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的历史
《民主的历史》一书所做的正本清源工作仍然切中时弊,对总结中国现代历史的经验教训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理论资源,对中国改革的远大前程来说仍然正当其时。读者诸君切勿等闲视之。 -
民主的历程
在公元前六世纪的雅典,民主只是解决地方问题的一种应急对策,而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主却演变成一切政体赖以存在的合法演变成一切政体赖以存在的合法基础。本书选取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从中揭示民主的发展脉络,并探讨了民主与其它意识形态运动之间的关系。 本书作者均是各自研究领域中久负盛名的学者,其论著代表了英美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最新成果,是理解西方社会政治发展和思潮演变的重要参考书。 -
民主政治与古典希腊
古典希腊时期的艺术、政治与哲学理念,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在公元前5到前4世纪,希腊文化(物质、政治与智识)达到了它的顶峰。与此同时,希腊各城邦也处于权力纷争之中。 本书作者利用了丰富的物质资料以及历史学家、演说家、传记作家、戏剧作家和哲学家的文字资料描述了这一全盛时期。大部分那个时期的资料都对阐释者提出了强大的挑战,本书作者从这些简略或者矛盾的材料中建立起了一种对历史事件的整体叙述,他也展示了有时候相同的证据能够得出迥异的解释。利用这些材料,作者创造了一幅古典希腊时期细节丰富、生动的画面,这个变化的社会的价值观与成就影响了后世的每一个人。 -
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本书对民主和专制的起源从宏观角度,用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方法进行了描述和概括。 -
打造美国
《打造美国》主要内容: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作者,美国首任国务卿、第三任总统。约翰•马歇尔,“国父”华盛顿最欣赏的才俊,美国第四任国务卿、第四任首席大法官。这两位美国的开国元勋,本为远方表兄弟,皆曾在威廉与玛丽学院研习法律,同是亚当斯总统内阁要员。然而,两人之间却水火不容,从生活方式到政治信念,都天差地别。杰弗逊张扬而奢华,是州权的积极倡导者,力主13个州代表13个主权,应与联邦政府平起平坐;马歇尔低调而朴素,推崇强大的联邦政府,坚信13个州应该依据宪法整合为一。 在两百年前的美国政治舞台上,两人均为长袖善舞的帅才;他们为各自的信念,展开了漫长而艰苦的角逐。这场史诗般的对抗,华盛顿、亚当斯、麦迪逊、汉密尔顿等开国元老均卷入其中,美法和谈、亚当斯与杰弗逊的总统选战、“马伯里V.麦迪逊”一案、副总统伯尔的叛国等一系列事件串连前后。最终,强有力的联邦政府、独立的司法机构写就了美国基本的宪政格局;在美洲新大陆上,一个合众国得以打造而成。 -
告别中世纪
八十六年前,中国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就是五四运动。这场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精神,八十多年沧桑巨变,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阔步前进。今天,回顾历史,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无 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期间,"民主"和"科学"的提出,切中了时弊。民主的对立物是专制,科学的对立物是迷信,这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遗留的恶果。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手陈独秀,在他创办的风靡一时的《新青年》杂志上喊出的最响亮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专制与迷信在中国社会里有着盘根错节的巨大势力和影响,向这两个大敌全面宣战,需要极大的勇气。 然而,中国民众的大多数是工人和农民。要求民主如果只停留在少数学者和知识青年的狭小圈子里,那么,不管议论如何激烈,仍然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谈不上真正广泛的人民民主。在五四运动初期,由于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只能做到这样,但它是不够的,需要继续前进。科学,最根本的是要符合实际。这同样不是单靠少数人坐而论道就能解决的,需要投身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反复经受检验才能做到。五四时期的先进分子,就是循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的。 因此,清理五四的文化遗产,描绘它的真实面貌,发扬它的优秀传统,评价它的千秋功过,揭示它的现实意义便织成了一项严肃而又富有魅力的历史使命,摆在我们面前。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来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必须综合性地展现五四文化的发展过程。 于是,在近现代中国思想史领域独树一帜的著名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以当代中国难得的立场明确、思想清晰的启蒙型思想家的眼光,为了让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直接与读者见面,同时记下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思考,在去年10月,向广大读者奉献了一本55万字的煌煌巨著:《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 这是一本国内目前最完整、最严肃的五四文选;这是一本有作者独特标准和眼光、意在继承五四精神的启蒙读物。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深广和已经达到的高度,远远超出时贤的想象。 然而,长期以来,总有一些奇谈怪论不绝于耳:"全盘反传统"!"科学主义"!"全盘西化"!民主与科学"并无有机的必然关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直面海内外对"五四运动"的种种指摘,作为一位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者,袁伟时呼吁:请读一读当时的文献! 思想终归要回到现实世界。为什么当代知识分子一讲到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都不能绕开五四?袁伟时认为,五四奠定了中国现代思想的主题----科学、民主、人权,而且这一主题至今仍未完成,五四运动也是一次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也更深广。 《告别中世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新文化运动中思想领袖们对民主的内涵,已经解释得很清楚。科学讲的是以理性的态度认识、分析问题。科学的认识,本来就是不断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可能完全认识终极真理。不能由某一个人说我是代表科学的,我是真理的化身,说反对我就是反对科学。所以说要好好继承五四启蒙精神,完成它的历史任务。 袁伟时将整个五四的文献分成十一个专题,表明作者对五四论题的基本概括,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民主、科学、新闻、青年、妇女、文学等方面。五四先驱们直言无忌,也没有染上以非学术手段解决思想文化和学术问题的恶习。 这些文献之所以值得阅读和研究,是因为准确地概括了任何国家告别中世纪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打破思想镣铐,让民众成为敢于自由思考、自由言说的现代公民,这就是通常说的"人的解放"。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永垂史册,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敢于蔑视专制主义的传统,忠实地履行了这个历史任务。本书的前面有一个篇幅较长的绪论,较为详尽地阐述了作者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以及编著本书的思路与目的。书中有袁伟时的十四篇文章,约十万字。这十四篇文章,实际上是思想文化辩论的结晶,里面贯穿了袁伟时对思想界、学术界对新文化不同观点的答复与回应。 袁伟时编著的《告别中世纪》一书,史料丰富,资料尽可能从最初发表的报刊中选取。其论述见解独特,分析鞭辟入里、批判一针见血,对于理解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