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
英国在19世纪的霸主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丰富的煤炭储备。煤炭不仅为工厂、船只和铁路机车的引擎提供动力,还用来取暖和烹饪。随着煤炭消费量直线上升,英国城镇迎来前所未有的浓密烟雾。 人们对“污染”的理解因工业革命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前,没人意识到煤烟问题。那时人们认为,“污染”意味着动植物尸体腐烂释放出无色有毒气体,而煤烟中的碳和硫是有消毒作用的,煤烟是消毒剂而非“污染”元凶。到了19世纪晚期,人们对“污染”有了全新的认识:污染不再是来自有机体腐败,而是来自煤炭燃烧。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催生了烟雾减排的治污运动,同时开启了人类、科技与环境之关系的新思路。 -
The Nature of the Beasts
It is widely known that such Western institutions as the museum, the university, and the penitentiary shaped Japan’s emergence as a modern nation-state. Less commonly recognized is the role played by the distinctly hybrid institution—at once museum, laboratory, and prison—of the zoological garden. In this eye-opening study of Japan’s first modern zoo, Tokyo’s Ueno Imperial Zoological Gardens, opened in 1882, Ian Jared Miller offers a refreshingly unconventional narrative of Japan’s rapid modernization and chang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al world. As the first zoological garden in the world not built under the sway of a Western imperial regime, the Ueno Zoo served not only as a staple attraction in the nation’s capital—an institutional marker of national accomplishment—but also as a site for the propagation of a new “natural” order that was scientifically verifiable and evolutionarily foreordained. As the Japanese empire grew, Ueno became one of the primary sites of imperialist spectacle, a microcosm of the empire that could be traveled in the course of a single day. The meaning of the zoo would change over the course of Imperial Japan’s unraveling and subsequent Allied occupation. Today it remains one of Japan’s most frequently visited places. But instead of empire in its classic political sense, it now bespeaks the ambivalent dominion of the human species ove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arkening back to its imperial roots even as it asks us to question our exploitation of the planet’s resources. -
自然的经济体系
本书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地探讨生态学的渊源和变迁的著作。作为一门在20世纪60年代勃然兴起的年轻学科,生态学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了本书作者。从科学思想史的角度看,本书可谓开风气之先。作者认为,任何科学思想都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产物。因此,他摆脱了科学史中仅就人物的思想和概念论思想的惯例,在说明生态学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时,都只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并把他们置于特定的历史画面之中。但是,作者并不因此而否认一种科学思想的连续性;相反,他尤其强调科学思想的传统对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生态学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科学。而长期以来,两种对立的自然观影响着这门新兴学科。一个是以生命为中心,一个是以人类为中心。尊重自然或利用自然,根本分野正在于此。 -
环境与历史
以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的美国和南非为重点,从广阔的视角描述了荒野被驯化的过程,勾勒出现代环境主义兴起的脉络,也涉及土著与环境关系的变化。 当前,绿色问题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和政府政策关注的前沿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日益突出,极端天气让人们感受到的自然威力,使我们看到许多自然灾害和疾病中的人为因素。认识这些环境问题需要有跨学科、跨国界的视野,也需要更深邃的历史思考。牛津大学教授威廉·贝纳特和彼得·科阿特斯合著的这本《环境与历史》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历史的视角来探讨当前的环境困境以及人类的应对。全书内容丰富而浓缩,从狩猎、农业、森林、国家公园和环境主义发展五个部分回顾了荒野被驯化的过程,也勾勒出环保思想观念兴起与发展的轮廓。 -
潘多拉的种子
一万年前,第一位农夫在肥沃月湾播下种子,仿佛掀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此,人类这个物种在生活方式上做了根本的改变:放弃狩猎采集、进入农业生活,启动了一连串无法预见的改变。 播下潘多拉的种子,让人类拥有了食物供应的控制权,将我们推向现代文明,但是这种剧烈转变也带来了后遗症: ● 人口扩张,竞夺有限资源,造成了阶级划分与社会不公。 ● 想要控制大自然的欲望,改变了宗教的观念,神祇的数目变少,影响力变大,点燃了宗教狂热。 ● 畜养牲畜,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亲密接触的机会,长期下来,演化出可以在人类与动物之间交流的疾病。 ● 逍遥自在的生活被沉重的工作压力给取代,是百万现代人焦虑与忧郁的根源。 结果是:地球变得更拥挤,我们变得四体不勤,愈来愈不健康。 -
大雾霾
自中世纪以来,伦敦城的空气就一直饱受煤烟污染。《大雾霾:中世纪以来的伦敦空气污染史》便讨论了中世纪以来伦敦的空气污染历史、公众对污染认识的变化以及污染治理的艰难历程。在17世纪初,伦敦便有了“雾都”的声誉。到了19世纪,雾甚至成了造访伦敦的游客们必看的“特色”景观。在1952年著名的大雾霾爆发之前,英国人已经认识到了烟雾对人的健康影响。而对污染的治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直到现在,空气污染,严重的雾霾天气,仍然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书中不仅有对伦敦空气污染、煤烟对环境影响的专业分析,还考察了雾霾对建筑、家居、艺术创作和时尚生活等的影响。作者彼得•布林布尔科姆是国际权威的能源与环境专家、大气化学教授,对伦敦空气污染有多年研究,他认为污染的治理不仅是化学问题,更涉及到政治和法律监管。同时,他还是侦探小说的爱好者,这让《大雾霾》这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和趣味性,读来如惊悚小说般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