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斯古代诗选
-
真境花园全译
《真境花园》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故事体教材之一,波斯语原作名为“古丽司汤”,又译《蔷薇园》或《玫瑰园》。波斯语原意为“花园”,是取“涉足花园,驰目骋怀,园中一草一木,皆足怡心养性之义。”中文翻译者将原作者之意概括为:“鲜花满园足奇,六日香退色亦萎,试来吾国择一朵,芬芳不随四时移。”遂将此书名直译为“花园”后改为“真境花园”。 原著作者为波斯诗人萨迪*穆斯利哈(1184--1263)是古波斯四大文豪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真境花园》是根据波斯古典文学传统的艺术形式,由诗体与散文体综合写成,共章和一个序言。前面七章都是以若干生动有趣的故事组成,并以哲理的或格言式的短诗作为结束,起到画龙点睛之用。第八章是最先写成的,主要由一些格言、谚语组成,几乎没有故事情节。此节题材多样,有的富于幻想,有的幽默诙谐,有的讽刺谴责。《真境花园》的基本思想特点是作者突出表现了穆斯林大众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作品主持正义,揭示伊斯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书问世700多年来,以它的崇高精神境界,美学价值和所塑造的中世纪各个界层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在宗教学,历史学和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个国人民都喜爱的不朽之作。对各族穆斯林在道义上的阐扬精神上的陶冶,哲理上的辨析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 -
鲁拜集
全世界必读的50本书之首 【编辑推荐】 ◎ “古波斯诗歌的最高典范”,版本之多仅次于《圣经》。海亚姆写作的情感时而反叛,时而谦逊,却在这种矛盾中创造了诗的美感,富于哲理,耐人寻味。曾被一批近代国际学者列为全世界必读的50本书之首,并誉为“信仰的 归宿,灵魂的良药”。 ◎ 终其一生,造就了一部不朽的复活之作。在两个世纪以前,英国作家爱德华·菲茨吉拉德用一生的时间把这部原本是波斯文的诗作翻译成英文。人们将《鲁拜集》的英译本作者称为奥玛—菲茨吉拉德,足见菲茨吉拉德译文的不朽,这位著名的英国诗人使波斯的、伊壁鸠鲁式的诗人的诗句复活,并流传于世,经久不衰。菲本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英语文学中不朽的杰作。 ◎ 当代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在《倚天屠龙记》所引“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即出自《鲁拜集》中第29首。创立“乾坤大挪移”神功的波斯“山中老人”霍山也与海亚姆有着极深的渊源。 ◎ 鹤西先生用数十年功力完成此译稿,语言优美流畅,文辞清新,与此前十余个译本迥然不同。 【内容简介】 《鲁拜集》是11世纪著名波斯诗人海亚姆所做。诗中大部分关于死亡与享乐,用了很多笔墨来讽刺来世以及神,这与当时的世俗风尚相去甚远。 《鲁拜集》其实是一些零散的笔记,海亚姆死后由他的学生整理出来。19世纪,英国作家爱德华·菲茨吉拉德将《鲁拜集》翻译成英文,因其译文精彩,从此《鲁拜集》不再仅是历史笔记,而作为著名诗集为整个世界所接受。 其中译本版本有十余种,但鹤西先生严谨的翻译风格更使这一版本的译文声音韵律与内容表达几近完美。 -
波斯文学史
《波斯文学史》所论述的是达里波斯语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达里波斯语兴起于9世纪。10-15世纪是它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产生了像菲尔多西、海亚姆、内扎米、萨迪、莫拉维和哈菲兹这样世界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不朽的杰作早已被译为世界各主要文字,获得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和赞赏。 在伊朗的1905-1911年的立宪运动时期,达里波斯语文学发展到另一高峰。这一时期的作家和诗人更多地关注人民听疾苦和国家的命运。他们以自己的优秀作品鼓舞人民去为争取自由和独立而斗争。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语言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平实质朴的民众语言写作的文学作品。本书着重介绍以上两个时期的波斯文学。 -
鲁拜集
人们将《鲁拜集》的英译本作者称之为莪默—菲茨杰拉德,即说明了菲茨杰拉德译文的不朽,是这位英国诗人使波斯的、伊壁鸠鲁式的诗人的诗句复活,并流传于世,经久不衰。我国的大文豪郭沫若充满激情而又抑扬顿挫的译文,又为其诗句融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雅,楚辞的浪漫,近代新体诗的直白和东方哲人的智慧,更令这本文学名著大放异彩。 -
古洛斯坦
《古洛斯坦》又译为《蔷薇园》《真境花园》,是13世纪古代波斯最著名的苏非主义学者,被誉为“诗圣”的穆斯林文豪——萨迪的代表性诗篇之一。 《古洛斯坦》采用波斯古典文学的传统艺术形式,由诗体和散文体综合写成,突出表现了穆斯林大众的愿望和要求,揭示了伊斯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宗教学、历史学和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各国人民都喜爱的不朽之作。700多年来,不仅在中世纪波斯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闪烁发光的精神财富,而且也给全世界、全人类文学宝库增添了独具风格、体例别致的珍贵遗产。 《古洛斯坦》传入中国后,成为我国经堂教育采用的必读教材。如果从经堂教育的创办者、普及推广者胡登洲(1522—1597)大师将它列为教材算起,迄今在中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