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的跳蚤
全书分为四章,分别围绕鼠疫杆菌、天花病毒、流感病毒和艾滋病毒这四种烈性微生物对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几个不同的侧面阐述微生物这个肉眼看不见的翻云覆雨手是如何改变、推动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人类历史的。 第一章最古老的瘟疫: 鼠疫,也就是曾经改变欧洲格局与面貌的“黑死病”。它葬送了蒙元王朝,让试图重现罗马荣光的查士丁尼大帝壮志难酬,更决定了崇祯、李闯王与吴三桂的个人命运乃至明清两朝的历史性走向。晚清末年,人类与鼠疫的决战发生在东北,以人类的获胜而告终。然而,人类真的获得胜利了吗?鼠疫真的不会卷土重来? 第二章斑点恶魔: 天花,没有鼠疫那么剧烈,但却是人类历史上最持久的病毒。几千年来,人类对天花束手无策,侥幸不死的人们也留下终生难消的疤痕。旧大陆对新大陆的征服,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天花:几乎统一墨西哥并开始征服中美洲的阿茲特克帝国在他最强盛最具扩张力的时刻,在天花绽放的那一刻骤然灭亡。发现“牛痘”的爱德华•琴纳,让人类征服了天花,他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医生。 第三章西班牙女郎: 大流感,让1918这个年份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噩梦。那一年,美国人均寿命是39岁。这场为期一年的流感所杀死的人,要比黑死病在二百年中杀死的人多,要比艾滋病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杀死的人多。然而同样拜流感所赐,德国征服世界的野心终成泡影。流感过后,人类寻找引发这一场浩劫的原株病毒的漫长过程,也成为举世瞩目的传奇。 第四章世纪末的救赎: 艾滋病如横空出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就像上帝和人类开的一个大玩笑,又像地狱里的魔鬼的一次出击,这一击就命中了人类文明的死穴。透过艾滋病,看到的是人类种种恶习,是科学界争名夺利的丑恶嘴脸以及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艾滋将与我们共存很长很长时间。人类与艾滋,谁胜谁败,这是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 -
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目前正值全球出现通货膨胀、经济放缓,反全球化的声浪空前高涨,国际势力阴谋论滥觞,民主主义者大肆鼓吹关起门来搞发展。但是,假如让美国分裂为50个州,各自设立阻碍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进出的关卡,你认为人民的福利会得到增进吗?假如每个州都有自己的资本市场,让GE、微软、IBM这样的企业只能在其中一个州里开展业务,你认为消费者会从中得利吗?在那样一个美利坚不合众国里,投资、市场和贸易将大大萎缩,人民的生活水准会迅速下降。有的地方恐怕会成为监狱,把绝望而沮丧的人民封锁在其中…… 因此,人为地割裂世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关心如何让世界经济有效运转。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全球化太多,而是太少。 经济一体化的潜力才刚刚释放,假如我们想提高各国穷人的生活水平,那就需要更多而非更少的全球市场。社会民主主义者、古典自由主义者和保守派民主主义者应该团结起来,保卫和促进全球经济的自由化,反对从各地纠集起来的对手。 -
符号学与社会科学
本书所收录的多篇论著,都是格雷马斯运用这一符号学方式,结合具体的调研实践,对多种社会学简直话语的语义系统进行的分析阐释。这些分析阐释既一以贯之地与此前的文学叙事话语研究相衔接,也鲜明而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些学科的独有特点。 -
我们应有的文化
编辑推荐: ★在一个文化溃败的时代,如何延续伟大的人文主义传统? ★“最后的人文主义者”、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凝结一生思索,将他对时代和文化的洞悉嘱托后世。 ★史诗巨著《从黎明到衰落》之后,美国国宝级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最具代表性的力作,凝结毕生阅历、胆识、想象、智慧而成的文化卓见。 ★唐德刚、余英时、夏志清、李欧梵、甘阳、张闳等重要华人学者一致推崇。 终于,让我们感到慰藉的是:只要人类存在,文明及其所有成果都会以萌芽的状态存在。文明并不能等同于“我们”的文明。重建国家和文化,无论是现在还是其他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本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比渴望和悲叹更有吸引力。 ——雅克•巴尔赞 -------------------------------------------------------------------------- 内容简介: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的真正价值?文化繁荣的源泉何在?现代文化正遭受哪些致命的威胁? 在这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中,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基于毕生的思考对此作出了振聋发聩的论述。他指出,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文化正在衰落之中。1500年之后,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或将成为过去。 从人文到艺术,从历史到哲学,巴尔赞全面考察了现代文化的衰颓迹象:在专业化的支配下,人文学科被学术研究侵蚀,丧失了其人文气质,沦为纯粹技术性的分析;文化被委托给专家,成为谋生手段,成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不再是大众完善自己精神的财富;艺术成为功利性的收藏活动,人们没有对艺术的真正理解,却为其疯狂飙升的价格而蠢蠢欲动;知识则转变可随时检索的信息洪流,人们专注于占有事实而不是领悟语境或者意义…… 将来,是新黑暗时代的到临,或者是新的理想、新的文化的创生?