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孝胥日记(全五册)
《郑孝胥日记(共5册)》内容简介:郑孝胥自光绪十七年(1891年)充驻日使馆书记官以后,一直跻身政界;《郑孝胥日记》自光绪八年壬午(1882)23岁起,到民国二十七年戊寅(1938年)79岁止,延续56年之久,留下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等很多资料。郑孝胥是清末明初朝廷中一位重要人物,所记除了身边的琐碎小事,笔下不乏流露宫中秘闻、上层轶事及其所处年代的历史“花絮”。 -
翁同龢日记(全六册)
翁同穌(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状元,为同治、光绪两帝之师。历官刑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晚清政界颇有影响的人物,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维新时期都曾有重要活动。1898年6月15日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1904年病卒。1909年诏复原官,后又追谥“文恭”。 本书起自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1858年7月31日),迄于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1904年6月27日),记叙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史事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活动,内容相当丰富,被誉为晚清三大日记之一。据一些学者考证,翁同穌戊戌罢归后,为避忌讳,曾对日记中有关戊戌变法和维新派的内容作过删改。 -
慎宜轩日记-上下册
《慎宜轩日记(套装上下册)》包括:《慎宜轩日记(上册)》和《慎宜轩日记(下册)》。《慎宜轩日记(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清史之编纂酝酿已久,清亡以后,北洋政府曾聘专家编写《清史稿》,历时十四年成书。识者议其评判不公,记载多误,难成信史,久欲重撰新史,以世事多乱不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领导亦多次推动修清史之事,皆因故中辍。新世纪之始,国家安定,经济发展,建设成绩辉煌,而清史研究亦有重大进步,学界又倡修史之议,国家采纳众见,决定启动此新世纪标志性文化工程。 清代为我国最后之封建王朝,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之久,距今未远。清代众多之历史和社会问题与今日息息相关。欲知今日中国国情,必当追溯清代之历史,故而编纂一部详细、可信、公允之清代历史实属切要之举。 -
The Diary of Samuel Pepys
The 1660s represent a turning point in English history, and for the main events - the Restoration, the Dutch War, the Great Plague, the Fire of London - Pepys provides a definitive eyewitness account. Along with lively descriptions of his socializing, his amorous entanglements, his theater-going & music-making. Unequaled for its frankness, high spirits & sharp observations, the diary is both a literary masterpiece & a marvelous portrait of 17th-century life. -
冰雪紀行
德國名導荷索最真情、私密的文字紀錄! .出版35年,華文世界首見中文譯作! .榮獲1979年Rauriser文學獎! .影評人聞天祥推薦、前電影資料館館長黃建業副教授專文導讀! . 「我的步履堅定,大地為之顫抖。 當我行進時,如同一頭野牛;當我停歇時,宛如安歇的山岳。 不,她不可以死!她不會死!當我抵達巴黎,她還會活著。」 . 就算這是沒意義、瘋狂的事,也寧可堅持到最後。--荷索,1974年12月11日 . 1974年,天寒地凍的冬季,電影導演荷索接到一通巴黎打來的電話,掛下電話後立即抓了一件夾克、一個指南針、一個帆布袋和少許必需品上路,取道最接近直線的路徑,從家鄉慕尼黑前往巴黎,徒步。 . 這段漫漫的艱辛旅程,只為一個人。 「擁抱瘋狂,走在世界的邊緣。」這就是荷索,一如他電影中的主角。 . 在大雪、冰霰肆虐的大地上,他踽踽前進,夜裡隨便棲身草棚或甚至闖入無人民宅。惡劣的氣候、溼透的身軀、腫脹的腳踝,都不敵他心中的唯一信念: . 只要能成功走到那個遠方的城市,被宣判不久人世的導師蘿特.艾斯娜就能活下去。 . ◆慕尼黑到巴黎有多遠?飛行時間1.5小時=冰封大地上踽踽獨行3星期…… . 在這段彷彿永無止盡的奧德賽式旅途中,荷索真誠記錄下自己看到、感受到的人事物。日記中披露了他在極寒與純然孤寂下的瘋狂囈語、過去電影與旅行中的感思、充滿詩意的白雪鄉間景致,以及如影隨形的回憶。 . 閱讀這本小書,將串連起我們觀賞荷索電影的經驗; 透過這段徒步之旅,我們將見證大師影像的生成過程。 . 「除非這是在電影裡,否則我不會把這一切當真。」——荷索,1974年11月23日 . ■相關人物 蘿特.艾斯娜 Lotte Eisner . 知名德、法電影史學家暨影評人。1896年出生於柏林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二戰期間逃往法國。在集中營度過一段時間。1945年起擔任法國電影資料館之檔案管理長一職,直到1975年退休。持續為法國《電影筆記》、《電影期刊》(Revue du cinema)撰文。 . 蘿特.艾斯娜是最早肯定並積極推介「德國新浪潮」的影評人,有「德國新電影之母」之稱。不只荷索將電影《賈斯柏荷西之謎》一片獻給她,溫德斯的《巴黎.德州》(Paris, Texas, 1984)亦公開題獻感謝她。 -
红
在我刚从故乡里走出来以后的几年里,我曾有过一段甜蜜的期间,是长长的一段。现在回忆起来,虽然每一件事情都仿佛有一层灰蒙蒙的氛围萦绕着,但仔细看起来,却正如读希腊的神话,眼前闪着一片淡黄的金光。倘若用了象征派诗人的话,这也算是粉红色的一段了。 ——《红》 我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能够出版是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我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记什么,一片天真,毫无谎言。今天研究清华大学的历史,有充足的档案资料,并无困难。但是,七十年前活的清华是什么样子,恐怕是非身历其境者难以说明白的。我自己是身历其境的人,说的又都是实话。这对了解当年的清华是会有极大的帮助的。 ——《清华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