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历来评誉甚高,甚至在黄巾作乱时,朝中有人建议诵读此书于黄河之上以退敌。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
孔子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由著名导演胡玫著、以孔子治理鲁国、周游列国和晚年归鲁为三个主要阶段的长篇小说,作者用宏大的历史叙述,细致的演绎笔法,全面回顾了身处春秋末年乱世之中的孔子如何推行其仁政而不可行的一生,为我们展现了孔子成功的教育形式和特色,以及他在保存、整理和传播中华典籍文化中的卓越贡献。 全书基调悲壮苍凉,情节生动可考,对情节、人物性格做了更深入的描述,较影片而言,内容更为丰富、人物更为丰满、内涵更为深邃,兼而具有文学性、故事性、历史性,堪称一部以史诗视角写就的文学作品。 目录 治鲁 列国 归鲁 -
孔子
《孔子》内容简介:这部小说中的孔子:是一个生于贫贱工于忧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孔子;一个弘毅任远、不屈不挠、一而贯之矢志不移于寻求救国利民之道的孔子,是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和组织家孔子,是一个“诗、书、礼、乐、御、射”六艺兼通、勇毅过人、胸怀大志,锲而不舍、智慧过人、学识渊博的孔子;也是一个充满柔情和狡黠,极善随机应变与时俱进,的确堪称所谓“圣之时者”的孔子。 总之,《孔子》展现的孔子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心有欲,但也有软弱心灵性格缺陷,富有真实人性的活生生的孔子。 -
孔子
有关孔子,我们能说些什么? 大家对孔子已经太熟悉了,也许用不着我来嚼舌。从小学课本到学术专著,从日常口语到四书五经,从家长里短到百家讲坛,我们日常接受孔子的途径太多太多。或者说,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经过我们老祖宗两千多年的发挥运用,早已沉淀在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当中,代代相传,深入每一个平常人的骨髓。 有人说,孔子讲的道理太平常了,像盐一样,洒在生活的大水缸里,舀一口喝,咂巴咂巴,没味道。摊开书,告诉你“温故而知新”;看见漂亮女人了,警告你“好德如好色”;想睡觉了,诅咒你“朽木不可雕”;吃饭的时候,还要叮嘱你“食不厌精”。我们孔子真是够唠叨的,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盯着你,教训你,就是要死了,也不放过,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你要到听说了大道的那一天才可以死啊!现在死不得,还是继续来听我上课吧! 所以给这个婆婆妈妈絮絮叨叨的孔子先生写一个东西,写到大家喜欢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难的,是这位先生留下来的遗产,基本上全是这种唠叨。大多数情况,是不着边际地来一句,子曰:……。也不知道他是对谁说,针对什么情况说,在什么心情下说。或者,最起码,在某年某月某时某地说,都不知道。我们只能根据少数有背景的段落来猜测:孔子可能在这个时候说某某话,又可能对那个人说某某话……。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孔子,却未必能还原那个“真实”的孔子。 所以我写这本书,并不是要代圣人立言,更没有想过要做群众导师。其实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本关于孔子的“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念法。写书的我只是尽自己努力,用最有趣最体贴的方式,帮助大家来回忆这本“经”。希望读完这本小书,会让大家有小小发现,发现原来自己也有点像孔子,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孔子。 这不是要把孔子说俗,更不是想把孔子搞臭。在这本书里,我仍会坚持孔子是圣人的传统说法。孔子的大圣大哲,不仅在于他本人,更在于他的持久影响。我只是想指出,圣人也是从凡人做起:舜帝家是耕田的,耶稣是犹太木匠的儿子,孔子则是“野合而生”。不要妄想一蹴而就,也不要对理想完全失望。我们已经很孔子了,但我们还不够孔子。 -
我的朋友孔丘
