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诗史
本书开卷曾提到英国国内有几种文化相互激荡又彼此吸收,同样情况也见于现代英国与外国文化的关系。虽然总的说来,英国是对外国文化开放的,诗人则有或迎或拒的不同情况。拒也不全是坏事,它促使诗歌更有本土的根基,更深刻,但是长期内向则又产生狭隘的岛国气。迎而又拒,拒中有迎,这才能使诗歌健康地成长起来。纵观英诗全局,似乎它是能够把内面和外面两个世界的优点都收归己用的。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两个时期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这个结合。 当代世界情况远比过去复杂,经过现代主义对西欧和美国文化的大开放,英诗似乎又开始内向,写身边琐事,写心头烦闷,但现在已有迹象,它在增强历史感,响应外来的呼声。 一个相联而难决的问题是诗歌语言。诗人使用语言最精又最大胆,而对眼前的语言情况经常不满意。英国历来就有对“诗歌用语”的争论,从浪漫派起更为尖锐。华兹华斯要求以“人们真正用的语言”入诗。济慈从弥尔顿式的倒装句法转向纯净的北方英语。现代派艾略特依靠美国口语诗传统,要求“纯净部落的方言”。苏格兰的麦克迪尔米德追求“一种能尽各种功用的语言,它有一种奇妙的透彻,又有火光样的品质。”更近的东尼·哈里逊也要“吞下父亲们的火一样的语言”,用它去“点燃多少代压抑着的沉默”,并说即使他的声带被烤焦,“也将有火焰不断地唱歌”,这是把诗歌语言同为受剥削的“哑巴”们仗义执言的责任联系起来了。可见问题不仅是文言白话之分,白话也不仅有舞台式与街头式之别,而还有阶级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多数英国诗人当然是不管这一套的,但他们也每天面临选择什么样的语言的问题。争论的好处之一是英国的诗歌语言没有长期停滞过,不仅平时是流动的,而且每逢一个大的诗歌运动,总以刷新诗歌语言为其前奏。 以后的情况将如何? 一个新因素已经出现,即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英国国内是有不少人对此反对的,但未必能抗拒历史潮流。英语诗原来起自北欧,家当不过一二首史诗,现在已成为世界诗坛上一支强大力量,又回到欧洲的怀抱,会出现什么局面,这将是世界上所有的诗歌爱好者怀着兴趣注视的事。 -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
-
荷尔德林诗集
本书收录了荷尔德林的绝大部分诗歌,共计一百六十七首,包含了诗人所创作的颂诗、颂歌、悲歌、短诗和箴言诗。以最新的德语版精编《荷尔德林诗全集》为底本译出,原编者给出的必要注释和说明文字亦一并译出。 作者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都囊括其中,如《内卡河》《生命的历程》《橡树林》《致以太》,以及众多长诗如《还乡》《日耳曼尼亚》《莱茵河》《帕特摩斯》《恩培多克勒》《怀念》等,尤其是他的长篇颂歌《和平庆典》,无一遗漏。其中,诗人的代表作《狄奥提玛》收录了九个稿本的写作内容,《人民之声》两个稿本,《帕特摩斯》两个稿本,《唯一者》两个稿本。对比和研究荷尔德林的改写,是很有兴味的阅读形式。这种编排体例,或能有助于读者深入观察荷尔德林的诗艺和内心。 -
英国诗选
这是一个在有限的篇幅内力求全面的选本,包括了古英语、中古英语和近代英语三个时期,每期中的重要流派、作家、作品大致上都备一格。重点则是近代,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结束点。 共选诗人64家,诗315首(短诗全是完整的,长诗则只能节选)。这些诗绝大多数是公认的名称,但也选入了若干不见于其它选本的诗篇,特别是内容与中国有关而诗艺又出色的佳作,如奥登的几首十四行诗和燕卜荪的长诗《南岳之秋》。在每家前面,有“作者与作品简介”,力求写得简练,陈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外,着重说明作家的特点和所选诗章的特色,虽然参考了前人评论,更多的是撰写者个人的见解。 -
并非舞文弄墨
这本小书入30位英国作家的作品,涉及十七世纪的随笔、人物特定、席上谈,十八世纪的期刊论说和政论文,十九世纪的小品文和历史著作,二十世纪的文论、游记、科普文等,反映了英国不同时代的散文特点,供读者阅读赏析。 汤玛斯·莫尔(1478—1535) 《理查三世史》片断:琪恩·肖厄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 1.谈读书 2.谈美 3.谈高位 4.谈真理 5.谈结婚与独身 汤玛斯·欧佛伯利(1581—1613) 1.装腔作势的旅行者 2.侍女 约翰·韦勃斯特(1578—1632) 一个漂亮、快活的挤奶姑娘 约翰·塞尔登(1584—1654) 《燕谈录》(1689)选段 艾萨克·沃尔顿(1593—1683) 1.《垂钓全书》(1653)选段 2.《沃顿传》(1651)选段 3.《胡克传》(1665)选段 托玛斯·勃朗(1605—1682) 1.《医生的宗教》(1643)选段 2.《瓮葬》(1658)选段 旦尼尔·狄福(1660—1731) 1.《英格兰、威尔士纪行》(1724)选段 2.《摩尔·弗兰德斯》(1722)选段 江纳善·斯威夫特(1667—1745) 1.扫帚把上的沉思 2.零碎题目随想(选段) 3.预拟老年决心 4.《一个小小的建议》选段 5.致一位新任神职的青年先生的信(选段) 约瑟夫·艾狄生(1672-1717) 《旁观者》报(1711—1712)选段 玛·渥·蒙太古(1689—1762) 1.致锡索魏特夫人 2.致马尔伯爵夫人 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 1.致切斯特菲尔德爵爷书 2.《英语词典序言》选段 威廉·科贝特(1762—1835) 1.马尔勃罗 2.牛津 3.射手 4.温泉胜地 5.鸣禽 查理士·兰姆(1775—1834) 致华兹华斯函 威廉·赫兹列特(1778—1830) 《论学者之无知》(1818)选段 约翰·济慈(1795—1821) 书信选段 汤玛斯·卡莱尔(1795—1881) 1.《法国革命》(1837)选段 2.《过去与现在》(1843)选段 乔治·白并顿·麦考莱(1800—1859) 《英国史》第三章(1848)选段 乔治·伯纳·萧(1856—1950) 1.写剧理论 2.《易卜生主义的精髓》(1891)选段 3.短论一束 4.以信代序 5.贝多芬百年祭 麦克斯·比尔博姆(1872一1956) 一件事 勃特伦·罗素(1872—1970) 《记忆中的画像》(1956)选段 里顿·斯屈奇(1880—1932) 《维多利亚女王传》(1921)选段 弗琴尼亚·吴尔夫(1882—马41) 《普通读者》(一集,1925)选段 奥尔德斯·赫胥黎(1894—1963) 论舒适 J·B·普里斯特莱(1894—1984) 《英格兰之游》(1934)选段 V·S·普利却特(1900—) 《国内国外》选段 乔治·奥威尔(1903—1950) 1.穷人怎样死法 2.《里亚、托尔斯泰和“傻子”》(1947)选段 雅各布·勃朗诺斯基(1908—1974) 《人的上升》(1973)选段 约翰·希拉贝(1917—) 《穿越不列颠之行》(1970)选段 罗伯特·布赖斯(1922—) 《埃肯菲尔德——一个英国乡村的写照》(1969) 选段 附录 1.英国散文的流变 2英文散文现状 -
英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