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本书通过回顾1911至1937年间,北京、上海、广州出现的美术社团,以及他们创办期刊、筹划展览的美术活动,探讨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画家群体对于美术现代化课题的理解与实践。整个论述在充分利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辅以精要的作品分析,廓清了许多争论出现的历史语境,呈现出中国美术在面对自身传统与西方影响时,交互形成的排拒、接纳、融合等多重面貌。 -
资本主义精神
《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意义重大,观点独到,灵感丰富,满足了当前之急需。在一个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世界中,人们很容易忘记民族的起源和遗产,忘记国际竞争的跌宕起伏。格林菲尔德利用有力的对比分析和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有效地提醒了人们,并且阐明了那段历史。 -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部,每部分上、下两卷。第一部上卷为《理与物》,下卷为《公理与反公理》;第二部上卷为《帝国与国家》,下卷为《科学话说共同体》。全书共150万字,从宋明礼学说起,分析中国思想界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分析晚清直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科学主义”观念,指出这一观念和中国思想现代转型具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
另类的现代性
《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作为最早探讨社会性别、现代性与权力之间关系的人类学名著之一,着重考察了中国自社会主义革命以来所进行的交叉重叠的现代性项目以及社会性别在其中的中心地位。作者通过比较杭州一家丝绸厂里分别在解放初期、“文革”中和后毛时代进厂的三个代群女工对工作、政治和社会性别文化的不同态度,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想象的不平等交叉中进行的各种现代性想象,以及女工们与中国各个现代性项目之间的多样关系。《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还借鉴了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对跨文化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倾向进行了批判。全书夹叙夹议。深入浅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精良的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典范。 -
帝国
《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分三部分,介绍帝国主义一般的错综复杂状况,讲述帝国主义向帝国转变的过程,并以生产为立足点,叙述同样的历史过程。 -
法国大革命与现代性的诞生
《法国大革命与现代性的诞生》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之一,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突出地表现了作为现时代黎明和现代性的宏大叙事的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其中深入勘察所涉及的论题十分宽广,从对引发热议的1789年的阶级性、民族国家的问题到对至上崇拜,到犹太人的解放以及革命的文化遗产等的分析,充满了智慧与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