孔子父母的“野合”到底意指为何?孔母为什么年纪尚轻即突然弃世?去世后为什么要停灵街口?孔子是如何被弟子子路“暴凌”的?孔子任中都宰时果真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齐鲁夹谷会盟时,真的是因为孔子一番义正辞严的训斥,就令齐国国君乖乖交还鲁国三座城池吗?孔子见素有淫名的南子时,暗室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南子又是个怎样的人?孔子出走,仅止因为齐国送来八十美女吗?他流浪列国,的确是为了求官职以行大道吗?可十四年间居然一次机会也没有得到,这又如何理解?流落在外,孔子一行人的衣食费用如何筹措?孔子的弟子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他们在孔子的生活中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 评论: 从此,那个只有语录没有呼吸的孔子复活了,他的无奈、胆怯和犹疑,他的探索、傲气和智慧,质感分明。从此,我们终于可以像议论多年不见的朋友一样,传播他的身世,品评他的隐衷,理解他的固执,慨叹他的不幸,感奋他的抗争。从此,成熟起来的中国人,可以成熟理解自己的历史和先人了。 ——半夏(专栏作家) 关于孔子思想,每个时代都会有具体而微的阐释。如果某个阶段孔子思想曾与主流思潮彻底区隔,那么孔子思想早已死了。在所谓国学风行的今天,我似乎嗅到了太多腐朽的气息。直到遇上这本《我的朋友孔丘》,才暗自庆幸,身处的这个时代,还不乏明白人。 ——易水寒(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 ) 通读全书,最触动我的是这样一种理念:孔子没有义务为我们今天生活的幸福或不幸负责。在他的时代里,他想要的,他做到了极限。那么,今天,无须孔子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是好的,我们自己清楚。问题是行动,像孔子一样去争取,就对了。这一点,才是他的核心价值。 ——麦小迈(电视主持人) 《论语》中一句“乘桴浮于海”,小说衍生出几万字用以描述孔子思考民主最后选择“圣人治国”的整体思想脉络。孔子诛杀少正卯,学界至今众说纷纭,但小说合理演绎,描写少正卯被诛原因,以及孔子矛盾纠结的心绪,逻辑严谨自洽。因此,历史背景准确,文学想象合理,人物细节丰盈,元涛做到了。 ——张耀辉(编辑) 看开头,即能感知气场和用心。这些年,元涛仍坚持文学,感动。文字沉稳厚道,细腻深情,其蕴藉之深缱绻之切悲怀之酽,已足以令人看穿一个人的生命底牌,管他是孔子还是任意什么人。写孔子,需要细节,在这样一部历史里,细节如针头线脑纽扣别针毛巾被褥一样,少它,就会像一架人体骨骼标本教具一样有框架无血肉。而在那层层环叠的景深里,有孔子,也有元涛。 ——黄集伟(著名书评人) 本书用孔子车夫的视角进入叙述,试图塑造一个温暖而亲切的孔子,写他的幽默与善良,写他的困惑与迷茫,写他的痛苦与成长,写他的爱与欲,写他的坚持与豁达。 涉及重大事件,严格遵循《史记》;借助《论语》,界定孔子的精神内核;由《孔子家语》,把握他基本的人生脉络。而在细节处理上,则大胆地展开想象与虚构,力争用平稳又鲜活的文字,成功地完成一次形象再造。 -
贵族的黄昏
这部传记依时间顺序再现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及其主要弟子的事迹。此外,《贵族的黄昏:孔子和他生活的时代》还描绘了春秋晚期的列国政治局势,以及久已消失的贵族社会的种种礼俗、风尚,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展现孔子生活的时代和社会风貌,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其人其事。在史料运用方面,关于孔子事迹、言行,以《春秋左传》《史记》和《论语》为基础,旁及儒经(主要是《仪礼》《礼记》《诗经》)和战国诸子书(如《孟子》《庄子》《墨子》)。对产生于司马迁之后的关于孔子的种种传说故事,基本不予采纳,但有些会在辨析中提到。其他关于社会背景、时代特色的内容,则兼采各种史料,并运用了一些考古学成果。 对于孔子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贵族的黄昏:孔子和他生活的时代》作者努力避免各种先入之见,不神化,也不戏说、漫画化,以理解之同情来讲述孔子以及同时代其他人的命运际遇、悲欢离合。书中的孔子,是更符合历史客观的孔子,也是更真实、更鲜活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