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花
八十年代,京华大学里的戌子谅、矶艳、林冠南、向骅铃,这四个无人不知的校花,有人将其名字里各取一块,合称为“艳冠京华”。 二十年后,才貌无两的戌子谅忽然在沙龙夜宴时自杀……小说用四个人,进行四重讲述,如同前后照镜、抽丝剥茧,把这个精神圣地里的事情如同俄罗斯套偶一样,逐一掀开。 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一干才俊的悲喜际遇也细腻地展开…… -
谁会感到不安
在前现代社会里,一个人的籍贯,不只代表着方音、饮食、习性等,更包含着文化趣味与学术倾向。而在教育日趋普及、人口流动性很强的当代中国,人们见面时,还会互相询问“你是哪里人”,可那基本上属于寒暄性质,只适合于初次见面或把酒聊天。一旦进入知识领域,学者的籍贯或出生地都变得无足轻重,“乡亲”的观念自然也就十分淡薄。以至于过去史书所津津乐道的南北学风差异,不能说毫无道理,但起码显得不太重要。 -
迷失在阅读中
北大中文系考研心路历程全记录,全国第一部日记写实体考研自传。 作者考研历程的原景重现式大曝光:他的笑与泪水,他的爱与哀愁…… 我力图用尽可能生动细腻的文笔描述一切所思所见, 迷失在阅读中的考研过程,艰辛而充满挣扎于岁月泥淖的苦痛倾情传递。 对于考研烟云做了真实记录的,是每天陪伴我的日记中的标点和文字。 心情起伏之外,日记更包含了散文随笔、文学评论等不同的文学样式。 文字所展现的都是当时的风景,未曾点染“苦尽甘来”之后窜改的做作。 -
高校文学经典读本丛书
作为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高校之中的文学创作一直十分繁盛。年轻的心灵是敏感而多思的,本来就是文学的近邻,加之高校浓郁的人文氛围的熏陶,使得许多大学生都曾拿起纸笔,书写自己的感悟和激情。他们组织社团,编辑刊物,彼此交流,薪火相传,构筑了“高校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 现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选出版的这套“高校文学经典读本”丛书,便集中展示了近二十年来高校文学的创作实绩。据我所知,这样大规模地推介高校文学作品,尚属首次,它为读者了解、体味高校文学的整体风貌及变化轨迹,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这件工作的价值,我想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校园之中的文学创作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的希冀、想像、感受和经验,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对急速变化的时代的思考,都直接见诸文字。因而,二十年来校园文学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记录了校园生活多姿多彩的现实,反映了大学生丰富的心灵变奏。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理解时代浪潮之下年轻人精神趋向的演变,它们在社会史、文化史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高校之中的文学创作并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的围墙之内,它具有一定的延发性,与当代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虽然很多作品没有发表,只在校园之中流传,阅读,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作者在告别大学生活后也可能已放弃了写作。但应该看到的是,还是有不少人坚守了自己的理想,经过潜心的实践,终于成为作家、诗人,活跃于文坛,使早年的文学之梦变成了现实,他们大学时代或稚拙或激进的文学实验,也没有被岁月湮没,而是不断生长成为新的文学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文学具有一种“潜在写作”的性质,它像一块苗圃孕育了未来茂盛的文学森林。 -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北大中文系历来有传统:新生入学,分专业之前,各专业前辈学者都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专业情况、讲述治学心得、对青年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等等。本书汇集了北大中文系退休和部分在职教师在“静园讲座”中面向大学新生所做的演讲,共21篇,内容涉及精神追求、学术志业、治学方法乃至文本赏析,从“务虚”到“务实”,整体呈现了前辈学者的大家风范和求是精神,可以说既是引导青年学子走入学术殿堂的入门书,也是一部中文系掌故旧闻集。 -
北大情事
本书收录被大青年的真实爱情故事47篇,其中绝大部分为当事人自叙。在书中,不同年代的氛围,不同时代的背景,主人公们斑斓的情爱遭遇及命运流转,青春的最真与最美,爱的感伤与疼痛,情的深挚与震撼,人性的舒展与变形,都得道了开放与真实的叙述,都对读者构成了强里的冲击。特别是90年代的内容,与青年朋友最为近切,个体心灵的起落和冲撞、呼喊和呻吟,与社会大环境所散发出的浓烈时代气息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本书无比丰美、鲜活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