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转型愿景
编辑推荐: 未来20年间,随着气候变暖和石油危机的扩展效应,如不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世界将面临的不利变化和负面影响。本书对此前景进行了描述,同时指出了可持续发展方式何以成为可能的一条民间路径——城镇转型。 城镇转型秉持“本土化、当地化”理念,以社区为本,唤醒地方民众的绿色环保意识,开启新的低碳节能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重建当地的“生态复原力”,通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相关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手册……你可以用它来改变世界。 ——卡洛琳•卢卡斯 欧洲议会会员(Caroline Lucas MEP) 城镇转型愿景提供了有价值的创新途径,用新颖的叙述手法以及创新思维的工具, 帮助我们打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立刻”阅读它! ——保罗•艾伦 替代科技中心董事、《零碳英国》专案负责人 城镇转型,可以“再生”一个文化现场,置入新形态的工作模式,树立重返古城 生活的典范,创建新型消费经济,回归古城传统人文活动,实践“简朴新生活”。 ——登琨艳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兼任教授 从1898年花园城市到现在的城镇转型,英国人在浪漫主义思维下,一直在追求人 与自然协调的最佳共存方式。在当今生态严重破坏、自然灾害常态发生的环境中, 这种简约节能的城镇模式将是地球生态物种得以持续发展的最佳与最后途径。这 个模式让我们有自赎的机会! ——黄孟伟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及都市规划硕士、美国AIA纽约注册开业建筑师、西安“绿色城市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座谈会总召集人 -
自然的终结
《自然的终结》是一部有关于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的诸多后果的优美、诙谐和悲剧性的著作,分为两个部分:“现实”和“不远的将来”。作者比尔·麦克基本在该书的10周年纪念版序中写道:“当我在80年代末撰写《自然的终结》时,我进行了两方面的观察。首先,我们错误的表述了时间———我们曾经认为地球是在无限缓慢地改变着,但事实上这一改变现在正在加速———作为我们自身的改变而导致的后果,地球的改变是急剧的、危险的和神秘的。其次,我们的有关空间的概念也是错误的———我们曾经认为人类是渺小的,而地球是巨大的,但是,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相反的情况已经发生了。” -
增长的极限
增长的极限,ISBN:9787111192633,作者:(美)德内拉·梅多斯,(美)乔根·兰德斯,(美)丹尼斯·梅多斯 著;李涛,王智勇 译;李涛译 -
生态乌托邦
《生态乌托邦》的雄心是提供一幅吸引人的画面,即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可持续”到底是什么样子,向大家展示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新的生活方式,确保人类可以比较舒服地在地球上生存更长时间。 书中描绘的许多日常生活细节,使得许多读者都为之着迷,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希望与乐观,对年轻读者格外有吸引力。它揭示了蒙在环境退化、社会异化、社区衰败、个人压力等看似不可避免的表象上的面纱,教导我们:敢于做梦是件好事,乐于尝试新观念新想法是件好事,想象自己快乐幸福是件好事,与我们的同伴拥有相互支持关系同样是件好事。 -
边做环保边撒谎
本书是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撰写的第五本环保时事作品。几乎每一次,他都把笔探到了许多人关注,却往往关注不到位的地方。从《拯救云南》到《没有大树的国家》,一直如此。作者总是能提前告诉读者一些“真相”。 读本书之前,你一定会问:“纯自然”的森林、草原、湿地、河流,与似乎算不上“自然”的垃圾场、变电站,这中间有什么共同关系?它们都遭受了哪些共同的困难? 你也同样会问,阴阳五行与环境保护有什么相通之处?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中国生态危急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沦落的过程?而中国生态复壮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焕发的过程? 中国的草原正在退化为农田和工业基地,中国的湿地正在干涸,中国的森林正在成为人工纯林,中国的河流正被大坝拦截成“湖泊”,中国的城市正遭受垃圾的进攻,中国城市里的变电站、高压线正被市民一遍遍地质疑。 该书用传统文化的“五行”概念,考察了森林、草原、河流、湿地、城市垃圾等五个“最虚弱的点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作者认为,当今中国,“发展权”部分回归到了个体生命,但“保护权”仍旧没有回归,这是中国生态灾难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促进“权利回归”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方法。按照“权利回归”的理论,作者调研了许多案例,既有动人的故事,又有鲜明的观点,对中国公众维护个人的环保权益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欣喜地发现,遭遇困难的过程也是解决困难的过程,自然被伤害的过程也是自然开始重振元气的过程。在书里,你能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环境即将由全面恶化转向有所好转的时代,中国公众的环保能力在提升。作者用一个个案例告诉了我们他的发现:中国环保很大一部分希望,在无处不在的“草根”那里。同时,作者说,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草根性。 -
Whole Earth Discipline
An icon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outlines a provocative approach for reclaiming our planet According to Stewart Brand, a lifelong environmentalist who sees everything in terms of solvable design problems, thre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s are under way on Earth right now. Climate change is real and is pushing us toward managing the planet as a whole. Urbanization-half the world's population now lives in cities, and eighty percent will by midcentury-is altering humanity's land impact and wealth. And biotechnology is becoming the world's dominant engineering tool. In light of these changes, Brand suggests that environmentalists are going to have to reverse some longheld opinions and embrace tools that they have traditionally distrusted. Only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raditional green pieties will allow us to forestall the cataclysmic deterioration of the earth's resources. Whole Earth Discipline shatters a number of myths and presents counterintuitive observations on why cities are actually greener than countryside, how nuclear power is the future of energy, and why genetic engineering is the key to crop and land management. With a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rigor and passionate advocacy, Brand shows us exactly where the sources of our dilemmas lie and offers a bold and inventive set of policies and solutions for creating a more sustainable society. In the end, says Brand,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must become newly responsive to fast-moving science and take up the tools and discipline of engineering. We have to learn how to manage the planet's global-scale natural infrastructure with as light a touch as possible and as much intervention as necess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