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治政府
美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丛书 -
选举的困境
中国一些严肃的新闻评论也认为:“美国大选出现的‘技术失误’、法律纠纷与激烈的党派争斗,引发了人们对‘美国式民主’的质疑。” 而另一些中国国内或海外华人的评论则把美国的制度看成是十全十美,恰到好处,加一分太胖,减一分太瘦,所以是一点也不能动,不能改。特别是,美国现行选举制度框架是由美国宪法定下的,而宪法形同圣经,是不能动的。至于此次总统难产则是纯粹的“意外”,为防止“意外”而“修改选举规则”,则是“得不偿失”。 当然,作为茶余饭后的调侃,幸灾乐祸也无伤大雅。美国宪法在世界民主史上以及美国现实政治中都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人们出于尊重或维持稳定的愿望而反对轻易改动这部宪法,更可以理解。但若各国学者、政治家及制度制定者们也都同漫画家们一样一笑了之,或都如教徒诵读圣经那样崇拜美国宪法,则本作者不敢苟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主制度之一。2000年的大选难产是由错综复杂的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若把这场选举看作是美国人给全人类免费进行的一场政治试验,把它同美国以及其它国家的选举放在历史与国际这纵横两维的背景下观察和分析,或可加深我们对选举这一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政治现象的理解,也加深我们对美国的政治文化的理解。 本书将首先对各种选举结果做一个分类。我们将指出,选举除了所谓“善局”即理想的结局之外,还可能出现“无法局”、“违法局”、“僵局”或“困局”等多种“难局”。而2000年美国大选,就出现了多种难局,包括僵局与困局。 我们将指出,选举僵局与困局中的许多现象与人类在动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竞争心理和平等心理有关,与普遍的概率现象有关。也就是说,2000年美国选举中所出现的许多现象并非只有在这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才可能出现。在环境条件合适时,许多现象不仅可能在美国重现,而且完全可能在其它国家发生。因此,各国应当而且完全可以从美国的这次选举以及其它选举中吸取教训以帮助改革本国制度。 这就是说,本书试图分析各种选举难局在人类心理、统计概率、投票计量及选举制度等四个方面的成因。从制度设计者及选举组织者的角度来看,心理与概率往往不以设计者组织者的意志为转移,而计量方法与选举制度则可以改进。洞察难局背后的心理与概率原因,解剖难局中暴露出来的计量手段与选举制度中的缺陷,可以为世界其它各国在将来改善本国制度时提供借鉴,减少选举难局在本国出现的可能性。 既然本书是用中文写的,读者对象自然多是华人,这中间有作为多数族裔居住在中国大陆或台、新、港、澳等地的华人,也有作为当地少数族裔散居其它各国各地区的华人。所有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形式的选举,但由于各国各地的政治制度大不一样,作为政治制度一部份的选举制度也大不一样。本书不打算对所有这些国家或地区的选举制度或政治制度发出一套统一的评论或建议。本书书末的建议,仅仅是作为宪政改革的长远目标而提出的。由于这些建议的基础是一般的人类(甚至动物)心理分析及数学概率分析,所以它们对所有的国家(而不仅仅是华人地区或国家)适用。但是,本书将一再强调,长远的目标方案绝不等于实际实施的过程方案,而过程方案是必须考虑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现有法律、政治、社会与文化环境的。 -
民主是可能的吗?
【内容简介】 ★德沃金: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逝世一周年精装纪念版 ★贺卫方、高鸿均、刘苏里、崔卫平推荐 ★读懂德沃金,读懂美国民主精神 ★每个美国人都应阅读此书。——《纽约观察家》 德沃金指出:真正的民主国家,首先是要尊重每个人生命的基本人权;民主的精神不仅是选举和投票,它最具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是参与。这两大原则,不仅针对当下美国,对我们如何理解当下中国,乃至于未来的中国该往何处去,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法学大家德沃金,与诺齐克、罗尔斯并称当代自由主义最著名的三位旗手,也是当今最重要思想家之一。本书被誉为德沃金「最通俗易懂的著作」之一。在本书中德沃金就同性恋者权益问题、富人该如何纳税、反恐与人权保障等这个时代面临的诸多基本问题深入剖析,并试图从中找到一条法律人通往公共生活的道路。 【名家推荐】 德沃金关于人权保障的论述在西方已经成为主流理论,但对于中国而言却仍然振聋发聩,弥足珍贵。——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 通过解决美国的疑难案件,德沃金建构了“权利法理学”和“整体解释学”,提出“平等关怀与尊重”的民主法治观。这些自由的追求与平等的理想,浸润着民权运动的精神气质,充分表达了美国和全世界热爱自由与平等人民的心声。——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高鸿均 德沃金认为,在分裂的人们中间,必然有一些具有实质内容的共享原则。他本人的努力,就在于希望能够找出分歧双方的共同点,找到差异光谱中那些交叉的部分,即构成共同体生活基石的那种东西。——人文学者崔卫平 【媒体推荐】 在德沃金的众多著作中,本书是最通俗易懂的书之一。——《图书馆学刊》 这是一本值得认真反思和回应的杰作。——《欧洲遗产》 具有洞察力和穿透力,每个美国人都应阅读此书。——《纽约观察家》 -
社会分裂、弱政党政治与民主巩固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被视为民主政治运转的轴承。作为民主政体的实施机制,具有社会整合面向的政党政治,对于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巩固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本书基于乌克兰和泰国的第三波民主化经验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人格政治、庇护政治、派系政治、运动政治等弱政党的民主政治形态,将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等民主巩固的影响因素串联起来,通过梳理弱政党政治与社会分裂之间的关系,着力阐述弱政党政治无法弥合社会分裂问题,试图揭示出弱政党政治对民主巩固的消极影响,并借此从反面来证明政党政治的重要性,从而得以揭示“政党过时”或“政党终结”的普适性局限。 ------------------------------------------------------------------------------------------------------------------------- 比较研究泰国和乌克兰的政治转型,能给我们很多智识上的启发和感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常识的重要性……泰国和乌克兰的政治将走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已经知道的是,两国的政治转型过程经典地演绎了常识的重要性。麻烦之处在于,常识就在那儿,就看你是否忘记常识,能否发现常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所所长 杨光斌 -
论拉美的民主
