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亿
366位普通人 自由书写的民间叙事 指向中国过去与未来 每个人的每一天 最真实的人生 卑微而又宏大的声音 发自内心的呐喊 历史中予以尊重个人的方式写就数字时代的新史观 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自述版《历史十五年》 个人版《我的世纪》 由老百姓自己讲述13亿人自己一年的故事,每天一篇,366天,366篇,366位作者。 本书是从全年全国各地大量的博客里搜取精华,客观记录了13亿中国人民在这特殊的2008年里的喜怒哀乐,乃至癫狂的生活状态以及08年中国的整体社会状态。 囊括雪灾、地震、奥运等大事,也有民俗民风、柴米油盐的小事;展示平凡生活的“原生态”,普通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经历和境遇,同时关照到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与老百姓间的微妙联系。 13亿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要想了解全体13亿人的状况,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我们选取这些博客的时候,也没有这个奢望。但是如果能够每天和一位中国人进行彼此无遮拦的对话,或许可以比较接近了解“13亿整体状况”这个目标。 选取“2008年”这个年份,也正如黄仁宇选取“万历十五年”一样,并没有特别一定的因素,而这个年份也比较巧合的汇集了众多对于中国人来说重要的时刻。我们只能说,“2008年”作为记录实际生活的“切片”比较适合。当然,我们尽量选取的是身处这些时刻里的个人表达,重大新闻事件并非是我们选取的标准,只有当这些事件与某个人的身心碰撞到一起的时候,他(她)的表达才会在这本书里出现。甚至,我们对这些作者真实的身份都无从知晓,大家在博客里人人平等——也正因此,这些话语具有一种来自“真实的生活土壤”的“旺盛的生命力”。 -
倾听底层
本书主要采用人类学田野作业和口述历史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和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农民(包括农村女性和老人)、农民工、城市失业下岗工人等群体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经由国家-社会关系视角和二者互动过程的分析,作为个人经历的微观事实与宏观的社会历史结构之间得以建立联系,我们也可从中获得作为一种文明及其转型过程、机制、逻辑和技术的洞察。 -
民间,民间
民间在哪里?当然在民间,这是谁都知道的。这里所谓的民间,系指真正的民间,那个潜藏在社会与现实底层的民间。此书试图以对民间的深入挖掘和阐释以及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揭示一个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民间”。 所以,选取角度和图片的另类并不是初衷,对于游离于“我们”视野之外的底层社会生命力的展示,才是结集和展示的目的。 -
最后的民间
中央台的原生态民歌唱响大江南北,大西北原生态小说会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的民间》是我国著名作家高建群继《最后一个匈奴》之后推出的“大西北三部曲”的第二部,原名《六六镇》,该书初版于1994年,当时曾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此次作者将它重新修订,易名出版。 小说主人公张家山在六六镇上开办民事调节所,为周围百姓调解民事纠纷为主线,展开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小到夫妻不合,偷鸡摸狗,招夫养夫,大到“心脏开花”开棺验尸的人命大案,将陕西农村发生的奇人奇事用张家山这个传奇式的人物串在一起,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勾勒出了一幅原生态的人类生存图景,被业内外人事称为原生态小说。 张家山的前庭饱满,四阁方圆,相对应的,后脑把子很平。陕北人的这种头型和脸形,一半的原因得于遗传,一半的原因得于后天的抚弄。孩子出生后,到满月这一段时间,家长要给他的脑后枕一个用小米缝制的枕头,头的两边再放两个,令头不要乱动。那两条腿,则用绳子捆紧。这样一个月下来,脑把是平的了,额颅则高挺起来,两条腿则一生都是笔直的。陕北人走到人面前,有一种“高贵”的感觉,这与他们月子里的这一番抚弄,不无关系。 张家山的大脸盘子,大约与匈奴人有关。我们知道,匈奴人在陕北这块地面上,留下了深深的踪迹。而他那大鼻梁子,则与党项人有关。陕北高原在一个时期,曾是这些从青海过来的党项人的老巢。而在西夏王朝灭亡后,相信有不少的流民重新回到这里。据我的一位朋友的说法,有三十多个游牧民族从这块地面潮水一样漫过。所以一张陕北人的脸,就是一部陕北高原史,一部仍然鲜活的二十四史。 张家山那大鼻子,在年轻的时候大约生过螨虫。如今连螨虫也不再光顾这一张老脸了,或者换言之,这酒糟鼻子好了,不再红了。但是,那个蒜头上还有一些痕迹,而鼻子以至整个脸面,毛孔很粗,见两口酒以后,发红发亮。 他的嘴很大,正是老百姓说的“男人嘴大吃四方”的那种。那嘴里长着一个大舌头,这大舌头正是为“说白”“道黑”用的。或者用老百姓的话说:“满嘴跑大舌头”。不过小说中“红嘴白牙”这句话没有说准,因为在我们的小说所写的这个年代里,张家山的嘴里,已经没有几颗牙了。 他还长着两只招风大耳。 那张家山的服饰,则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他当过村干部,所以这上衣通常会有个口袋,那口袋上还会有一支笔。这笔用不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着,以示和别的拦羊老汉之类,有所区别。陕北人的服饰,还有一些变化,那就是北京知青来了以后。这变化反映在张家山身上,是在脚,那脚上的那双鞋,知青叫它“懒人鞋”。 不过张家山在年轻的时候,穿过一件叫“百衲衣”的上衣。那衣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种棉袄。但是这棉袄,是像纳鞋底一样用倒勾针的纳法密密匝匝地纳过一遍的。这种衣服实受,一件要穿人老几辈。用它背柴,不怕挂了,耕地累了随便往地上一个连身躺,也不怕脏。时代不同了,这衣服不要说穿,现在连见过它的人,恐怕都不多了。 张家山这个人物,令人想起那个西班牙苍凉高原上的唐·吉诃德。是的,他们有许多共同点,都高贵而善良、精明又愚蠢,都试图怀着中世纪的梦想,去匡正社会。只是,较之唐·吉诃德,张家山的时代,已经没有马可以代步了——连瘦骨嶙峋的、风一吹就倒的马也没有。因此,他似乎更为卑微和实际,深口布鞋上沾上了更多的泥土。 -
嫁给太监
芸芸众生里, 曾经有一个太监, 他传奇般的一生, 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文笔收放自如,时而嬉笑,时而沉郁,由一个太监的一生,展现出人生的悲喜交集。如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倾注着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令人为之动容…… -
浮世绘的故事
引子 上篇 在破碎前夕盛放 将被宴乐改写的世界 庶民的浮世狂欢 中篇 曾是草根的艺术 朝向华美的追逐 会“表达”的版刻技术 下篇 震惊西方画坛的大师 大首绘美女画师—喜多川歌 画狂人—葛饰北斋 风雪月的歌咏者—歌川广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