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格曼论电影
伯格曼论电影,ISBN:9787563340088,作者:(瑞典)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著;韩良忆等译 -
施拉德论施拉德
本书被认为是Faber and Faber出版社“导演论导演”系列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内容详实、权威,其中第三章是施拉德本人的评论文章精选,包括里程碑一样的《黑色电影笔记》。 保罗·施拉德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他左手写影评,右手写剧本,产量虽不高,但却像一座座架在电影研究与电影史河流上的桥梁,每个后来者都必须脱帽致意,再从此经过。《电影中的超验风格》使世人重新认识了小津和布烈松的价值,《黑色电影笔记》在欧美影评界最早系统归纳、总结黑色电影的各种风格特征,是所有研究者的必读篇目;在《出租车司机》中,施拉德结合切身经历,完成了对美国经典电影(约翰·福特)和欧洲艺术大师(布烈松)的致敬;《愤怒的公牛》更是施拉德会同德尼罗与斯科塞斯为风起云涌的新好莱坞运动谱写的一曲挽歌。 施拉德是解开新好莱坞之谜的一把钥匙,新好莱坞有了他,才打通了连接欧、美电影血缘的任督二脉,他不仅帮助马丁·斯科塞斯从泥地走向圣地,顺理成章地接下希区柯克和霍华德·霍克斯的衣钵,对他自己来说更重要的是,在那个人人愤怒、幻灭、精力充沛又无所事事的年代里,施拉德用电影完成了对自己的疗救,赛璐珞成为他的氧气和面包,从来不曾有一分钟离开过,即便他曾背叛过所有人,即便那个令他们为之骄傲的年代渐渐远去,他对电影的信仰却从未减弱。 -
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
以马丁・斯科塞斯的三个讲座内容为主体,回顾了他的从影经历以及每部影片的创作过程,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斯科塞斯电影创作的动机、方法、理念。 -
费德里柯·费里尼
在费里尼那儿,我们能找到一切,又能找到一切的反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对节日和爱的感觉、圣宠和诅咒、阴与阳、男女之间分离、纠缠和融合——总之银幕上的生活永远都指向让人迷惑和发慌的面具、倒影……共时性让我们的道路在想象中交叉,而且只有它不会说谎。 -
弗朗索瓦·特吕弗
《弗朗索瓦•特吕弗》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研究这位天才导演的权威之作,安内特•因斯多夫捕捉到了特吕弗作品的精粹与全貌,观点新颖,充满洞见。作者讨论了特吕弗对法国新浪潮的贡献、与其精神导师希区柯克和雷诺阿的关系,及其影片的重大主题——女人、爱情、孩子与语言,她还从特吕弗与其影片的关系中,探讨了他的生活。《弗朗索瓦•特吕弗》写得热情洋溢,充满人性,一如其主题,它已使电影史上最受人欢迎、最多产、最深刻的艺术家之一归于不朽。 -
陈可辛 自己的路
此书访问陈可辛本人及他的工作团队与家人,包括父亲陈铜民,伴侣吴君如,亦师亦友的曾志伟,同路人李志毅、赵良骏、钟珍、许月珍等人,从陈可辛本人及众人口中呈现陈可辛的电影之路。父亲的理想与背景如何影响他的电影路途?陈可辛如何在他的电影事业中体现自身的多地域特性?他生于香港、自小移民泰国、到美国读书、再回流香港工作、前往荷里活发展、组织亚太合拍影业、再与内地团队合作制作大型电影,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如何体现在他的光影世界之中?此书亦收录本港著名影评人包括纪陶、朗天、李照兴、汤祯兆、石琪等对陈可辛电影的综合评论。 1. 本书内容绝大部分都是一手数据,且从未发表,由陈可辛及其合作无间的团队提供,是目前唯一经陈可辛授权的版本,坦率诚恳,极具权威性。 2. 陈可辛入行以来走过的路,从监制、市场到编剧、导演,从香港到亚洲、美国再到内地,他不同寻常的丰富履历,既让一般电影爱好者,可以更了解他的电影及其做事风格和理念,还可以针对广大大专院校电影专业学生并从事电影行业的人,了解陈可辛的电影制作过程的艰辛,不同地方的不同制度,从中得到启发。 3. 本书从甚受欢迎的繁体版(不及一月即再版)引进,并新增了几万字内容,如访问韩三平、汤唯、黎明,以及转载商羊对陈可辛的专访,内容更全面。 4. 本书除了精彩的内文,还配了大量插图,是陈可辛的电影公司提供的大量珍贵剧照以及工作场景照片,为平常所不易见到。 5. 陈可辛年底会有新片在大陆上映,因而将这本书与新片宣传配合,会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