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伯作品集Ⅶ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作为《经济与社会》的第一章“前言”部分,韦伯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韦伯作品集7)里详尽地表达了他对社会学研究的任务、目标、方法和概念工具所持有的观点,同时也将他的理论思考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我们理解和研究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甚至也是理解和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基础——打开韦伯思想奥秘的钥匙。 -
死前活一次
1. 少有人會為死者拍照,顯示人們對死亡的不安與不了解。本書大膽觸碰這項「禁忌」,將生死肖像並列,使讀者不得不「直視」死亡。 2. 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終點,生者唯有把握生命,才能在死亡來臨時少一點遺憾。 3. 「臨終關懷」的精神在於,讓病人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藉由「疼痛控制」將病痛減到最少,保有尊嚴地度過生命最後時光。 ◎聯合推薦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余德慧 大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名男 柳營奇美醫院院長/曹朝榮 終身義工 /孫越 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王浴 萬芳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湯梅芬 新樓醫院馬雅各紀念病房 基督教門諾會醫院迦南病房 秀傳紀念醫院安寜小組 安寧照顧基金會 蓮花基金會 這就像把望遠鏡倒過來,你只能看到那些大塊的東西:我是怎樣生活的?我愛過誰?我得到什麼?我錯過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 生與死本是自然遞嬗的過程,然而在今日社會,死亡和死亡的過程脫離日常生活,變得隱密而不可言說。人們對死亡的認識變得模糊,因而心懷恐懼。然而,這個把我們帶往未知世界的過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臨終關懷醫院是瀕死者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地方。住進院裡的人,知道自己沒有機會回家,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們只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個總結,與自己和他人和解,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以及處理死後的問題。 本書作者和攝影者走訪德國數所臨終關懷醫院,和院中的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深談,寫成細膩的文字紀錄。攝影者則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張是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另一張則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看到面對生命終點的倉皇、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 斯特萊太太在死前一個月,仍抱著堅定的求生意志。 51歲的芭芭拉,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渴望母親的愛。她在最後幾個月常常夢到自己是個孩子。 當死亡站在曹太太的門前,她變得更誠實。能夠談論自己的內心,對她是一種解脫。 談普林太太打定主意,直到最後一刻都帶著清醒的理智,精心安排剩下的時間。 好幾個瀕死病人沒有機會和最親密的人開誠布公地談「死」這件事,他們來不及向對方說出愛。 這些瀕死者最後的願望是什麼?希望多活一些時候,希望死亡來得乾脆而溫柔一些,希望死亡不是一切的結束……在臨終關懷醫院,這些願望並非完全不可能實現。 在死亡來臨前「真正的生活」,不但是瀕死者的願望,也是以為死亡很遙遠的每個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 -
在希特勒身边12年
克里斯塔·施罗德的经历太震撼人心了!1930年她沦为德国700万失业大军中的一员,1933年却一跃成为希特勒的私人秘书,追随希特勒12年,日夜听命于他。在总理府,在伯格霍夫,直至柏林地堡中,她一直跟在他身边,仅在他死前最后几天才离开他。本书是她对这12年秘书生涯的回忆录,将一个不简单的希特勒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希特勒及其最内在的人格。 纳粹的形成及其奉行的扩张政策,尽管许多有关的历史文献已为我们所熟知,但这位二次大战的始作俑者的真实面目,却始终被新闻记录影片的一些片段所掩盖,我们从中看到的只有他面对文明世界疯狂叫嚣的形象,而克里斯塔·施罗德的见证最为确切。 -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作者为著名德国哲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会合点, 人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奥伊肯众多著作中篇幅较小,比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学的方法、出发点、主要内容和特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对了解和研究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
在歐洲得到極高的評價,被喻為是結合「圖與文」的文學珍寶! 這是一本長翅膀的書,特別推薦給「不安於室」的您,因為,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沒有太多既定的框框,心很柔軟... 與我們一同優游神奇的想像空間 洋蔥、蘿蔔和蕃茄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這個東西,它們認為那只是空想,南瓜默默不說話,它只是繼續成長。 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我們叫它天堂。然後呢?隨著時間,它完全變了,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其實我們都知道。在于爾克.舒比格充滿童話和驚奇的故事�,你卻無法預知結果。一個到處流浪的城市?會遲到的獅子吼聲?令人摸不著頭緒的魔法?幸福和幫助要如何尋找?... 你會驚奇大笑,因為書中充滿了看似無厘頭,卻又煞有其事的奇想。通往奇異世界的門正敞開著,小孩、年輕人、大人隨時可以進去徜徉一番。其中德國著名插畫家羅特勞特蘇珊娜.貝爾納別出心裁、獨有創意的插畫也令人驚豔,讓人不禁想一看再看。 -
一次:影像和故事
當代電影中最偉大的藝術心靈之一的德國大導演溫德斯,於其電影中展現了獨具的智慧、創造力及敏感性,其電影已超越了語言及國界。在本書中,溫德斯將同樣的文學詩意及電影般的場景帶入此一攝影性散文中,它同時也是一本旅行日記、攝影相簿,更是這位導演透過他的詩意之眼捕捉出日常生活一些隱 藏著的片段,以如詩般的旋律訴說著他的心境及看法,鋪陳出了一系列短片般的短篇故事。 “有一次……”,童話總是這樣開始。溫德斯在這本簡潔優雅的攝影文集中,以文字與影像串搭如同隨興的抒情詩一般。二百多幀的照片、四十多段的日記式散文隨筆,是溫德斯在世界各地影片拍攝時或堪景時的旅途中記錄下來的各種經歷,尋常或不尋常的。旅行散文和照片日記合二為一,真實的旅行和選景拍攝的工作隨感、平常生活諸如五百年歷史的阿爾卑斯山農莊小屋、街頭流浪人……書中旅途遍及世界各地:美國、澳洲、日本、峇里島、冰島、俄國、南非等等,其中有許多世界電影大師和同行故事,如黑澤明、高達、大島渚、馬丁.史柯西斯等等,映照出電影銀幕之外真實的一面。 溫德斯曾說過:“每一幅圖片都可以是一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正說明了這本圖片日記集的風格——影像優美,滿溢生命力和豐富意涵,文筆真摯令人難忘。對溫德斯而言,觀看的詩意和敘述的旋律都屬於其藝術創造之決定性的部分,《一次》敘述了一個電影人與世界的相遇、看法和印象,更是溫德斯坦言的心愛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