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的终结之后
本书就是关于艺术史哲学、叙事结构、艺术终结以及艺术批评原理的。它要问的是像里德那样的艺术究竟是如何地成为历史可能性、这样的艺术如何地具有可批评的思辨性。我的文本始终是关注现代主义的终结,而且它致力于减轻最终已经适应了侮辱的敏感性,现代主义不断施加给艺术的传统美学姿态以这种侮辱。本书还力图讲一讲在后历史现实中寻求快乐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作为一种历史事实,知道它一直朝前走的方向,那么我们会有一定的满足的。如果赞美以前各时期的艺术,无论它的确有多么光荣,都是在展开一种有关艺术的哲学本质的幻觉。当代艺术的世界就是我们付给哲学闸释的代价,但是当然了,这仅仅是对哲学的贡献之一,就这种贡献而言,后者欠了艺术的债。 -
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
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已经被攻击了很多年.在这本萨义德最后的著作中,他论述了人文主义更民主的形式--其目标是共享、解放和启蒙--仍然是可能的.深入到人文主义的思想传统中与前哲们展开对话后,萨义德提出了他的主张:"言词"是历史和政治变迁至关重要的载体,而阅读则会教会人们去不断地质疑、推翻、革新.今天已被封为圣徒的思想家是昨天的反派者.在这个日益紧密相关的世界中,作家和知识分子应当怎样承担自己新的公共角色?萨义德的答案在这本书中,它为人文主义教育和更民主的批评模式提供了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辩护. -
守望者的文化月历
本书收录了著名批评家朱大可1999-2004年这五年间的大部分较有影响的文学、文化和时政批评文章。所有文章均曾公开发表在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南风窗等著名媒体上,其中一些作品曾经引发广泛争议。作为中国8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批评家之一,朱大可迄今仍然保持着犀利而深刻的风格,与他的神学、神话和文化阐释学研究相比,,他的文化批评更具“杀伤力”,并因此而有“一剑封喉”的美誉。朱大可的批评方式和话语风格,对90年代以来的“愤青主义批评”产生了微妙影响。 -
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
-
十作家批判书
《十作家批判书》的出版已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事件。钱钟书、余秋雨、王蒙、梁晓声、王小波、苏童、贾平凹、汪曾祺、北岛、王朔,这些充斥于教科书和报刊杂志的显赫名字或人物,毫不夸张的说,是他们亲手把一大堆读者拖进了伪文化的深渊,是他们,正在糟蹋一个民族的方块文字,以及这个民族的想象力。 -
小說稗類
我們高貴的評論家對這本書所表示的最大的善意是說它「卑之毋甚高論」,我很喜歡這句話,其實,它的原意是:「請說得淺顯些,不要搞得太高深玄奧。」──「卑之,毋甚高論。」這正是我當初寫這本書的用意。 我半生的志業(以及可見的一生的作業)都是小說,看人不把它當成個東西,自然有抗辯不可忍。 可是,稗字如果不作「小」、「別」義解,而純就其植物屬性論;說小說如稗,我又滿心景慕。因為它很野、很自由、在濕泥和粗礫上都能生長;人若吃了它不好消化,那是人自己的侷限。