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三三
一九三六年,海德格與他最重要的學生卡爾.洛維特在義大利見面。當時洛維特正因為猶太血統被迫流亡,然而,與他同遊羅馬的海德格,竟毫不在意地戴著納粹勳章。這讓我們想起洛維特曾經如此描述海德格:許多人嘲笑海德格早期的奇異穿著,竟沒人注意到那身打扮不就是介於市民的常服與納粹衝鋒隊的制服之間嗎? 《一九三三》一書,是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洛維特記錄自身早年的知識形成與納粹主政後被迫流亡的經歷。書中除了展現哲學家如何理解納粹的出現,也讓我們看到從德國到義大利、日本各地的知識分子如何面對整個世界的變動。高達美曾說,洛維特是小故事的大師,這項才能並未因他顛沛流離的生活而喪失。面對景仰的師長海德格與壓迫者站在一起,洛維特的敘述依舊銳利清楚。在這本書中,洛維特經常以簡單的觀察,就讓當年的人物活生生地出現在書頁面前,納粹時期的德國知識狀況因而清晰呈現。 洛維特經歷義大利、日本(途中曾至台灣遊覽)、美國的流亡生活之後,在一九五二年透過高達美接洽回到德國,任教於海德堡大學哲學系至一九六四年退休,期間並曾經協助海德格重返學術界。一九七三年逝世。 《一九三三》是洛維特流亡日本期間,為了爭取哈佛大學懷頓圖書館的徵文獎金而寫作的,該次徵文邀請德國的流亡者,將一九三三年前後在德國的印象寫下。當時可能因為內容不符主辦單位期望而未得獎,此份書稿遂也被遺忘多年,直到洛維特遺孀整理遺稿時發現,終於在一九八六年於德國出版。 本書特色 作為國際學界重要的哲學家,洛維特的哲學研究獨樹一格且著作等身,而這本洛維特自述1933年前後德國生涯的傳記,很可能是他的作品中最適合通俗閱讀,也最容易讓人認識他鮮明的思想性格的一部,除了作為歷史證言,在他淺白的寫真文字間,更是處處可見其被譽為「小故事的大師」的文學風采。 -
電醒世界的人
《電醒世界的人》專文推薦 〈審訂者序〉 洞悉人性才能不再重蹈覆轍/洪蘭 史坦利˙米爾格蘭是我最欽佩的心理學家,他的服從權威實驗是我放棄法律轉入心理學最主要的原因。我第一次讀到他的實驗是在法學院念大三的時候,我震驚他的實驗直搗黃龍,問了一個心理學最基本的問題:人性究竟是本善還是本惡?一個正常的人為什麼會做出匪夷所思的惡行?他的實驗說明了「邪惡的平凡性」:罪大惡極的納粹頭子艾克曼竟然是一個彬彬有禮、說話溫和的人;區區一個納粹黨竟可以讓六百萬猶太人死於煤氣室。我出生於二次大戰之後,一直對小小一個日本可以席捲比它大幾十倍的中國,中國人甘願做日本走狗、屠殺自己同胞不能了解;曾經有三十個日本兵在山西命令三百個中國人挖好自己的墳墓,然後用刺刀將他們一個個殺掉並推入坑中,中國人為什麼不反抗?三百對三十,勝算機率應該很大,他們為什麼不反抗?這些問題在看到米爾格蘭的研究後終於了解。 在一個充滿威脅的競爭社會中生存,如果加入一個權威主導的社會團體,成為它的一份子對個人是有利的。當納粹黨形成氣候後,臂上綁著黑色納粹臂章會使這個人為所欲為、做出他本來不敢做的事,老百姓只能噤若寒蟬,退避三舍,這會助長納粹黨的氣焰,而使一般人更希望加入這個團體。服從的傾向就是這種社會組織的產物,我們在黑道和幫派中也可以看到,只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演化中的求生存本能,已將這種服從權威傾向內化成人類本性的一部分。米爾格蘭認為人進入一個團體組織時,他必須把自己內在的控制權交給團體的領導人,不然這個組織不能良好運作,一旦這個人接受了這個權威的合法性,他就會接受這個權威對情境的解釋。一個權威的人說某人必須接受懲罰,只要自己是這個權威的代理人,他就會去執行這個權威給他的指令,他不再關心這個行為是否可以接受,他已將判斷和責任都交給了權威者,這是為什麼米爾格蘭的實驗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能將電擊開關一路按到四五○伏特而不手軟。在實驗之前,所有人都以為只有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的人會這麼殘忍,完全沒有想到「沉默的共犯」的毀滅性。 米爾格蘭的實驗讓我這個讀法律的人大開眼界,我驚訝一個模糊不可測量的人性,可以用實驗這麼漂亮的顯示出來,也驚訝科學的文章可以寫得這麼行雲流水,完全不生硬艱澀;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實驗心理學家存在的價值,一個實驗可以設計得這麼美妙,在這方面米爾格蘭真是大天才!