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人生
本书中的“恋爱季节”,全景式地实录了作者和夫人当年故事,几分浪漫,几分哀怨。 遥眄百年复旦,感喟英语人生!回眸五七春秋,慨叹人境若梦!珠玑字字,细述第二代教授之坎坷学路;箴言句句,坦陈博士生导师之治学捷径;辞色烁烁,尽吐文革辍学人之命运断想;泪光点点,畅言朝花夕搭者之人生甘苦。 -
西方翻译理论
鲁宾逊的这个西方翻译理论读本,正是为了克服和弥补读本的种种不足而编纂成书的。因此,它的编辑出版受到了翻译研究界、尤其是西方翻译史研究界的广泛欢迎。可以说,在涉及20世纪之前的西方翻译理论文献研究方面,无论从书的篇幅和内容覆盖面,还是从历史跨度和所涉人物范围,这部作品都称得上是相关领域里迄今最为完整、最有参考价值的英语读本。 -
古新圣经残稿
文言文之外,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也常以白话文著译,而其集大成者,非属乾嘉年间法国耶稣会士贺清泰(Louis de Poirot, 1735-1814)中译的《古新圣经》残稿不可。《古新圣经》之所以为“残稿”,因贺清泰并未如数译毕武加大本《圣经》(The Vulgate Bible)七十二卷。生前,他仅译得三十七卷,但已达一百万余言。虽然如此,贺清泰仍为所译写了两篇序言,而且是北京土语与北京官话混而用之,书序史上罕见。第二篇序言中,贺氏引述了圣热落尼莫(St. Hieronymus or St. Jerome, c. 347-420)因好西赛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前106-前43)华美的文体(style)而在梦中为天主座下的天神鞭苔的历史名典,将之附会到《圣经》中译去,坚信唯有用乾嘉时代的北京俗语译经,方能显现天主托人写经的本意。因此《古新圣经》用北京俗语中译,可谓天主教“有意”用白话书写最明显的例子,也是《圣经》首度以中国通俗之语翻译的首例,可视为清末以前最重要的白话文书写成果,而且还是胡适所谓“有意”为之的白话文书写成果。《古新圣经》开译于1790年代,但因属残稿,加以教廷传信部不准刊刻,所以不完全可以信仰文本视之。翻译行为本身的发光发热,才是《古新圣经》可以摆在中国语言史、中西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意义上看待的原因,而其重要性因此彰显愈甚。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尝谓“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我们或许可以稍转鲁迅之语,改为乾嘉朝因《古新圣经》开译,“中文世界始有意为白话文学”。 -
翻译与性别
20世纪最后的30年中,性别研究渗透到了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人们对于性别的关注深刻影响了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与翻译批评的发展。从女权主义角度出发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以及对文化的强调已使翻译成为探索性别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重要领域。 本书将翻译置于女权运动以及这场运动对“父权”语言的批判的背景中,阐述了女性实验性作品的翻译实践、译者的大胆介入、一些重要文本如《圣经》的翻译、翻译对父权社会中“消失”作品的重现及以女性译者为焦点的翻译历史研究等一系列问题。 -
翻译史研究 2011
卷首语 《翻译史研究》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所策划和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学术性刊物。翻译研究中心成立于1971年,自1973年开始出版文学翻译刊物《译丛》(Renditions),一年两期,译介中国文学。《翻译史研究》为该中心出版之学术研究刊物,以中国翻译史作为专门的探研对象,侧重个案研究,每年出版一辑。第一辑的出版,正值翻译研究中心成立40周年,亦可视为其中的一项纪念活动。 《翻译史研究》第一辑共收论文13篇,部分是特约邀稿,其余为外来投稿。外来稿件全经专家学者匿名审查,并提出严格修改要求。论文次序根据其研究主体的“历史位置”——即顺时序——编排。“译学新芽”栏目主要刊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每两年主办一次之“书写中国翻译史——中国译学新芽研讨会”中较优秀论文,也收录年轻学者的著作;本期所选文章,其中两篇来自第三届的研讨会(2008年)。“外国翻译史论文选译”栏目旨在介绍外国翻译史研究成果,每辑刊登三至四篇。 《翻译史研究》筹划至出版历时差不多两年,但仍难免错漏,恳请各方大家指正。 另外,《翻译史研究》园地公开,企盼慷慨赐稿,详情请参阅本辑末征稿启事。 -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The period from 1840 to 1898,於1993年作為專題叢書第6種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王世元教授主編的《中國語言學報》(Journal of Chinese)出版。這部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考證精確,對漢語詞滙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問世后受到各國學者的很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