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本书详细论述了中国中古文学史。理论丰富、观点新颖。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使理论更具真实性、鲜明性,着重研究了汉魏六朝专家文。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讲义共分五课,第一课“概论”旨在阐明研究意义,第三、四、五课分论中古各时期文学的变迁轨迹或总体风貌,就史的分量而言,显然应该落实在这后三课的条分缕析之中。引人注目的是,在第一课之后,也是在本来不多的课目中,作者又特设第二课“文学辨体”,并说明这一部分的要旨是: “此篇以阮氏《文笔对》为主。特所引群书,以类相从,各附案词,以明文轨。”看来,作者更明确的意图是,通过一种文学观上的澄清来带动中古文学史发展轨迹的再认识。那么,这一课在衔接上就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从中还明显地透露出作者的学术渊源。 -
西班牙文学史
本书集作者数十年西班牙文学教学及研究经验编写而成,为国内首部西班牙文学通史。西班牙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灿烂的文学历史源远流长。本书涉及到西班牙上溯至八世纪前后、下追及20世纪末期的一千三百年的西班牙文学演变历程。不仅对产生于16、17世纪的西班牙“黄金世纪”文学、塑造了不朽形象堂吉诃德的“现代小说之父”塞万提斯进行了精彩的展现,而且对当代西班牙文坛作家“正在跨越毕加索、米罗和达利在世界画坛所跨越的高度”的现状也有翔实介绍。还专辟一章介绍了过去鲜为人知的西班牙战后流亡文学。 本书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全面评介西班牙文学发展全过程的书籍,为加深读者理解,提供了各个朝代最著名的作家照片。适合西班牙语专业和世界文学专业学生及西班牙文学爱好者使用。附参考文献及作家索引。 -
西方文学史
西方文学浩瀚无垠,美不胜收,但读者常因作品卷帙浩繁而不知从何下手。李奭学、吕健忠皆曾任英文系必修课“西方文学概论”等课程,深知学生困惑所在,于是编著此书。本书介绍西方文学梗概,包括上古圣经文学、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文学、文艺复兴文学,也包括提文艺复兴之后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及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与现代文学,提要钩玄又面面俱到,是学习西方文学极佳的入门书。 -
中国小说史略
本书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本书在资料上搜罗宏富,采辑审慎;分析历代小说的思想、艺术,言简意赅,评断允当,是二十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篇,是鲁迅先生1924年7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讲稿,可以看作《中国小说史略》的提要。本版全面辑录了鲁迅先生关于古代小说研究的文字,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列,包括序言、通信等,从中可以了解他对古代小说之研究的演变过程,这些丰富的资料为其他各版所无。 【跟大师学国学】 这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名家辈出,产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们的著述,历经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由于诸种原因,这些著作,有的久不再版,一书难觅,有的版本繁杂,错漏时见。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出版“跟大师学国学”书系,从这些学者名家、国学大师的著作中,遴选出一些好读易懂、简明扼要的作品,仔细编校,统一装帧,分批推出,以飨读者。 我们所选书目,大多数是一版再版的经典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另有一部分,出自当日名家,影响很大,有的多次重印,但1949年以后未再重印,借此次整理出版的机会,我们将之重新推荐给读者朋友。这些书,都是大家名家面向年轻读者讲述,不作高头讲章,也不掺杂教条习气。我们希望,本书系在新的时代,能够帮助今天的年轻人熟悉自己的经典,认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跟大师学国学”第一辑作品:王国维《人间词话》、章太炎《国学概论》、朱自清《经典常谈》、闻一多《唐诗杂论》、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三国史话》、孟森《明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跟大师学国学”第二辑于2010年1月推出,包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孟森《清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清代学术概论》、曹伯韩《国学常识》、胡朴安《文字学常识》、诸宗元《中国书画浅说》、俞陛云《诗境浅说》等八种。 -
中西因缘
本书考察了清末至民国时期,以汉语言文字翻译并公开发表的外国文学作品,以及针对这些作品所展开的评论、研究等活动,并由此发生的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力避空洞、宏大的文学史叙事,选择一个个经典的个案,开展研究。不但有对这一时期文学翻译和写作活动的详尽介绍,并融入了个人独特的见解。 本书获第三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 -
假如没有“文学史”……
《假如没有"文学史"》是陈平原先生关于“文学史”问题的学术随笔集。作者摆脱以教材为中心的“文学史”情结,关注兼及大学课程、著述体例、研究思路、知识体系以及文化商品的“文学史”,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时间。其间,作者始终将“文学史”纳入到学术史与教育史的夹缝中,深入思考其生存处境及发展前景,写出过许多有影响力的述学作品。作者选取其中虽“逸笔草草,也自有其特殊魅力”者,凡45篇,编为此书。而作者“如此反省当今中国以'积累知识'为主轴的文学教育,呼唤那些压在重床叠屋的'学问'底下的'温情'、'诗意'与'想象力…,既是历史研究的学者本分,也有着现实诉求的人间情怀。 如果说《作为学科的文学史》集中讨论学科建立、学人著述、专业领域等三大问题,撰文时正襟危坐,那么,眼下这册小书、更像是作者随手采撷的闲花野草,虽则散漫,却也鲜活。二者互相观照,別有一番趣味。至于以“假如”为书名,并非全然抹杀“文学史”的价值,而是蕴含“知识考古学”意义上的反省与质疑。就像书中同题文車开门见山所说的:“在我看来,‘文学史’是一门既可爱又可疑的学问。”质疑眼下遍地开花的“文学史”著述,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呼唤“兼及技术含量、劳动强度、个人趣味、精神境界”的“可爱”的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