本书对拉丁美洲自1900年至今的民主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以全面且独特的视角介绍并分析了拉丁美洲国家民主的起源及进化,借助诸多例证性的奇闻逸事、人物评论、方法论说明以及对概念化发展路径的评议,对拉美国家在向民主推进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议题进行了生动阐释。 《论拉美的民主》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政治学著作,其对拉丁美洲民主制度所进行的历史和比较视角的解读,为整个拉丁美洲的政治制度研究设定了标杆,作者不仅具有一定历史深度的独特视角,而且在庞杂信息的组织、复杂数据的分析以及语言的组织上,都表现出了一位出色政治学者所具有的研究功力。尽管是一部学术性的研究专著,但读起来绝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它是了解拉丁美洲民主制度不可多得的政治学入门读物。 -
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全球范围向民主的转型,标志着民主事业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绝大多数有关这一时期民主化原因的研究均归结于外力或政治之外因素的作用,比如国际力量的推动、经济结构危机、邻国的示范效应,即使极少数学者从政治本身出发,也只是从精英选择的角度分析,很少有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政治体制和政权内部结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些研究方法忽视了社会活动的基本规律,即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进程中,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内部而不是外部,换言之,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因而不是外因。因此,政治变革中的民主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前民主化政权内部结构的问题,本书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新权威主义政权内部的结构变化所导致的民主转型。
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章为引论。分析了选题的原因、研究方法和研究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在20世纪末的民主化背景下,人们对新权威主义政权的转型认识是模糊的,对新权威主义政权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命运难以把握。理论上的模糊也使得政治精英们的选择失去了方向,从而使政治变迁显得扑朔迷离,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充满艰难。如何理解新权威主义政权转型的根本动因,是本书尝试进行解释的。关于新权威主义政权的研究在理论上主要有两个来源:比较研究方法和政治发展理论,对此本书作了简单的回顾。此外,这一部分还对研究所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提示。
第二章为概念与理论。对权威主义、新权威主义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从两个维度——意识形态和政权形态分析了权威主义的表现形态。
第三章分析了新权威主义政权的兴起。新权威主义政权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是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变迁在政治结构体制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受到了殖民主义的历史、前现代化的经济结构、政治文化传统等因素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受制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即时事件的作用。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制度容纳的尝试,包括多元民主体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体制及寡头或军人政权,但大多不成功。在工业化进程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少数发展中国家最终选择了新权威主义体制。
第四章分析了新权威主义政权的结构及结构性危机。结构是研究政治的一个关键性变量。新权威主义政权内部存在两种结构:专制结构和同意结构。专制结构主要由行政首脑及行政机构、军队、技术官僚和政党组成。同意结构则由代议机构、利益集团、公共舆论和社会运动组成。新权威主义政权中专制结构和专制权力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意结构和同意权力很少或几乎不发挥作用,政权主要依靠强制、镇压、说服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推动经济增长。现代化发展和社会变迁导致新权威主义政权内部的专制结构和同意结构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新权威主义政权不稳定的根源。新权威主义政权试图建立各种协调机制缓解张力,但政权的性质决定了专制结构的地位不可能被取代,从而也就决定了政权不可避免地走向危机。
第五章围绕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展开论述。新权威主义政权的结构性危机并不导致其即刻的解体,政权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权的生存。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有效性来源于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政治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问关系的考察,本书认为,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并没有简单、直接的逻辑关系,新权威主义政权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不在于其经济发展战略或政策的合理,而在于政权的能力。经济绩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权的合法性,但有效性不等于合法性,现代化发展到了一定时期,政权的有效性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政权合法性的要求。这种外部因素仍然不能克服政权结构本身内在的结构性危机。
第六章描述了新权威主义政权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的解体。新权 威主义政权的结构性危机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推动下终于全面爆发,在体制上逐步向民主转型。但是,由于大多数转型是外部力量的推动或政治精英的主动选择,因此转型后面临着政治体制的巩固问题。如何巩固民主体制是新权威主义政权在转型之后必须应付的重大挑战。
最后一部分分析向民主转型后的新生民主政权在巩固民主制度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政权在民主制度巩固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政治传统、转型的方式、情境问题以及具体民主制度的选择等。不同的影响因素对转型后的民主政权的巩固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尽管有少数国家仍然处于转型后的动荡之中,但大多数政权在转型之后基本上坚持了下来。
至今为止,新权威主义政权在民主道路上尽管艰难,但却始终朝向民丰的目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