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都市史
中国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农村社会的延续,这似乎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印象和看法,本书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正与此相反,在中国,都市的存在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历史角度看都是一种普通现象。作者一改以往的都市史研究多从行政的侧面探讨都城到县城功能的研究路径,重点从中国式都市的“中国特色”方面来讨论,聚焦于经济活动和民众文化,梳理了中国都市的历史、体系,并详细剖析了汉口、宁波和上海、佛山等几大都市的案例。在具体的论述中,对市场体系和社会组织的关注贯穿始终,呈现出一部区别于“行政都市史”的“经济和社会都市史”,因此成为都市史研究的名著。 ----------------------------------------- 这是一本由著名中国商业史权威撰写的精彩无比的专业书。作者对中国市镇的考察显示出本领域其他书籍难以比肩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它也是一本令人兴趣盎然的历史读物。 ——周绍明(Joseph P. McDermott,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 综合考察市镇与城郭聚落,可以窥见中国都市史的全貌。“只看长安或北京无法了解中国的都市史”,本书作者为中国城市的动态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解读。 ——桦山纮一(东京大学文学部西洋史系教授) 本书重新发现了中国历史上自然生成的“商之中国”、“自治之中国”的古今源流,引人遐思。 ——北冈伸一(东京大学法学部政治学系教授) -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这是难得一见的图文述说。读者从中可以发现,历代城巿的性质、功能、结构,以及整个城巿体系的空间拓展形态和分布,竟是中国文明的演进及其在空间拓展过程的写照。 薛凤旋教授参考了大量中国的文献材料,以及西方相关的资料和发展经验,将视点时而交错于历朝的重大事件、经济状况、领土变化、科技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军事和政治体制的变迁等作为营造城巿和城巿化的动力等细节之间,时而聚焦在中国的独特城巿观与城巿演化的特点上,其中不乏迥异于西方观点的精辟论述,以及从城巿看历史和文明演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书亦系作者累积三十年教研经验的一次专题总结,他精心研制的百余帧历代城市地图,是全书内容的精髓所在,读者只要图文互相参照,自能领悟中国的历史、文明和城巿发展在世界文明之林中,所透露出来的独特个性。 -
全球城市史
《全球城市史(修订版)》内容简介:一位美国当代首席都市学家,从中石器时代到现代,对城市历史进行了一次扫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支柱。从这一点上来说,权威性将更具价值。都市学家乔尔·科特金探究了数千年来城市和都市生活的进化过程。他从远古中石器时代城郭的宗教根源入手,分析了古代印度和中国的集镇,并由此把我们引导到“正统城市”的雏形上:再进一步解说从拜占廷和中东地区的城市乃至中国,到威尼斯及其后的城市商业帝国的崛起,再到后来的工业城市(从伦敦、芝加哥和东京到上海及底特律),直至今天的后工业化城市和城市郊区的现实。作者特别强调了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探究,并以其敏锐的判断力解读了这些城市在21世纪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 -
北京与江户
《北京与江户:17-18世纪的城市空间》以17—18世纪的北京与江户为基本线索,侧重研究了城市中的政治与商业。第一、二、三章从城市空间的视角出发,讨论了政治体制对城市特别是都城的重要影响,以及在政治体制影响下中日各自的城市特点,论证了城市空间状态中的人居与造物多是由政府通过行政规划来完成的;另外还论述了在商业空间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等。在第四、五章中,将问题转向城市空间中的人群,即商人与町人、官僚与武士,此外还有旗人,分别找寻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论述,从社会史的角度对城市中最主要的两大居民群体进行了观察。《北京与江户:17-18世纪的城市空间》由刘凤云所著。 -
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
《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的作者们对中华帝国晚期江南地区城市形态长期稳定的根源、导致城市地位升降的原因、区域发展与中心城市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城市的特点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诠释,对我们了解前现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区域的发展和传统中国城市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有极大的帮助。 -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
本书“专题史系列”之一。 本书以文献资料结合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 , 并经过许多次的实地考察 , 系统地研究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发展演变 , 其中多所创见。作者认为先秦到唐代是实行封闭式都城制度的历史阶段 , 在西汉、东汉之际 , 都城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 整个都城的格局由 “ 坐西朝东 “ 变为 “ 坐北朝南 “, 在唐宋之际 , 都城制度发生了又一次更大的变化 , 即由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这是由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变化。本书对中国古代都城都作了详细的考察研究 , 并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以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