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国现代文学
蒙古现代文学起自1921年,至今已有80年历史。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条件下,蒙古现代文学走过一条独特的道路。本书对蒙古现代文学如何发展,获得哪些显著成就,遭遇过什么困难,各个时期又有什么创作特色等,作了系统分析和介绍。为了让读者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作者选取值得关注的一些题材,如有关启蒙思想、爱国精神、人民革命、二次大战、牧人性格、市民习气、妇女命运、两性爱情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作品,用自己的观点加以综述和评论。通过这些文字,把植根于广袤草原,表现那里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蒙古文学,展示在我们中国读者面前。 -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几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边境、政治、科技、战争、商业、服饰、艺术、文学、语言、音乐——都留有成吉思汗和他所创立的王国的印记。 本书再现了在世界的一个偏远的角落,一位卓越人物是如何创造了自己的帝国,并以此揭开了现代社会的大幕。成吉思汗并不像从前西方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冷酷嗜杀的暴君。事实上,他是一个高瞻远瞩的统帅,他的军队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进入了还处在黑暗时代的欧洲,并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在他的推动和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 在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的过程中,成吉思汗发展了自己的战争理论。他创造了闪电战和包围战等革命性的进攻战术,先扫平了东亚的抵抗力量,进而从后方击溃了整个伊斯兰世界,最后,让欧洲陈腐的骑士方阵不堪一击。在他的指挥调度下,蒙古帝国从未一次派出超过10万人的大规模军团,却在25年的时间里征服了比罗马帝国400年征战还要广阔的土地。他建立的帝国边界从西伯利亚直达印度,从越南直达匈牙利,从朝鲜半岛直到巴尔干半岛。蒙古帝国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把原来相互隔绝的帝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新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
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
本书作者巴托尔德(1869-1930)是世所公认的中亚中世纪史权威。他的研究以中亚史为主,旁及伊斯兰史、中近东史地、外高加索史、伊朗社会经济文化史、穆斯林碑铭与钱币等等,而本书则被视为其一生学术的代表作。著者精通阿拉伯、波斯、突厥语,研读几尽以此三种语言撰写的中亚史抄本,并辅以多次中亚实地考察心得,故本书所述乃蒙古入侵前的突厥史,实际是“一部起于伊斯兰教开始武装进攻,断于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登场的中亚历史“。“把中亚史的研究提高到历史科学水平的,实以巴托尔德为第一人“。本书由我国著名的中亚史专家张锡彤、张广达父子据最为信实的俄文1963年版译出,又据巴托尔德审定的英译本作增补订正,翻译过程中克服了人名、地名、术语等的重重困难,历经二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得以问世,足以飨久闻书名而未能一窥主旨的读者。 目录: 中文版译者序言 补记 1968年英文译本第三版序言 1963年俄文本第二版序言 1928年英文译本第一版序言 1958年英文译本第二版校订者附记 著者前言 绪论 史料 第一章 河中地理概述 第二章 截至十二世纪的中亚史 第三章 哈剌契丹人与花刺子模沙 第四章 成吉思汗与蒙古人 第五章 蒙古人统治下的突厥斯坦(1227-1269) 大事年表 文献目录 附录一 附录二 索引 跋语 -
那仁汗胡布恩
《那仁汗胡布恩》是我国新疆和静县一带流传的蒙古族罕见的一部英雄史诗。1978年8月,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巴音公社第五大队社员额仁策演唱这部史诗,我们做了录音并整理成蒙古文发表。这次重新校对原文,转写成为拉丁字母并译成汉文,供各务蒙古学家和我国各民族研究者运用。 笔者曾翻译过哆诗,与祁连休合译的蒙古英雄史诗《阿拉坦嘎鲁》刊发在《民间文学》杂志(1978年)上,后编入文学研究所编印的《蒙古英雄史诗》一书。 -
蒙地
这是目前国内第一本有关蒙地旅游文化的自助旅行手册。它将为您打开 一个通往天堂草原的神秘通道。 由作家采写、画家设计制作的这本蒙地之书,注定会给您带来饱满的图文激情和阅读美感。 每个人因为对远方的无限向往及追寻而非凡和神圣。 只要上路,生命中的奇迹就可能发生,美和美才能相遇。 -
上帝之鞭
匈奴人阿提拉、契丹人耶律大石和蒙古人成吉思汗这三位历史人物,都是从个人理想出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掠夺欲望去征服欧亚世界的。他们为世界带来战争和死亡,而后又重新为其布局。西方人在他们刚出现的时候,因为不喜欢他们来自落后的地区,而且缺少文明,所以便称他们为“蛮族”,但当西方的城市被掠夺,建筑被无情地摧毁,高贵被凌辱,乃至文明被撞击得东倒西歪时,西方人便惊呼:上帝之鞭出现了。 他们三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东方草原出发,用极富游牧特色的方式去征服世界的。他们把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并且因为他们都是来自落后地区的牧民,所以,他们身上呈现出了一股奇特的地域气息。按勒内·格鲁塞的说法,他们是一群大地之子。他们终其一生都要让自己在开阔的地方生活,并为之不惜一切地去打仗,让人觉得他们就是为战争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