他深刻了解人性,懂得讓人們自己得出結論是最有力的說服方式,例如他告訴受試者這個實驗一次需要七個人,所以務必準時,不要讓別人等,當受試者到達實驗室時,實驗者請他把外套脫掉,放在那邊的長板凳上,受試者看到長板凳上已有六件外套堆著,心中就知道自己是最後到達的人,他的罪惡感會使他立即進入實驗室的小隔間去做實驗,不會去看其他六個人到底是誰。這個實驗的重點是根本就沒有其他人,那個受試者是唯一真正的受試者,但是他會受到自己眼睛看見六件外套的推論的影響,以為真的有六個同學在其他的小隔間中做跟他一模一樣的實驗。這個實驗的成敗在受試者對別人反應的判斷,米爾格蘭成功的操弄這一點,得到漂亮的結果。 事實上他的實驗都做得乾淨俐落,令人讚嘆。像這種例子不勝枚舉,教人感嘆的是這麼好的一位科學家因為「權威的服從」這個實驗的爭議性,使他一輩子沒有得到他應有的榮耀:因為這個實驗,哈佛大學沒有通過他的升等要求,雖然他當時已是最有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還是未能留在哈佛教書,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美國心理學會也從來沒有給過他任何獎,他申請研究經費一再被拒絕,然而,他卻是二十世紀最卓越的心理學家之一,他的研究過了五十年,仍然在所有心理學的教科書中出現,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個實驗可以取代它。米爾格蘭的鬱鬱不得志可能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ㄧ,他才五十一歲就因心臟病過世;但是他短短的五十年生命卻是異常的精采,他的影響力我們到現在還不停的在生活中看到,例如他說別人的咖啡打翻是笨手笨腳,自己的咖啡打翻是咖啡太燙,這種嚴以責人、寬以待己的現象,我們不是每天在政壇上看到嗎? 他的服從實驗中有一個情境是真正的受試者只負責唸配對字的單子,按電擊開關(懲罰答錯的學習者)的責任是由另一個受試者來執行(其實這是由研究生假扮的假受試者),結果四十位受試者中就有三十七個人(百分之九十三)一路做到最後的四五○伏特。米爾格蘭說,任何一個毀滅性行動都可以透過人事安排去執行,只要決策者與實際殘酷行為保持距離,他們便不覺自己對此殘酷行為有任何責任,因為動手者不是他們。這不就是天災過後政府高官坐在冷氣房中下令封山的版本嗎?他們完全不考慮到山上還有學生需要下山唸書,人民有「行」的權利,山上還有生長了一半的高麗菜尚未採收,封了山菜只好爛在田裡。那ㄧ年許多學生交不出學費,許多家庭被債逼的自殺,冷氣房中一個決策,枉死城中許多燒炭、跳樓的人。 米爾格蘭的研究是每一個念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的人都該讀的書,法律系的人更該讀,因為法官筆下判生死的正是「人」,當然不可不知人性的本質。米爾格蘭透過實驗的方式,將不可言喻的社會運作規範的因果關係清楚呈現出來,一個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怎麼可能不讀這本書!我花了很大力氣審訂這本書,修改裡面的文詞,增加它的可讀性,最主要是這本書在現在這個亂世,有暮鼓晨鐘的作用。只有了解人性,二次世界大戰納粹的滅種屠殺才不會再現。 -
3096天
我放慢腳步,下一秒整個人卻僵住了,一種莫名的恐懼襲上心頭。 「怎麼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我告訴自己。 但是,接下來的一切發生地太快了……… 一九九八年,十歲的娜塔莎被綁架,並開始長達八年多的囚禁生活。 從等待到絕望,娜塔莎被迫剃光頭髮,半裸身體,像奴隸般的工作為 在不見天日的地牢中,娜塔莎最渴望的是太陽的溫暖,家人的擁抱。 逃出魔掌後四年,娜塔莎首度打破沉默,為自已發聲,記錄那三千多個日子的地獄生活。 1998年3月,10歲的娜塔莎.坎普許被綁架,並被關在一個車庫地下室長達八年半。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在三坪大的黑暗地牢中生活,沒有太陽,沒有月亮。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不斷的被歐打、羞辱,甚至聽到骨頭被打到斷裂的聲音。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每天都衣不蔽體,甚至被迫剃光頭髮、半裸著做著奴隸般的粗重工作。