔端,认识北大的一草一木,体味北大的风韵与魅力;“燕园人物:师者和学子”版块为读者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北大学子、大师的机会,从而深入地了解他们如何解读自我,如何看待这片园子的里里外外;另几个版块则记录了面对与北大发展和国家、民族命运相关的事件北大学子的思考与体悟,展示了北大学子理性思维的审慎与感性世界的细腻。每个细心的读者都能从这些赤诚的文字中读到甚或解密他所要了解的这一代的北大和北大人:有初入燕园时的新鲜感受、渐入佳境时的妙趣横生、离别燕园时的难舍情愫;有学生对师者的尊崇与爱戴、师者对学生的关心与教诲;有作为热血书生面对家事、国事、天下事时的激昂文字,也有作为社会普通青年群体一员面对现实具体生活时的无法释怀…… -
北大看花
本书收集、甄选了描写北大校园的花草树木的几十篇散文。其中既有季羡林、宗璞、谢冕这样的名家,也有汪劲武、刘华杰等植物学的学者和研究者,还有方拥、谢凝高等北大研究北大园林和建筑的专家,同时还有年轻北大学子撰写的佳作。 该书的视角是多元丰富的,文章从人文、历史、自然、建筑园林、植物学、人生记忆等各个角度呈现了一所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生态多样、风景优美的大学,以及关于大学的深挚记忆。 -
北大批判
《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大学必须放在西方社会自治的传统中才能理解。大学的成立,就是共同体的自治,就像是中世纪欧洲那些自立的行会一样,自己制定规则,并自愿受这些规则的约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人有责任,学生当然也有责任。这一点,当今中国大学的师生恐怕大部分都不理解。 只要学生们有自治的意识,不要等着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家聚在一起读书、讨论、组织活动,这就成了个不错的大学了。如今虽然外在的环境很难改变,但我相信:如果莘莘学子们对自己在大学中的人生使命有高度的自觉的话,他们至少还是能够自己教育自己的。 什么是大学生活的核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disputation(论辩)。这种“论辩”,并不一定是公开的口头辩论,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 现代社会是通过文献组织起来的。无论是在官僚系统还是在企业,文献体现着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如果你不能参与写作这些文献,不能有效地阅读这些文献,你就无法担任任何中高层的工作。 许多在大学里学习“无用”的东西的人,日后往往成为特别“有用”的人才。你查查美国企业总裁的学历就知道:拿MBA的人确实不少,但在本科时就读企业管理的人却不多。相反,许多人本科读的是文学、历史、艺术、中世纪研究等“无用”专业。 第一,大学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第二,师生的关系,不管是从心灵上还是从空间上都非常密切:大家住得很近,可以随时坐而论道:第三,真理是辩出来的,不是死记硬背地“学”出来的:大学要训练学生发展自己的论断,并能够应付不同观点的挑战,在思想的交锋中说服别人。 你看美国的常青藤,大部分学校的本科没有工商管理类的学位。只有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学院等少数例外。美国好的商学院,一般也避免要那些本科学管理的学生,觉得这样的人视野太窄,缺乏领袖素质,而希望招募学人文的那种具有领袖素质的人才。 人关怀什么,就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一个只关心自己下个月工资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会为是否能拿到下一张工资单而操心。如果你关心人类命运、社会公正,你就更可能成为领袖。 中国公众意见领袖 聚焦高等教育中的132条常青藤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