巴尔赞并没有售卖廉价的预言,而是努力让我们重新理解现代人和现代文化的境况。他坚信通过回顾过去500年“伟大卓绝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过去,并且用它来创造一个新的现在”。 巴尔赞曾自称为一个“快乐的悲观主义者”。确实,在这些黯淡的语言之下,却饱含了炽热的激情和强大的生命力。 清晰的判断、深邃的洞察,还有必不可少的典雅文字,让《我们应有的文化》成为雅克·巴尔赞这位“风趣、博学、大胆的人文主义者”的文化宣言,更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对于任何希望理解文化或者对现有文化感到失望的读者而言,《我们应有的文化》无疑是必读之选。 -------------------------------------------------------------------------- 媒体评论: 巴尔赞不满足于谴责黑暗,他还不知疲倦地支持“文艺以及求真能够获得自由”这一信念。 ——托马斯·文奇盖拉(Thomas Vinciguerra,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 巴尔赞的文化研究和广博兴趣是无可匹敌的。就像其历史杰作《从黎明到衰落》中介绍的狄德罗一样,他对人类思想所触及的几乎任何领域都有所涉猎,了解最新的研究发展状况,能做出中肯在行的评论。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这本书思想丰饶,启人深思,充满大量鲜为人知却又息息相关的细节。对评论者而言,很难对它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我们应有的文化》能解答你的所有疑问,甚至包括那些你未曾想到并提出的问题。而且,所有这些都以一种独特的叙述风格呈现出来,循循善诱而非信口开河,简洁明晰而非索然无味,温和开放而非狂妄独断。 ——《美国观察者》(The American Spectator) 巴尔赞支持对文化艺术的智性直观和自发创造,反对对艺术家的盲目崇拜和美化吹捧,反对对语言的轻率侵蚀……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巴尔赞的精巧散文……颂扬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所说的“敏感性精神”——面对文化时心灵的直觉或敏感。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
Outliers
In this wide-ranging third installment of Malcolm Gladwell's exploration of how people and social phenomena work, the New Yorker journalist takes a close look at what constitutes high levels of success. That is, what makes people at the top of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get there? As we've come to expect from Gladwell's previous books,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s a bit complicated. He says that upbringing, culture and even random luck have something to with success, but there is another important quality that anyone can control. Two chapters are dedicated to the "revelation" that IQ is only a baseline quality and success has little to nothing to do with having a high IQ or a low IQ. Rather, success is substantially a product of cultivating a high degree of what Robert Sternberg calls "practical intelligence" or what most refer to a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Gladwell uses the example of Nobel laureates coming from unknown schools as often as ivy league schools. At this level of mastery IQ is no longer a factor. Success has little to do with where you were educated and everything to do with your level of practical/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willingness to put in the 10,000 hours of practice required to reach mastery of your field. All in all, it's an interesting read that isn't too heady and goes by pretty quickly, as the interesting anecdotes are what you would expect from Gladwell. -
最好的辩护
被誉为“美国当代最成功的辩护律师”的德肖维茨在本书中记录了他曾代理的最富有争议、影响面颇大的十几起案件,将案件的故事背景和诉讼过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叙述和描写。书中不乏曲折跌宕的案情发展、纯熟的辩护技巧、精彩的辩护场景和令人意想不到的诉讼结局。每个引人入胜的案件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在读者脑海中上映。 作者代理案件注重办案技巧,强调以理取胜,坚持“以攻代守”的策略,认为“最好的辩护”就是“进攻”!书中对此进行了着重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