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不止一次的試圖自殺,可是另一個自我又不斷的要她別放棄求生的希望。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被迫改變原有的名字,甚至要稱呼綁匪「國王」。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因長期的營養不良與饑餓而骨瘦如柴。 在不斷的惡夢中,2006年8月,娜塔莎.坎普許總算成功逃脫……,綁匪則在第一時間畏罪自…… ◎聯合推薦 精神科醫生、作家/王浩威 台灣的好媳婦/李佩甄 暢銷書作家、名主持人/夏韻芬 名主播、暢銷書作家/張珮珊 部落格作家、心理醫師/貴婦奈奈 知名DJ、歌手/盧春如(Ruby) 知名藝人/傅娟 -
Born on a blue day
Daniel sees numbers as shapes, colours and textures and can perform extraordinary maths in his head. He has Savant Syndrome, an extremely rare form of Asperger's that gives him almost unimaginable mental powers. This book explores what it's like to be special and in so doing gives us an insight into what makes us all human - our minds. -
二泉映月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民间音乐家,享有世界声誉的音乐大师。他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已经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不朽经典。 本书作者通过数年寻访,对十六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访谈。受访者中,有阿炳抚养过的孙女,有1950年阿炳录音时的在场者,有与阿炳有着深厚交情的前辈锡剧艺人,等等。这些受访者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为我们摹绘出一幅逼近于真实的、在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处长久挣扎的盲人音乐家肖像。 此前从未公开的阿炳全部户籍档案照片,也在本书中得到完整披露。 这是首本以第一手资料反映民间音乐家阿炳真实面貌的“口述历史”著作,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由于受访者基本已经年过八旬,因此,本书的写作亦具有抢救性质。 -
盧芹齋傳
卢芹斋(C .T. Loo, 1880-1957)有史以来第一本生平传记 二十世纪初,浙江人卢芹斋旅居欧美,以其深厚的中华文物鑑赏知识和商业才能,启蒙性地把欧美收藏家们的眼光从中国装饰瓷器引向了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国墓葬艺术和佛教艺术;使得西方人学会了欣赏中华文物中的青铜器、古玉器、古陶器、唐三彩,佛教造像等等;从此也开拓了世界范围的中华文物流通市场。时至今朝,也留下了中华文物的流通、回归与保护的话题。 ——曹兴诚(当代着名文物收藏家、本书序作者) 罗拉女士的力作《卢芹斋传》填补了中国文物在世界范围内辗转播迁的一个文史空白,其学术性和可读性都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文博或收藏类读物。 ——宋路霞(近代家族史专家、本书跋作者) 罗拉因无意间经手卢芹斋法国五十年生活的整批私人文件而一头栽入这位曾经在亚洲古董界叱诧风云、但为人神秘的古董商的私密世界。她耗费近七年时间,紧紧追随卢芹斋的行迹,在法国、美国和中国三地进行研究和访谈,凭着如警探侦查办桉的精神,对所有蛛丝马迹一一抽丝剥茧,小心求证,客观地叙述了卢芹斋极其複杂、充满矛盾的一生。 ——《CANS艺术新闻》2013年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