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蘭詩選
德中對照,涵蓋策蘭一生十三本詩集中的詩作。 -
策蘭傳
貝嶺認為:「策蘭是二十世紀最深的詩人,也是二十世紀最傷的詩人。」 保羅•策蘭(Paul Celan,1920-70, 原名Paul Antschel) 是1950-60年代德國著名戰後詩人及德文譯者。策蘭1920年出生於羅馬尼亞小鎮伽諾維茲(Czernowitz)中的一個德裔猶太家庭。由於二次大戰戰事及猶太人身分之故,他必需被迫中斷學業並在羅馬尼亞的勞動集中營裡度過年輕歲月。戰爭結束後,策蘭定居於巴黎並成為巴黎大學的德文講師。策蘭雖然一生大部分時間並不住在德國,但卻成為戰後重要德文創作詩人。其作品如死亡賦格(Todesfuge,出自1952年出版的詩集Mohn und Gedächtnis中)深受法國超現實主義及個人殘酷戰爭經歷影響,詩中充滿誨澀、難解之隱喻辭藻,並充滿絕望、悲觀、憂愁之情境。基於這種深切的負面思緒,策蘭竟於1970年4月投塞納河自盡,結束五十載的人生。 策蘭一生性格憂鬱,但在西方文壇為人樂道的莫過於和奧地利女作家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1926-73)10年間斷斷續續的戀情。雖然當時兩位才子佳人的戀情以分離收場、而兩人也分別因意外結束短暫人生(巴赫曼於1975年因火災死於羅馬寓所中)。但兩者其間的書信來往及日記卻成為記錄策蘭短暫愉快歲月的見證。 相关介绍:http://www.judentum-projekt.de/persoenlichkeiten/liter/paulcelan/index.html -
保罗·策兰传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保罗·策兰的评传。讲述了策兰的生平,提供了其多件诗作的新译,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背景,探索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与其诗歌创作之间的联系。 -
保罗·策兰诗选
策兰毕生以诗为生存的依托,以诗人的天性对抗历史和遗忘,创造了一种“浓缩了我们所有年期记忆”的作品。今天,许多“年期”已经被人淡忘,但在作者逝世四十年后,时间并没有磨蚀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遗产——我们这个既富足又贫困的时代依然缺少的一种安慰。 本书从策兰的12部诗集及遗稿里精选300多首诗歌,多篇诗作首度译成中文,并附入珍贵手稿图片及策兰夫人铜版画作。 译者弁言选摘: 以诗歌对抗历史,对抗遗忘,这使策兰的写作始终处在风暴的中心。 策兰在世时,海德格尔就已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人“已经远远走在了最前面,却总是自己悄悄站在最后面”。这可能是哲学家对一个诗人的最高评价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研究者,包括伽达默尔﹑波格勒﹑德里达等哲学家,阐释策兰几乎每一首诗?这并不是普通的学问兴趣。因为策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人格力量的诗人,他不仅以犀利的诗歌之刃剖开人类历史离我们不远的一个时代出现的最暴力﹑最残酷的事件,还以他独特的语言方式创造了最优美的德语诗。 策兰没有僵硬的词语“板块”,更没有归类和贴上“意义”标签的诗歌词汇表。他只有词,两极化的词:抒情的时候,它们近得像是我们身边最日常的事物,充满亲切感;抽象的时候,意义立刻绷紧,燃烧,结晶,并且像黑色矿石那样发出光亮来。两者都提炼到它们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极限。这在战后欧洲诗人的作品里是很少见的。……仿佛这里有一个泛神论的世界,起作用的是更细小的事物,矿物和诗歌元素,生活在作者赋予它们的形态和意义之中。 策兰知道卑微的事物对生活的支承力:诗,在细微之中穿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