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树
一块像雾又像气的白色云团,若隐若现地穿行在树冠中间,像一串树叶,更像一个游荡的叙述者,它在讲述着家树的历史。其实这也象征了不同家族升衰兴盛的一个掠影。 作者在以大树为主体,在时间推移的线索上,高超的借用了摄影师的表现技法: 拉近的大树跨页全景——推远的大树半页全景——拉近的树根密织的地下剖面图——拉近的仰角树冠跨页全图——推远的平视树冠加树荫下场景的跨页全图; 春季用平视的左上角全树小图(占对开1/3页面)和夏季用树冠俯角大图(占对开2/3页面)拼放在一个页面中;秋季冬季也同样对称铺放。 时间的流逝,使用大树全貌的一个对开画面,均匀分切出来的若干个小方块,表现了同一场景下的不同时间段的推移。 作者让镜头角度推移变换和切块分流的手法,使得读者面前的大树,不再是一个静置的物画,而是赋予了动感和生机。 在绘画风格上,作者借鉴了古前壁画的幼拙稚朴的笔法,呈现出一种原始状的历史厚重感。同时,画面色调光影淡出淡入、明暗对比的节奏变化,契合一种复苏和再生的生命发展自然规律。 中华民族是重视历史传统文化秉承的民族,通常把传统视其为根本和过去的全部。《家树》以一种不同形式、不同视角的表现。把各种家族的变迁,浓缩成可以赋予成符号的表征。家族史的总成便是筑就民族史的基奠。如果想给孩子开讲爷爷的爷爷故事的话,不妨以这本《家树》为契机,展开你的话题。 -
灶王爷
翻开《灶王爷》,你第一眼就看到灶王爷用那一双大大的眼睛盯着你。再翻页,连续五幅小图,还是那一双大眼睛,眼珠儿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看得你好仔细,彷佛要穿透你,把那纤细如尘的心底事一览无遗。 灶王爷为甚么要睁着两个大眼睛看着我们? 人因为贪婪、好强争胜、缺乏关爱、爱诿过于他人,于是妄念丛生。《灶王爷》里的一家子都曾有过一时妄念。「我」会因为贪嘴,想在灶上可口的饭菜,拣一块放进嘴里;相处几十年的爷爷会跟奶奶吵架,互说不是;奶奶会因为小心眼,数落邻里长短;「我」怕承担责任,想以谎话瞒骗他人;「我」做错事,爷爷会动气动手……可幸,「灶王爷」总会睁着两个大眼睛看顾世人,让他们在澄明如镜的大眼睛里,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 不过,只把灶王爷那一双大眼睛视为对人间的监察,那似乎漠视了人类纯朴的本源。试把灶王爷那一双大眼睛理解为我们心中的「眼睛」,人类早存的仁心与善念,也许更得作者的心意所在。因为心中早种善的种子,胸中溢满关爱,当我们在行为上有所失当的时候,善的种子就来提醒:当心啊!当我们眼里只见他人过失的时候,关爱又来提醒:当心啊! 行善积德不因为他人的监管,而是纯然发自内心的良知与仁爱。这样,灶王爷的那一双大眼睛就来得更有意义。因此,灶王爷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种种的时候,他总点头称是,咀里只懂说:「好――好――」当然,这不是因为糖瓜粘满张嘴,不得不为人间雕饰溢美。只是,灶王爷最终看到的是一家子和乐融融地围坐桌子吃饭,那团圆、那温馨的氛围足教灶王爷心头与嘴里甜蜜蜜,他得如实汇报:「好――好――」。 出门远去天庭的灶王爷,我们会想念他,因为我们永远怀想善念与仁心,不容一刻怠慢。那出门远行的灶王爷呢?他同样想念我们,因为善念与仁心也将永久地在我们心中居停。 灶王爷有一双澄明的眼睛,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也有一双澄明的「眼睛」。 近年,不少国内学者以图画书为媒介,大力推动阅读,让孩子在愉悦的亲子阅读中,成长而为一个独立的读者。然而,在取法西方的同时,我们也许要回溯本土根源。传统文化并不单指「过去」,它从「过去」一步一步朝向「现在」而来,并与「将来」接轨,它并不陈旧,也不会老去。《灶王爷》的作者取材于传统,以民间信仰为题材,展示我们独有的文化。《灶王爷》呈现的不单纯是「过去」,它要向世界宣示,我们的祖先有着这样美丽的崇善精神。灶神爷爷那一双大眼睛与一幅明察秋毫的样子,其实是我们内心深根的仁厚与良知,它恒常地提醒我们,无论在甚么时候都应自我完善。活在「现在」的我们,如何继承传统,并把这一切让「将来」的孩子都一一读懂?作者用图像与文字承担了重责,以蕴含民间传统气息的《灶王爷》,寄寓了人类恒常的感情。 -
