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电影理论思潮
《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世界电影理论思潮》的首要写作目的就是它的实用价值,《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世界电影理论思潮》实际上也可以称为“实用电影理论”或“电影创作理论”,书中论及的电影理论大多与不同时期或不同风格的电影创作密切相关,许多著名的电影理论家本身就是伟大的电影制作者(如爱森斯坦、柴伐蒂尼和特吕弗),而一些经典名片又与某种电影理论思潮血肉相连(《战舰波将金》可以等同于“蒙太奇”理论。 -
西方电影史概论
《西方电影史概论》的主要内容是:这不是一本电影史。作者只是对西方电影史上的某些问题作了些十分肤浅的论述,或者说,只是就怎样看待西方电影史的问题谈了些不成熟的看法。对于不熟悉西方电影史的读者来说,这本小书也许能起一点增长知识的作用。我们读西方的一些电影史著作时,由于其中提到的影片作者们绝大部分都未看过,而那些作者们又往往是在假定读者已经熟悉这些影片的前提下写他们的书的,所以容易愈读愈糊涂,不能完卷。作者这本小书可能没有这个毛病,一是作者自己吃过读那种书的苦头,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尽量介绍背景材料,不讲没头没脑的话。 -
电影本体心理学
《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和无意识》荟萃了本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梅内盖蒂教授对世界一百部经典影片的剖析。作者是通过多年实践,发现了人的本体自在(In se Ontico),突破了佛洛伊德、弗罗姆、容格、马斯洛等三思潮等心理分析的局限,从本体心理学这个独特的视点,对影片进行深入剖析的,并将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无意识动力挖掘出来,进行深层次的生命本体学的分析。人的无意识世界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它是驱动人行为的动力源头。导演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影片中表现了自己的无意识,自己的梦,所以,一部伟大的影片是导演的一个伟大的梦,也是集体无意识和导演个人无意识的深层反映。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导演,从西方的伯格曼、费里尼、塔尔可夫斯基到东方的黑泽明、张艺谋……都善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一部优秀影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截然不同的反映,关键在于每个观众是从自己的无意识去信同影片,与生命情结获得同构,观看一部影片也是一次心理测试的过程;既是对集体的也是对个人的测试;既是对社会文化的也是对个体生命世界和文化结构的临床检验。观众通过同影片中人物的认同,可以找回自己的真我,以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本体心理学是对人的生命结构本质的剖析;是对文化人类的独特探索。 -
電影I:運動-影像
這項研究並不是一套電影史,而是嘗試對屬於電影的影像與符徵進行分類。我們在此對第一類型的影像──即運動-影像,還有它的主要變化──感知-影像、動情-影像與動作-影像,以及構成上述影像特徵的各種(非語言學)符徵等等進行思考,有時是光與陰影的抗爭,有時又是光與白色的關係。這些質性與力量有時表現在容貌上,有時又展示在「任意空間」裡;有時揭示出原創世界,又有時實現於假定為真的地點裡。電影裡的偉大作者各有所長地發明並構成了這些影像與符徵,他們不只得以媲美畫家、建築師與音樂家,甚至可與思想家並駕齊驅。光是經由視聽效果而批判或讚揚是不夠的,而是應該說明思想如何用運動-影像,以及最深刻的時間-影像的聲光符徵來進行,以求偶爾能生產出偉大的作品。 -
电影色彩学
面前有一叠书稿,厚厚的,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它是我的同班同学、好友梁明即将出版的新书《电影色彩学》。那些熟悉的电影片名、文字、图片把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回26年前一我们将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时的情景,那时的我们年轻、朝气蓬勃,都准备在电影领域大展拳脚。记得当时梁明的毕业论文就是写电影色彩,题目我记得很牢,叫《电影艺术中的色彩与色调创造》,张艺谋也写色彩,叫《论电影中的色彩反衬》,我也对电影色彩问题很感兴趣,但最后没写,我写的是《论电影中的技术“失误。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之所以对他俩的论文记忆犹新,是因为我们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讨论过很多次。毕业时梁明的论文被导师高度评价,代表全班同学在全校大会上宣读,论文还被刊登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创刊号上,后来电影年鉴又转载此文.著名电影理论家陈荒煤先生称赞道:“学生的论文不亚于当今的一些电影理论家的文章。” -
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
本书以美国好莱坞片厂系统为主要分析对象,将比较文学的思考方式运用其中,从类型学的角度检验好莱坞百年来电影类型的确立及相关的文化意义。作者对西部片、二战片、黑色电影、家庭伦理片、歌舞片、神经喜剧、黑名单片、记者片八个电影类型予以深刻精辟的分析,语言生动,材料翔实,论述精到,是很好的有关类型电影的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