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的诱惑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彩之作。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1)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2)重思现代:京派;(3)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民国时代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呼唤了一种地区、全球语境相互交织的多元背景。文化争论、政治纷争和社会动乱等不断变化的地区语境塑造了现代主义,同时帝国主义推动下的全球文化经济潮流也参与了现代性的塑造。这种地区/全球连接最为明显的显现即是半殖民地性。这是一种多重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多层次占领的政治方式。为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这种种的外国势力在中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作为我们所处的后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新殖民时代的标志即是:西方文化霸权将西方自身定位为终极价值的裁定人。同时,新殖民时代的被殖民者又反过来将这种定位内在化,从而使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得以实现。无论是在“五四”一代西方主义的现代主义之中,还是在京派的文化普遍主义那里,亦或是在新感觉派这里,都市西方的视角都参与其中。京派思想家发现中国文化复兴在战后欧洲流行的文明话语中占有相当的合法性。与之相区别,西方主义者对中国传统的彻底否定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新感觉派既不号召否弃传统,也不呼唤有限度地复兴传统,而资本主义现代性是唯一需要他们考虑的因素。 在中国作家遭遇西方现代性之时,一旦作家们去除掉传统的保护层,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被用来代替传统以发挥中介作用。西方主义者通过对自身必能赶上西方的确信来想象一种平等。京派思想家在西方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对西方进行一种有限度的批评,新感觉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看做是不可改变的既定现实。这三种与西方协商的模式构成了三种重要的进程。如果被加以利用,它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进一步反思中西关系的基础。 -
跨语际实践
跨语际实践的研究重心并不是技术意义上的翻译,而是翻译的历史条件,以及由不同语言间最初的接触而引发的话语实践。总体而言,我所要考察的是新词语、新意义和新话语兴起、代谢,并在本国语言中获得合法性的过程。 -
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
《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将周作人的美学构建纳入整个中国现代性的话语版图中,基于详尽的文本分析以及文本与历史语境的勾连,呈示出周作人的文学写作背后的美学建构,辨析其与“五四”话语的合作、冲突乃至断裂。在英语世界中,《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是迄今为止关于周作人的最完整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
现代性赋格
赋格是一种多声部对位的音乐结构。“现代性”(回答什么是现代价值、现代思维的哲学思想)并非只有启蒙形成的现代思想体系一种,而是多义、多声部的相互衍生,以复调式在历史上拓展,宛如音乐中的赋格。 《现代性赋格》融当代文论思辨于散文篇章,力求实现诗性的思辨与思辨的诗性,复现19世纪欧洲现代化的历史语境,重温经典文学作品的启示,进入“现代性”的复调式思考,以期唤醒与现代体系形成对位张力的人文美学现代性。对于仍在寻找现代意识的中国,欧洲现代化的历史(包括其中的文学史)所能提供的借鉴,不可忽视。 全书按四篇展开,其中的各章可作为独立散文,但能彼此呼应,呈现多声部赋格。“启蒙篇”以启蒙为线索,引出现代体系和后现代思辨策略的对位声部;“法兰西篇”与“俄罗斯篇”相互对照,呈现发达状况和不发达状况下对现代体系两种不尽相同的反应;“尼采篇”则是从整个西方思想史的大格局对现代体系的思辨和应答。 童明,是著名作家木心的英文作品译者。 -
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 -
现代危机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政治学评论》在主编、政治史学家沃特马·古里安(Waldemar Gurian)卓越的领导下,成为美国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本书收录了1939年到1962年之间,那一批杰出的,使这本刊物成为不朽的美国和欧洲移民知识分子的经典文章。对于当时的学术精英们来说,德国和俄国新型独裁政体的出现以及对其他政体的威胁更具有毁灭性,欧洲的战争要求人们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哲学前景与人性困境。他们的观点以及这本刊物本身所体现的“知识分子良心的模式”,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从雅克·马里坦和伊夫·西蒙,到汉娜·阿伦特和列奥·施特劳斯,这本杂志不断吸引最优秀的作者思考20世纪最深刻的政治学问题。本书涉及的主题从极权主义和虚无主义到教育的价值和个体的尊严。作者们的正直和智慧充分说明为什么这本杂志直到现在仍然是严肃的政治哲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首要期刊。” ——Steven B. Smith,耶鲁大学政治科学Alfred Cowles讲座教授 人类存在的性质该如何理解? 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能够了解多少? 在一个遍布和我们一样的人类的世界里 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詹姆斯·麦克亚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