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生认识论原理
《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是皮亚杰在1970年出版的一本理论性著作,较集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于认识论的观点。他指出:“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的成长问题”(见本书引言),而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是认识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份;并指出发生认识论的第一个特点是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第二个特点是:“它的跨专业性质”(见本书引言)。本书共包括三章。第一章根据对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分析,讨论认识的发展和形成。皮亚杰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换言之,只顾到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见本书引言),看不到认识本身的建构过程;他自己则是从其心理的发生发展来分析认识。在第二章,分析了获得认识的生物学前提,也就是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最后,在第三章则对一些古典认识论问题作了考查,他认为各门科学都应有自己的认识论,但认识总是一种继续不断的建构。 -
普通语言学教程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中的一本,《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首批54种自2000年9月问世以来,取得很大成功,首印5000套供不应求,10月份便分开重印6000套。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出版发行如此宏大规模的语言学著作,这在我国学术出版发行史上是不多见的。自出版以来,许多单位和个人争相订购,研究生和大学生生把《文库》视为良师益友,教师无论老中青都把《文库》视为知识更新的源泉。实践证明,外研社推出的《文库》受到了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的普遍好评,它将成为推动我国语言学教学与研究和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个宝库。 在成功出版《文库》首批54种的基础上,外研社现在又推出《文库》第二批58种。《文库》第二批具有五大特色:一、由58部英文原著组成,所覆盖的学科从首批的26个增加到现在的33个,新增学科包括语言学史、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语言的起源、语法化学说等,能更广泛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收入了当代语言学大师索绪尔、萨丕尔、布龙菲尔德、韩礼德、乔姆斯基、奥斯汀、格莱斯、利奇等名家的最有影响的伤口具有更高的权威性;三、增加了牛津大学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等世界知名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学经典著作;四、依然配有专家导读,专家的队伍比首批更为强大;五、世界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教授和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教授作序。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 -
猞猁的故事
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文集”的一种,依据法国Plon出版社1991年版译出。本书同文集中的另外两本书《面具之道》、《嫉妒的制陶女》一起,可以被视为界于神话故事和侦探小说之间的轻松读物。作者认为,神话思维是一个中介,通过不同地区流传的互不相同而又彼此相通的神话,探讨了美洲乃至世界各地的二元组织模式问题。 作者通过北美地区印第安人部落中流传的一个关于猞猁的故事,从简单到复杂,从北美到南美及欧亚非洲等地,讲述了几十个神话故事,并通过这些神话间的关联,试图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是国内第一本从哲学文本学的视角出发,系统解读法国当代精神分析学思想大师拉康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以著名的《拉康选集》(Ecrits)中最重要的文本为基本解读对象,深入解析了拉康哲学复杂的学术背景,并以其独有的颠覆式的历时性关联,对拉康与超现实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语言学结构主义等学术思潮之间潜在的承袭关系一一作了说明,尤其强调了拉康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背叛与激情高扬。在作者笔下,拉康的伪个人主体理论被曝于当代西方现代思想史广阔的逻辑平台上:在镜像映射中,人类个人自我的本质不过是小他者影像构成的想象性操作而已;而在象征性逻辑中,传统哲学的主体则被指证为大写他者的无意识自居,个人主体因而沦为一具腹内空空的语言稻草人。所以,那美丽的个人存在之真永远都只能是一种现实中的不可能性。笔锋所及之处,作者以通俗生动的文风言说着不可能译介的拉康哲学的魔幻逻辑,就学理讨论的意义而言,《不可能的存在之真》称得上是首开国内拉康深度研究之先河。最后,我们必须看到,拉康哲学在当代之所以显要,并不只是因其片面而深邃的思想性和非普适性,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每一个不想靠自欺活着的人必须内省的一付清醒剂。 -
结构主义
比利时哲学家布洛克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着重介绍了结构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渊源,以及它与其他各哲学流派、各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在本书中相当忠实地采取思想史家本人的见解,并使不同的观点相互对照,以尽可能地呈现时代的全景画面。本书为扩大新版,新增第六章中作者评述了后结构主义思想,反映了30年来作者有关结构主义看法的前后演变。这部著作是组织严谨的结构主义思想史的概观,是关于当代结构主义不可不读的、权威性的导论。 结构主义运动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本书对此思想运动的来龙去脉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论及四个发展阶段:莫斯科文学形式主义、布拉格哲学和文学功能主义、巴黎人文科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时代。《卢汶哲学评论》称此书为有关结构主义史的权威性著作之一。本书适合哲学、美学、文学、语言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艺术理论各界读者阅读。 -
S/Z
Preface by Richard Howard. Translated by Richard Miller. This is Barthes's scrupulous literary analysis of Balzac's short story "Sarrasine." Roland Barthes was born in 1915 and studied French literature and the clas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After teaching French at universities in Romania and Egypt, he joined the Centre National de Recherche Scientifique, where he devoted himself to research in sociology and lexicology. He was a professor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 until his death in 1980. "S/Z" is Barthes's scrupulous literary analysis of Balzac's short story "Sarrasine." "Language was both a luxury and a discipline for Barthes. He pursued a subject through language until he cornered it, until its disguise fell away and it was revealed in a kind of epiphany. In his own way, he cleaned the face of Paris more thoroughly than Andre Malraux did when he ordered its buildings washed down to their original colors and arranged for lights to be played upon them. Musing on the kind of painting done by someone like Ingres, Barthes says that 'painters have left movement the amplified sign of the unstable . . . the solemn shudder of a pose impossible to fix in time . . . the motionless overvaluation of the ineffable.' This might also serve as his definition of classical French prose, and in order to escape its encroachment, Barthes prodded, squeezed and sniffed at language, like a great chef buying fruits and vegetables. He munched distinctions. His sentence rhythms were those of a man who talks with his hands."--Anatole Broy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