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
我国学术界对塔尔蒙的这部著作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见仁见智。就译者视野所及,许多言及这部著作的中国学者似乎都没有细读过它,所以,把它介绍给我国的读者,还是一件必要的有益的工作,让更多的中国读者可以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 塔尔蒙的这部著作是他著述中最出名的一部,如他在前言所述,把此书作为第一卷,以后又写了它的续集——第二、第三卷。在第二卷,他围绕1848年革命,通过社会经济现实与政治现实的对比,追述了19世纪社会主义的救世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救世主义的冲突,对那个时代欧洲浪漫主义哲学对政治的影响也有所涉及;第三卷中,他的视线转移到了20世纪的现代,准备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何纳粹会登上政治舞台?为何20世纪会挣扎在残害、强权、仇恨的毒海中?他的答案:除了国家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19世纪的后叶对理性主义、个人自由主义抵抗的精神力量的强大而又迅速。不知道是否有同好对把第二、第三卷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工作感兴趣?另外,塔尔蒙的这部著作中,导师拉斯基对他的影响,也随处可以读到,希望国内有研究条件的学人也能对拉斯基学说多做介绍。 因为失业日久,可以说是在贫病交迫、心力俱瘁的状态和孤寂的心境中,勉力最后完成这译稿的。其间,还曾在连续40度的盛夏,因为没有空调,电脑的故障,已经译成汉语的12万个字码的消失殆尽,几乎失去重头开始、继续伏案下去的勇气。最后校正的阶段,正值萧疏的深秋,面临的是通货膨胀的到来,心底里难免对未来的人生更添几分惆怅。 -
人文與民主
本書選萃余英時先生寫於八○年代後,關於人文與民主議題的文章,以人文篇、民主篇與思想篇勾勒一代知識人的思想精華。 身為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余先生對人文研究在華人社會的發展關注的很早,一九八四年與已故的吳大猷先生討論人文與科學的發展時,已預見臺灣社會中科學當令、功利取向的長程發展隱憂。 兩位先生皆認為當時社會的進步集中在外在環境,個人的內向開發卻被遺忘了,於是產生很多道德、心理方面的問題。 除了人文研究,作者也關心民主在中國的發展,他根據自己在思想史長年的耕耘,不僅對民主提出通論性的闡釋,亦就兩岸三地不同的民主發展提出歷史解釋。 他表示一九四九年後,臺灣之所以走上民主,中國沒有,是因為中國人文傳統在兩地截然不同的命運,臺灣保留了,中國則徹底地破壞了。 余先生並強調人文傳統中的儒學一支有許多普世價值與西方民主制度巧妙接合;換言之,儒家傳統是民主在華人世界的基石。 書名取之「人文與民主」,是作者呼籲社會用人文給生命灌注精神價值,並期許臺灣作為中國文化社群的代表,在有了民主的選票後,更能以「人文」修養改進民主體制的品質。 -
寻求中国民主
政治民主化是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最主要的潮流之一,也是中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仁人志士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以往史学界对中国追求民主的探索,多集中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民国时期的民主运动着墨不多。冯兆基所著的《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寻求中国民生》作者冯兆基认为,中国民主运动最强劲的势头出现在19291949年间,这一时期中,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高举起人权和宪政的大旗,以和平的非暴力手段,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寻求中国民生》考察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主思想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对这一时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的历史作了引入入胜的描述,为以后对这一时期中国民主运动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
欧洲民主史--从孟德斯鸠到凯尔森
《欧洲民主史》首先将笛卡儿学说、互助论、工会主义和人民政党同民主结社学说历史地联系在一起。 ――意大利贝鲁贾大学政治学教授:诺尔贝托・博比奥 《欧洲民主史》中展开的分析,以及对于从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时开始在东欧产生的各种新的彻底变化的叙述,富有说服力地证明民主在今天已成为一种生活哲学…… 《欧洲民主史》认为民主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概念,追溯了从孟德斯鸠开始的诸家学说争论的发展,阐述了欧洲历史上的各种运动,分析了各个不同时代关于民主的不同观点,从而将民主政治学说的因果和目的纳入了历史的框架。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政治学教授:安东尼奥・阿尔瓦、雷兹・德莫拉勒斯 -
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
本书是20世纪英国著名古史学家芬利的代表作。它主要以古代雅典的民主制为案列,分析了古代民主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与近现代的民主进行了对比,从而反驳了当代精英主义理论强调的必须把民众的政治参与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平民的冷漠恰是民主的更好方式的主张,指出古代雅典的民主是全体公民参与的,并未导致精英理论所谓的极端主义。该书引领了20世纪西方学界的古代民主研究热,并使得这一研究方向成为显学,从而成为20世纪西方学界对古代与现代民主进行比较研究的开山之作。 -
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