金刚师
欢迎来到金刚师山里的讲堂,这里讲的不仅仅是学习,还有——人生。 金刚师问: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风水火石、毛虫叶子一一回答, 答案就变得无穷多…… 这是一堂人生课,你的答案呢? -
二十四节气
让我们走回天地日月中去, 重叙与山川花鸟风云雨雪的物我情长, 把每一个朴素的日子,过成良辰。 -
月亮上的筵席
月亮上的兔子给自己举办了一场生日盛宴,收到请柬的客人们纷至沓来,还带来了不同的礼物。 这些客人非同一般,有前来祝贺并顺道至月球游玩的地球人,有势不两立的棘星人和钒星人,还有从遥远的光年外专程赶来的光的客人,以及最大星球的客人和最小星球的客人。 异空间的客人出现时,大家着实心慌意乱了一阵儿,不过它巧妙地化解了棘星人和钒星人的矛盾。 大家歌唱,合影留念,兔子把这些都写在给来生的兔子的信里,因为他们拥有循环往复的生命。 -
變形記
一天清晨, 格里高爾從睡夢中醒來, 發現自己變成一隻碩大的甲蟲。 「如果我再繼續睡一會兒, 會不會好一些呢……」他想。 日負一重 王宜清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不朽的。 這個現代派經典文本所揭示的真諦,儘管隱藏得很深,被踩踏得很模糊,廣泛得無所不在,但總是如鈍斧,堅持敲打著地面。某些心靈聽得到這聲音,這些心靈也因此承受著不尋常的痛苦和懷疑。而這些不堪的痛苦,有些人卻可能渾然不知。 世上的苦難和真理一樣多,由於大多數人放棄了痛苦,扔掉了思考痛苦的能力,於是,這些本該每個人都承擔的東西,便攀壓到少數人的心上。格里高爾成為甲蟲的這一荒誕裂變,在他們的心頭隆隆碾過。 1911年出現的《變形記》,即使在近一百年後的今天,這個小說也並不是那?容易理解。即使讀懂了這個寓言般的小說,又如何感知卡夫卡之所以悲哀呢?況且還有比悲哀更為深遠的東西包裹在其後。 而這一繪本,用線條和色彩,還有精神和力度,如此深入地直達文本的核心。繪本的作者,我相信,他是聽到了格里高爾在地心裡叩擊牆壁的空谷足音。 在繪本中,我們第一次這麼真切地看到了格里高爾的眼睛,看到了他身後灰暗的似乎永遠也亮不起來的天空,看到他與世界之間隔著的窄小門縫,甚至那無可名狀的絕望和令人羞愧的寂靜——所有一切,都纖毫畢現。格里高爾那顫動的觸角,他所飽嘗羞辱後的氣咽,包圍著他的冰冷的情感,都浮現在灰綠和褚褐的畫面外。甚至嵌在他背上的蘋果的腐爛味道,我們也可以聞得見。 而在他瘦峭面龐上,那甲蟲的眼睛裡面,什麼都沒有,虛無,緊張,惟有空洞中的一點黑瞳,那是格里高爾在死盯著如夢魘般不可擺脫的命運。 你肯定無法忘記這樣的眼睛。 這不僅是卡夫卡作品的繪本,更是一個創作性極強的獨立繪本,是畫技、內涵、色調、線條和色彩都富有生命力的成熟繪本。繪者不只畫透了文字中的變形記,更畫出了精神裡的變形記。 繪本裡的文字,簡約之極,但也豐滿之極。所有的情節、聲響、對話、心情、氣氛、場景,原貌盡攬,原汁畢現。這些文字以詩的方式排列,似乎帶著民謠一般悲傷又諧謔的?述風格。 這45段簡約的文字,又成為45幅圖畫的注解,而又不僅是附著於插圖那麼單純。這些簡約詩文,是對《變形記》的故事梗概,不僅是格里高爾一生的概括,更像是一個寓言。即使你前一刻讀到時還笑起來,但轉眼就降臨深深的悲哀。 熊亮畫的是卡夫卡筆下格里高爾的變形記,其實畫的也更是他自己的「變形記」。格里高爾的生活仍然也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在駁雜的外表下,苦難和真理一樣多。繪者在路上拾起了格里高爾的痛苦,這痛苦像一座石像那樣沈重,但似乎只有這樣,他才感覺到輕鬆。 卡夫卡是一個詩人。只有詩人才會在眾人越加浮躁,越發喧嘩的時刻,越發地對生存的現實給予苛刻的思考。 他們都是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